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由于社会经济形势的影响,香港的读者在图书的选择上更加谨慎,也更加精明了。据调查,香港人对实用性和趣味性知识读物仍有较大需求量,一些具有新意而又深入浅出的书籍脱颖而出,颇受读者青睐。据香港商务印书馆对约7万种中外文书刊的统计,1991年的香港畅销书依次为:《袖珍英汉辞典》、《香港街道地方指南》、《牛津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辞典》、《牛津进阶英汉双解辞典》、《商务新辞典》、《洋相》、《中华新字典》、《牛津初阶英汉双解辞典》、《袖珍汉英词典》、《中国语文会考精编》、《唤醒》、((Common Eng  相似文献   

2.
大概是职业的缘故、我占有了早晨。每当黎明时分,我会从容地走出梦境,走出属于我的那片充盈着温馨的空间,去亲吻都市净空中散发的芳香……。也许在一些观众的印象中,电视荧屏的辉煌往往出自于暮色迷人的夜晚。然而,我作为上海电视台的节目主持人,我的投入和兴奋,都是在那恬静、明澈的早晨。从1987年起,我主持上海电视二台的《小菜场》节目,就披着晨光,同一些拎着菜篮子的顾客们一起步入散发着成腥味的菜市场。而今天,我又主持《上海早晨》节目。哦!我仿佛已钟情于流淌着诗一般情意的早晨。  相似文献   

3.
我喜爱阅读《新民晚报》,也十分钦服《新民晚报》全心全意为读者着想、满腔热情为读者服务的精神.因为它在许多晚报放弃在晚间出版传统、改为早晨出版的浪潮中,仍然挺立潮头,坚持晚报在晚间出版,让读者在当日晚上能够读到当天发生的重要新闻.这是难能可贵的,是广受读者欢迎的.  相似文献   

4.
2006年上半年在香港生活、工作了四个半月。一开始去对香港的报纸很感兴趣,如《东方日报》、《明报》包括《苹果日报》等,经常刊登一些内地看不到的新闻。但日子久了,也开始厌倦香港的一些报纸,因为娱乐新闻、八卦新闻之多、之滥,也是令人不堪忍受的。每天一百多个版面,竟然满足不了我的求知欲(对新闻的欲求),有些该登的新闻不登,比如一些重大的国际、国内新闻。  相似文献   

5.
1993年5月1日,中央电视台开播早晨新闻杂志《东方时空》,随后,各地方台纷纷仿效创办或改版早新闻。这些节目打破了我国新闻节目原先《新闻联播》式的编排惯例,而代之以版块组合的形式,在信息的深度和广度上有了新的开拓。但是我们发现,当前大多数电视台在早新闻节目的定位上并不清晰,缺乏理论上的认识。而香港本港台早新闻《亚洲早晨》一经创办,便在香港观众中引起巨大反响,一度成为香港受众收看早新闻的首选。其成功经验无疑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  相似文献   

6.
港台之页     
杨绛著《记钱钟书与〈围城〉》脱稿后,可谓一纸风行。先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列为《骆驼丛书》之一出版,而后香港的《读者良友》杂志、《大公报》以及台湾报纸先后连载,很受读者欢迎,影响颇大。最近,香港三联征得原出版者同意,在港重排出版。杨绛对钱钟书其人其作无疑最为熟悉。她在前言中称“我既不称赞,也不批评,只据事记实;钟书读后也承认没有失真。”该书分《钱钟书写〈围城〉》和《写〈围城〉的钱钟书》两辑,以鲜为人知、首次披露的资料,介绍了《围城》一书的人和事,是有关《围城》的最具参考性的一本书。  相似文献   

7.
最近访问斯里兰卡,住在科伦坡的环球旅馆。每天早晨六时半左右醒来,当天《锡兰每日新闻》和《太阳报》已经从门下面塞进来了。有一两次,我醒得早一些,天还不亮,报纸已到了。因此,每天早晨醒来,我就能躺在床上浏览报纸。这个国家最北部的城市贾夫纳,  相似文献   

