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布白,是一切艺术的表现手法之一。它是指在艺术创作中为了更充分地表现主题而有意识地留出“空白”。从“空白”与物象的构造关系上看,“空白”是虚,物象是实,虚与实辩证地统一于艺术之中。这里的“空白”并非没有东西,而是在于求其空灵,不是空而无物,而是虚中求实。比如在绘画艺术中,就很重视追求“妙在空白”“难得空白”“空白是画”,“尝见一副八大山人画鱼,在一张白纸的中心勾点寥寥数笔,一条极生动的鱼,别无所有,然而顿觉满纸江湖,烟波无尽。”(黄宾虹语)整张纸的“空白”使人觉得是水,鱼以“实”出,水以“虚”生。…  相似文献   

2.
朱自清在《威尼斯》一文中,以圣马克方场为中心,介绍了威尼斯的建筑艺术。他用“庄严华妙”四个字极精当地概括了威尼斯建筑艺术(主要是圣马克堂)的特点。有的参考书说:“威尼斯的文化艺术已有1400年的历史,它的古老使它具备了‘庄严’的特色;它在发展过程中不断精益求精使它具备了、‘华妙’的特色。”这个说法似未得其要领。威尼斯建筑艺术具有丰富的文化历  相似文献   

3.
《江雪》(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24课)是唐代诗人柳宗元写的一首五言绝句.该诗仅用20字就描绘了一幅寄兴高洁、寓意丰富的寒江独钓图.其教学重点为通过朗读、理解,想象茫茫大雪的寒冷环境,感悟蓑笠翁孤独坚强的意志,丰盈诗歌描写的画面,并能有条理地具体地描写画面.  相似文献   

4.
贺孝恩 《文教资料》2006,(31):142-143
本文的结构艺术可以用三个词来形容:巧极、妙极、神极。1.巧极:一巧巧在作者把小说的情节安排得无处不妥贴,无处不周到,可以说是天衣无缝;二巧巧在作者把小说的明暗两条线索安排处理得恰到好处;三巧巧在作者在小说中合情合理地设计了人物活动的场所和矛盾冲突的地点。2.妙极:一妙妙在作者处处设悬念,吊足了读者的好奇心和情感;二妙妙在作者处处用暗示和伏笔,使小说的情节十分曲折;三妙妙在作者用“风雪”来烘托小说的气氛,推动小说情节的发展。3.神极:(1)“前关后联”见神奇。(2)“平”处见风雷,“闲”时隐杀机。(3)小说写尽了杀人之“快”。  相似文献   

5.
冯至的诗歌在中国新诗的发展过程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其诗歌风格独具一格。从三个方面深入剖析了冯至诗歌的艺术特色:“孤独”的诗人情怀、“明心见性”的哲理沉思以及中西结合的艺术手法。诗人的深情与哲人的沉思、古典意蕴与现代精神皆完美地融合于他的诗歌中,使其诗歌具有恒久的魅力。  相似文献   

6.
杨维桢,字廉夫,号铁崖,别号铁笛道人,元末名诗人。他的诗在元朝末期很有名,称为“铁崖体”。好驰骋异想,运用奇辞,深受李贺诗歌的影响。《题芭蕉美人图》是杨维桢为一幅仕女图所作的题画诗,诗人充分运用比喻、象征和描摹等艺术手法,将画面中无法说明的境界充分地揭示出来。  相似文献   

7.
The Road Not Taken是美国著名的现代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的一首广为传诵的诗篇.象征主义在诗中的运用将生活中一个极普通的意象赋予了诸多的内涵和人生哲理,极妙地道出了诗歌的思想主题.此外,在写作风格上,这首诗也很好地体现了作者"旧瓶装新酒"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8.
高中语文课本第二册(人教版)《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宝玉又道:“妹妹尊名是那两个字?”黛玉便说了名。宝玉又问表字。黛玉道:“无字。”宝玉笑道:“我送妹妹一妙字,莫若‘颦颦t二字极妙。”探春便问何出。宝玉道:“《古今人物通考》上说:‘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况这林妹妹眉尖若蹙,用取玟两个字.岂不两妙!”  相似文献   

9.
宝玉笑道:“我送妹妹一妙字,莫若‘颦颦’二字极妙。”探春便问何出。宝玉道:“《古今人物通考》上说:‘西方有石  相似文献   

10.
“真”是司空图“妙造自然”观的核心。其主要内含是:强调抒写真情真性;描摹物象要求达到写真传神,“气韵生动”;在语言方面追求行云流水般的天趣。  相似文献   

11.
在夔州的两年,对于杜甫来说,是漫长而痛苦的.在夔州诗歌中,诗人频繁地使用“故国”、“故园”、“月”等词,充分表现了思乡恋归、忆昔怀旧、孤独失落的情怀.生活的单调、孤独、压抑和失落加速了诗人的衰老,扩大了诗人内心的沧桑,也给诗人以后的生活抹上了一层厚厚的悲剧色彩.  相似文献   

