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一直处在快速发展的阶段,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还不够发展.在我国发展区域经济过程中,经济差距是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福建位于我国东南部,长期以来被称为"沿海经济断裂带".近年来,福建经济发展差距越来越显著,深深影响到了我国整体经济水平的提高.在这个快速发展社会里,促进我国经济的全面发展已经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福建作为沿海地带,有着许多优势,缩短福建经济差距,带动福建经济的发展已成为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重点.本文就福建经济发展差距及跨越发展战略进行了相关的分析.  相似文献   

2.
福建在宋代已成为全国经济先进区域,商品经济的发展尤其突出。农业之精耕细作与多种经营、手工业之发展与商品化经营、民众观念习俗之转变与海外贸易兴起,均反映了宋代福建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商品化趋向。这一趋向又极大地促进了福建社会经济、尤其是海外贸易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福建是我国经济较为发达同时又是典型的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省份之一。运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及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一体化分析技术,对福建9个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进行主成分分析及聚类分析,探讨福建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格局及实现均衡发展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现代社会倡导经济、资源、环境、社会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其中经济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想要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具有经济可持续发展能的力,这是评价经济是否能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性指标.本文以福建省近十年来经济发展统计数据等资料为依据,建立福建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模型评价指标体系,并阐明该评价指标体系的分析方法、应用方法,供经济建设的决策者参考,从而实现福建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海峡西岸经济区跨越发展需要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网络作为新兴的第四媒体,影响日益扩大.积极的网络舆论氛围可凝聚民心、凝聚共识、鼓舞斗志,推进福建跨越发展.反之亦反.网络舆论是跨越发展中的问题快速反应器、监督器以及政府和公众的沟通器.其内容要实事求是,兼备道德与责任;功能上要能够进行理性监督,表达公众利益;程序上要在政府引导下,弘扬社会正义.构建一个恰当的网络舆论支撑体系,需要双向监督系统、道德化系统、引导系统及网民参与系统等分系统作为整个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6.
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背景下,可将旅游产业培育成推动福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从该产业的现状来看,首先具有环保和可持续的特点,并且伴随海西经济圈的打造也将在交通、住宿等方面促进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作为福建省区域经济发展处于中间水平的三明市,具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这一自然比较优势就能通过植根性的旅游产业打造,来提升本地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而这一切,都纳入到了低碳经济发展的时代范畴中.  相似文献   

7.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既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又是人的发展方式的转变,是对人的价值的重拾和确认。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来看,经济发展方式与人的价值实现具有深刻的内在联系。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的传统经济发展方式在人的价值实现上存在一些问题。党中央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人的价值实现提供了契机。  相似文献   

8.
体育用品产业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蓬勃发展,为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带了新的历史契机,蕴涵着巨大的经济价值。福建省体育用品产业作为我国体育用品产业的领头羊之一。其发展可有效提高了当地体育消费水平的增长、促进当地体育产业的发展、为当地社会提供了众多的就业机会。文章从体育产业及体育用品产业概述、发展体育用品产业与福建经济发展的辩论关系入手,对福建体育用品产业在当地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一些体育用品产业影响福建经济发展过程中值得注意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具有较好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构建区域品牌,有利于增强福建区域竞争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获得持续的品牌效应。在区域品牌建设过程中,福建集群中的一些龙头企业依托已有的名牌产品,培育了一批具有较强市场影响力的区域品牌,成为带动福建经济增长的有效"引擎"。但是在区域品牌创建过程中也存在着品牌意识薄弱,区域品牌产品同质化严重,创新不足,区域品牌种类比较单一,层次较低等问题。为了实现福建区域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必须确立政府、协会、企业一体的区域品牌培育意识,完善竞争合作机制,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提高区域品牌层次,促进区域品牌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0.
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在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海努力实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宏观大背景下,上海教育承担着促进这场深刻经济变革和城市转型的重大历史责任,同时,上海教育自身在新的起点上要实现新的跨越,转变教育发展方式既是内在要求,也是重要任务。教育的中长期发展蓝图已经绘就,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以来,福建外向型经济取得极大成就,现已成为我国外贸第七大省.但在对外贸易规模迅速扩大的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出口增长方式呈现能源——碳密集发展的模式,出口贸易的非低碳特征较为明显.在持续的贸易顺差背后,隐藏着大量的能耗和碳排放转移,威胁能源结构安全,又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和大量温室排放,加剧减排压力.通过实证研究,从低碳经济的视角对福建出口贸易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提出低碳经济背景下应如何实现福建出口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促进外经贸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爱国爱乡、海纳百川、乐善好施、敢拼会赢"的福建精神,是新时期推动福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精神支柱。作为直接服务社会发展的职业教育应该以福建精神为引领,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积极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创新性人才,为福建发展和海西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王瑜 《闽江学院学报》2006,27(3):109-113
旅游业对乡村经济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其对乡村经济的贡献已成为许多专家关注的焦点之一。本文从区域产业发展、经济总量增长、劳动就业等方面分析了旅游业的发展对福建乡村经济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能够增加乡村区域国民收入、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改善地方基础服务设施、扩大就业、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是农村致富的一条新路。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福建佛教文化以其鲜明的特点和优势成为新时期实现"海西"建设跨越发展的重要力量。当前弘扬福建佛教文化之优势及其助力"海西"建设的路径为:挖掘佛教优秀精神资源,服务"海西"和谐文化建设;精心打造佛教"名片",扩大福建在海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培育壮大佛教旅游文化产业,服务"海西"经济建设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江苏沿海开发战略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要抓住这次战略机遇,除了要搞好产业规划、优化产业结构、完善产业布局、构建发展载体、增强产业活力之外,还必须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区域经济跨越发展。  相似文献   

16.
近百年来,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大量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和环境污染的产生,给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的生存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人类社会面临有史以来最严重的气候变化挑战。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新模式。发展低碳经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有效途径。低碳经济为我国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提供了难得的机遇。选择低碳经济发展道路,转变经济发展模式,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配置,对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福建基本构建了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与产业、行业经济发展相协调,与重点产业、支柱产业发展相配套的高等职业教育布局。但也存在人才培养与产业对接不紧、专业发展水平不平衡、工科教育发展薄弱、专业设置自我约束机制不健全、专业核心竞争不强等问题,应进一步加强专业设置的社会适应性,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18.
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推进继续教育成功转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其中经济发展方式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是关键。继续教育是发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作用的有效手段,是提高专业技术人员队伍素质的有效途径,在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中具有基础性作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社会管理的变革决定了继续教育必须转轨,也为继续教育的转轨创造了条件。大力发展继续教育,无论从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宏观方面,还是对企业发展的微观方面都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福建省经济发展方式综合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了一个包括经济增长、经济结构、资源和环境、科技创新、经济效益5个系统的指标体系来评价经济发展方式。通过比较5个子系统的得分,发现福建的经济发展方式有所改善,但效果不佳,福建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最薄弱环节在于经济结构和经济效益,两者没有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关于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党的十七大报告将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两个字的改动,寓意深刻,意义重大,我们必须认识这个改动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