8.
《我的家》是一本高品位的家居类杂志,是青岛出版社与香港凌速姊妹集团强强联手的结晶,《我的家》为双月刊,144P,大16K,内页全部采用进口128g高光铜版纸,无线胶装,目前全国发行,在全国各大中城市建立了自己的发行网络,深受白领阶层读者的喜爱,读者深切地感受到:看《我的家》,尽知天下家居流行风潮。  相似文献   

9.
《同创香港科技大学--初创时期的故事和人物志》(以下简称《同创》),原由香港商务印书馆以繁体字出版.半年前,香港商务总编辑张倩仪女士及毛永波先生向我推荐本书,希望出简体字版,以介绍给内地读者.  相似文献   

10.
三联书店香港分店为了向读者介绍及展销本版书,于11月6日至15日在三联展览厅举办“香港三联图书展”。《中国现代作家选集》、《中国历代诗人选集》、《回忆与随想文丛》、《海外文丛》,还有《香港文丛》等,看到这几套大型丛书,读者可能会以为香港三联书店只出版文学书。事实上,香港三联除出版了较多的文学书,还出版了其他品种的书籍,如大型画册、辞典字典、有声读物、史地著作及英文图书等,而且有不少已进军  相似文献   

11.
每三人一份报纸弹丸之地的香港,新闻传播事业比较发达。漫步在香港街头,到处可以看到出售报纸、杂志的摊档。一些繁华的商业区的路旁、茶楼酒店的门前、码头车站的出入口处,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些五颜六色的报摊。它们占据着大片空地,相互间隔只有二、三十米。早晨上班的行人,脚步不论怎样匆忙,总有不少人在报摊前停下来,掷下几个硬币,拣出自己爱看的报纸才走。许多报摊,除了出售香港当天出版的中、英文报刊,还可以看到隔天的北京《人民日报》海外版、英文《中国日报》、《羊城晚报》和台湾报纸。  相似文献   

12.
我是一个在香港生活过、工作过的人,对于香港的回归,更有不同的感受。 解放前夕,我在香港办过三家报纸——《星期报》、《周末报》和《文汇报》。《星期报》出了一期就停办了。《周末报》和《文汇报》办的时间要长些。 《周末报》是夏衍同志提议办的,我在香港做着《文汇报》和《周末报》两个报的总编辑。好在那时年纪轻,精力足,可以应付。当时我经常用“吴士”将军的笔名在报纸上发表军事评论,在香  相似文献   

13.
我是武装警察部队江苏省南京支队机关的一个普通干部。1982年7月,《红旗》杂志编辑部聘请我为该杂志的“第一读者”。从那以后,我每月至少两次向编辑部提出看法和建议。今年1月16日,《红旗》杂志总编辑熊复同志亲笔给我写了一封长达两千多字的信,介绍《红旗》杂志改进工作的一些设想,鼓励我经常向他们提出批评和建议。字里行间充满了对读者的关心和希望。熊复同志能够给读者写信,这不单是总编辑对读者的支持和关心,更重要的是密切了杂志同读者的联系。  相似文献   

14.
1996年5月1日,《深圳特区报》在“港澳台新闻”版上推出“香港名人专访”专栏,每周定期与读者见面,至1997年7月25日,已累计刊出了61篇专访文章。由于这一栏目在香港回归祖国倒计时一年多推出,设置新颖,采访难度大,各界名人分析香港形势,敞开心扉抒发爱国爱港之情,表达对香港未来充分的信心,很快得到了读者和有关方面的关注和好评。第一篇专访《范徐丽泰的家国情怀》推出时,香港《文汇报》《深星时报》等报刊还刊出消息介绍。这个栏目已成为深圳特区报加大对香港新闻报道力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了一个名牌专栏…  相似文献   

