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在试做初中《生理卫生》全一册 P.67实验1时,发现有这样两个问题,值得教者领会与认识。一、“无色”并不是淀粉被完全消化的标志,实质是Ⅰ_2被唾液还原成Ⅰ~-。我在100毫升水中加1滴 N/10碘液(相当半滴碘酒),显黄色;即使在10~(-5)N 碘液中也能看出黄色。再向变成了无色的第2号试管中加入2滴淀粉糊,结果不显蓝色。说明第2号试管中不存在Ⅰ_2。  相似文献   

2.
采用平行对比实验方法,对淀粉碘化钾酸性溶液变蓝色实验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演示淀粉碘化钾变蓝色实验时,最好选用淀粉碘化钾试纸,滴加2~3滴2.0 mol/L的硫酸溶液,且试管要密闭,不同温度下该实验现象的对比明显。改进后的实验, 安全简便,时间适中。  相似文献   

3.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教材中的实验一“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中所采用的酶是市面上出售的淀粉酶,此酶反应的最适宜温度为50~75℃。按照教材中的实验步骤,把放在沸水中的淀粉酶注人到放在沸水中的淀粉溶液中,摇匀后保温5 min,滴加碘液,实验现象应该是变蓝。因为100℃时酶失活,不能催化淀粉水解,试管中仍然存在淀粉,所以遇碘变蓝。可笔者发现,滴加碘液后没有变蓝,什么原因呢?笔者经过查阅资料和进行实验操作得知:①因为淀粉在加热的情况下滴加碘液后会形成络合物褪去蓝色,当温度降低时,又会恢复蓝色,笔者  相似文献   

4.
在实验中,我们常用碘证实淀粉的存在,这是利用了中学生物教材中所说的“淀粉遇碘液成蓝色”的特性。但在实验中常出现淀粉溶液(包括市售可溶性淀粉)在遇一定量的碘时出现颜色后又立即消退的现象,或者颜色也不一定是蓝色,有时会出现紫蓝、紫、紫红,甚至是赭色等。这是什么缘故呢?  相似文献   

5.
上完《食物的营养》实验课,五(一)班的四个男生拿着他们的实验报告来问我“老师,‘鸡蛋、梨、黄瓜、瘦肉’中到底含不含淀粉?其它组的实验报告中都写着这几种食品滴加碘水不会变蓝,不含淀粉。为什么我们做实验时,这八种食品滴加碘水后又变蓝了呢?”说完,他们把实验器材摆上我的讲台,让我看他们的实验现象。只见他们组用于实验的各种食物———熟土豆、包子、馒头、米饭、鸡蛋、梨、黄瓜、瘦肉、蛋糕,大小不等凌乱地摆在实验托盘中,有的食品还混杂在一起,大部分食物上都呈现出滴加碘水后的醒目蓝色;托盘旁边摆着一把小刀,刀上…  相似文献   

6.
一、问题的提出。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2年审查通过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第一册分组实验五有这样一个实验:向盛有少量NaI溶液(本实验我们用KI代替NaI,以下论述KI)的试管中滴加2~3滴氯水,然后再滴加少量淀粉溶液。结果溶液不呈现蓝色,而看到的是紫黑色或棕黑色。针对此问题,我们开展了对这个实验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中师生物学教材第二册在讲酶的性质时,有一个演示实验——“酶在催化作用中所需的外界条件”。其中有一步是:先向试管中加2毫升唾液,再滴加2滴稀氢氧化钠溶液,最后加2毫升淀粉溶液。将试管在37t水浴中加热10分钟后,滴加一滴碘液,观察现象。由于唾液淀粉酶在碱性条件下失活,不能使淀粉水解,因此搞加碘液后,试管内液体应变为蓝色。然而,实验往往以混合液不变蓝而失败。为什么呢?是因为氢氧化钠溶液加得少,混合液的碱性不足以使唾液淀粉酶失活吗?不是。原来,加入的碘首先与溶液中的氢氧化钠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无色的碘化钠、碘酸…  相似文献   

8.
一、对"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可行性的探讨 1.实验背景材料 学生在做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生物选修教材全一册"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的过程中,当向混合液中加入1~2滴碘液时,观察到的现象是:冰水中的淀粉、淀粉酶混合液变蓝;60℃温水中的淀粉、淀粉酶混合液不显蓝色;沸水中的淀粉、淀粉酶混合液也不变蓝色.  相似文献   

9.
淀粉遇碘变色的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中学生在做生物实验《淀粉的消化》的过程中,经常出现以下一些问题:(1)面粉糊中滴加革兰氏碘液(I_2—KI溶液),往往不出现蓝色,而出现紫色或黄色。(2)如果出现蓝色,将试管放入水浴中加热,蓝色会慢慢消失;若向热的面粉糊中滴入革兰氏碘液,呈无色或红黄色。(3)面粉糊中加入人造唾液和革兰氏碘液,经水浴加热后,最终还会显现红色或黄色。  相似文献   