12.
议论,一般是指对客观事物的好坏是非直接进行分析评论,以表明自己的立场、观点、态度和主张。苏轼的诗歌创作中,突出地应用了这种表现手法,因此被人称为“以议论为诗”,并为此招致许多指责。比如北末南宋初的张戒就说: 自汉魏以来,诗妙于子健,成于李、杜,而坏于苏、黄。……子瞻以议论作诗,鲁直又专以补缀奇字,学者未得其所长而先得其所短,诗人之意扫地矣。  相似文献   

13.
以“妙”为美——道家论美在有中通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妙”是介于有无之间的一种美学境界。中国美学以“妙”为美,是由道家首先提出来的。经过魏晋时人的大力倡导,“妙”在唐代以后普遍进入艺术评论中。“玄”、“神”、“远”、“古”、“逸”、“幽”、“微”、“绝”等,可视为由“妙”统摄的字群,它们均因妙不可测、趋于无限而成为中国美学中的审美范畴。  相似文献   

14.
月亮,是古代诗人最钟爱的意象之一。在诗人笔下,朗月、淡月、新月、残月、缺月、斜月、孤月……意蕴丰富。各得其妙。其中,“明月”一词,以一个“明”字写月亮普照大地,皎洁明亮,被诗人们用得最多,似乎也最“俗”。其实,细细体味,在不同诗人笔下,这个“明月”也是各具情致的。  相似文献   

15.
汉语中,“一”是个平常字,字形亦极单纯,但诗圣杜甫最喜驱使“一”于笔下,堪称古代诗人之冠。一部《杜工部集》,收诗计1400余首,诗中用“一”者竟多达350余首,古诗中“一”字的全部用法大半皆可在此找到。  相似文献   

16.
诗有诗眼,文有文眼,每一篇文章,每一首诗都有它们的“眼”。课文《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是公认的千古名句,其妙就妙在“绿”字上。一个“绿”字,把一派生机勃勃的江南春天的景物活脱脱地描写出来。这个“绿”字就是“诗眼”,它在诗中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意象,是诗歌中由诗人的主观心意(审美理想与审美情感等)与客观物象(现实生活中的事件、景物、场面等)融汇而成的富有蕴含与审美价值的具体情境。它作为生活外在景象与诗人内在情思的统一,理所当然地是诗歌艺术的基本构成元件,对此,胡应麟甚至说:“古诗之妙,专求意象。”克罗齐也说:“诗是意象的表现”。谁能想象,一首诗能够没有意象,或一段没有意象的文字能够称之为诗呢!我们考察诗歌成品及其生产过程就会发现,意象是诗歌创作构思的核心。它贯串于诗的形象思维之始终,是决定一首诗的艺术价值品位的关键因素之一。 因此,诗人与诗论家无不关注诗歌意象。闻一多作为一个探索性诗人,在这方面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唐代诗评家司空图说“:意象欲出,造化已奇。(”《二十四诗品》)胡应鳞也说“:古诗之妙,专求意象。”可见意象艺术是中国诗歌的传统。简单地说,意象就是意中之象,是客观物象经过诗人的感情活动而创造出来的独特形象,是一种具有更多主观色彩、迥异于生活原态而能为人所感知的具体  相似文献   

19.
朱自清的散文艺术造诣很高,尤其在情景交融手法的运用,严谨结构的组建和语言的锤炼上,都达到了极细极妙、炉火纯青的程度。具体来看,朱自清的散文主要的艺术特色有三:一是工于着色,二是巧设文眼,三是善用迭字迭词。  相似文献   

20.
老舍,原名舒舍予(1899—1966),现代杰出小说家,剧作家.所作旧体诗,也清新可喜.老舍曾说,“对于旧诗,我并没有下过多少工夫,所以非到极闲在的时节,决不动它.”比如夏日入乡村居,“眼前的山水竹树与草舍茅亭都好象逼着我说些什么;在我还没有任何具体的表示的时候,我的口中已然哼哼起来.哼的不是歌曲或文章,而是一种有腔无字的诗.我不能停止在这里,哼着哼着便不由的去想些词字,把那空的腔调填补起来,结果,便成了诗,旧诗.”(《旧诗与贫血》)这话值得玩味.它道出了老舍作旧诗的个人特点,但这又不脱离中国文人吟(哼)诗的共同意味.旧诗,尤其是近体诗——律、绝二体,正是“有腔”,因而作诗的人不免“哼哼起来”.虽说起初“有腔无字”,其实已动了诗兴,也就是“情动于中”,欲形于言.比如“眼前的”什么什么“都好象逼着我说些什么”,于是“哼着哼着便不由的去想些词字”,在这里,一个“逼着”,一个“不由的”,微妙地表现了诗人的创作过程的特点.其实这又正是表明了老舍在旧诗方面的“工夫”.至于老舍说他“非到极闲在的时节”决不写旧诗,这也不必全信.他会忙里偷闲,动中取静,倒是真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