15.
随着香港“九七回归”的神圣时刻日益迫近,出版社不失时机地推出了一系列以“回归”为题材的图书,其中,香港作家撰写的文艺类书籍尤其引人瞩目。如现住香港作家联会副会长刘锋的《一九九七香港》,叶珊的《香港》,默然的《还我国土》,也期的《神灯》,江平的《乐土》,陈明的《香港九七》,梁化的《一片云》和《港城内外》等书,由于充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抨击了“移民情绪”,且作品构思奇妙,故事情节引人入胜,人物刻划细腻,文笔隽永,语言流畅优美,一扫那种陈旧的风花雪月或身边琐事的文风,因而引发了读者盎然兴趣。 随着7月1日的日益临近,有关“回归”题材的各类图书将成为1997年度一个盛销不衰的购读热点。在’97  相似文献   

16.
姜玲 《视听界》2001,(4):55-55
香港凤凰卫视的《凤凰早班车》首开国内“说新闻”之先河,主持人陈鲁豫以其口语化、轻松自然、娓娓道来的风格博得观众的肯定和喜爱。随后,这一崭新的播报方式也得到了众多电视同行的认可。主持北京电视台《晚间新闻》的陈晨、播报上海卫视《上海早晨》的李培红也是以“说新闻”这一方式确立了自己的风格。一时间,一些省、市电视台的新闻节目纷纷改头换面,以“说新闻”的方式面对观众。  相似文献   

17.
大型画册《清代宫廷生活》已在香港出版。这本画册的出版,引起了读者的广泛注目。《清代宫廷生活》是为庆祝故宫博物院六十周年纪念,由故宫博物院与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合作出版的。香港商务出版这一大型画册,是继该馆出版的《紫禁城宫殿》和《国宝》两大画册后的第三部,标志  相似文献   

18.
“傅雷家书墨迹展”在香港举办《傅雷家书》出版后,大受海内外读者的欢迎。为了使港澳读者进一步了解我国文学艺术翻译家傅雷,三联书店香港分店于今年11月25日至12月1日,举办了“傅雷家书墨迹展”。展场中,摆出了傅雷的书信原件,包括家书和致友人书;他一家的生活照片;通信、文章的复印件;译稿、笔记手稿和版式手稿等。在展览举行的同时,三联书店香港分店出版了《傅雷家书》繁体字  相似文献   

19.
在别人已经耕耘和收获过的土地上劳作,能够有什么作为?这本是当新闻记者最忌讳的一种状态?但出于种种原因,我们不时地陷入这种状态。《血染的希望》一文在《中国青年报》“冰点”刊出后,我收到了许多读者的来信,信中多表达了对主人公的无比崇敬之心和对环保事业的热心关注。文章发后被一些报刊转载,一些电台、电视台也就此作了专题节目。数月后,《读者》转载。我又收到了不少读者的来信。有些人专程来深圳,参与“保护长江源”的活动。一些企业也主动提出出资出力,继续索南达杰未尽的事业。文章的影响之大,是我没有料到的。因为这并不是新闻。此前一年多,国内的一些报刊就已经就索南达杰的事迹进行了深入的报道,其中不乏发行量较大的报纸,比如  相似文献   

20.
1998年10月30日至11月1日,我有幸陪穆青同志在红旗渠和石板岩山区采访了两天,采写了《穆青情系红旗渠》现场短新闻(以下简称《情》),相继被《安阳日报》、《河南商报》、《大河报》和《新闻出版报》采用。同时,我也陆续接到北京、郑州、安阳、林州市一些读者朋友的来电、来信。应该说,大多数读者被打动是被在全国人民心中享有盛誉、德高望重的老一辈新闻工作者——穆青对红旗渠的深情所感染。但回顾一下该文的采写经过和体会,进而谈谈现场短新闻的特色,也应该是作者对读者和编发该文的诸报编辑和记者同行们的一种回报。 真实真情真意境 采写现场短新闻,是新闻记者的一项基本功;及时编发优秀的现场短新闻,是广大读者喜闻乐见、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