10.
向碘的淀粉溶液中加入四氯化碳,振荡,蓝色会褪去吗?为了验证这一问题,笔者做了如下两个实验:[实验1]向试管中加入3~4毫升淀粉溶液,滴入2~3滴碘水,并振荡,溶液变蓝,再加入约3毫升四氯化碳,充分振荡,液体分层,上层呈蓝色,下层呈无色.[实验-2]向试管中加入1毫升碘的四氯化碳溶液,再加入3毫升淀粉溶液,充分振荡,静置,液体分层,上层呈蓝色,下层几乎为无色.以上实验事实充分说明:碘不能从淀粉溶液中被四氯化碳苹取出来,相反,淀粉溶液却能从碘的四氯化碳溶液中把碘“夺取”出来.因此,长期以来被许多人所承认的那种…  相似文献   

11.
一、四氯化碳能否使蓝色的淀粉碘水混合液褪色?实验1:取3 mL饱和淀粉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加入2滴碘水(将碘晶体先溶于酒精,后加水至深黄色),振荡,溶液呈蓝色。再向其中加入3 mL~4 mL四氯化碳,用力振荡2 min~3 min,可观察到上层溶液蓝色渐渐褪去。向上层溶液加入1滴碘水,上层溶液又变为蓝色。分析:该实验说明四氯化碳能将淀粉碘水混合液中的碘萃取出来,同时说明碘与淀粉结合力不强。碘与淀粉的变色是否是化学反应,有必要重新审视和研究。  相似文献   

12.
室温下淀粉遇碘会变蓝 ,这个现象常常用来鉴别碘或淀粉的存在 ,对此我们已经非常熟悉。如果向刚煮沸还未冷却的淀粉溶液中滴加数滴稀的I2 KI溶液 ,却会发现溶液没有变蓝 ,逐渐冷却后蓝色才渐渐出现。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 :“淀粉遇碘会变蓝”与溶液温度有关。为此我们设计了一个快速、易做、有趣的小实验。一、仪器及药品5 0mL容量瓶 2个 ,2 5 0mL烧杯 2只 ,带塞子的小试管 2支 ,1 0 0℃温度计 1支 ,酒精灯 ,多用滴管 ;碘、碘化钾、可溶性淀粉。配制溶液A :在 5 0mL容量瓶中配制 2 .5× 1 0 - 4 mol/L的I2 KI溶液。配制…  相似文献   

13.
通过文献检索和动手实验发现教材中"碘遇淀粉显蓝色"的结论有失偏颇。实验结果表明碘遇淀粉显色与多种因素有关,碘遇直链淀粉变蓝色,遇支链淀粉变紫色,遇混合淀粉则显示蓝与紫之间的混合色。分析了鲁教版化学九年级教材(下册)一个演示实验中"碘遇淀粉显色出现异常现象"的原因,并对现行化学教材和生物教材中对碘遇淀粉显色现象的描述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4.
滴加试剂顺序不能相反的几个实验河南省宁陵县高级中学(476700)马建军在学生实验中,常常有不少同学把教材规定的滴加试剂的顺序颠倒,结果出现异常现象.列举如下,供教师指导学生实验时参考。1.碘和淀粉的反应:将3滴碘水滴加到少量淀粉溶液中,溶液变为蓝色...  相似文献   

15.
在100mL的小烧杯里加入约40mL淀粉胶体和20mL食盐溶液的混和液体。 将两支半截试管,一端各用线扎紧半透膜,再倒入5~10mL蒸馏水,放到盛混和液的烧杯里。 0.5min后,向其中一支试管里滴加硝酸银溶液,出现白色沉淀,证明了氯离子可以透过半透膜的微孔;向另一支试管里滴加碘水,不发生变化,证明了淀粉胶体的微粒不能透过半透膜的微孔。另取一支盛有混和液的试管,沿内壁加入一滴硝酸银,可看出生成白色沉淀再加一滴碘水即变为蓝色。两组实验前后对比,现象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16.
实验1.在一试管中加约0.5g苯酚、5ml水。振摇使其溶解,向试管中加1滴兰石蕊试液,呈微红(pH~5),本实验证明苯酚具有使石蕊呈微红的弱酸性。 实验2.在一试管中加5ml水和1滴兰石蕊试液,混匀后加1滴苯酚溶液,颜色无明显变化(此时苯酚被稀释,溶液的pH值改变不大)。本实验证明苯酚的酸性物到在稀溶液时  相似文献   

17.
化学密信实验作为探究活动,在实验中出现了“打印纸本身变为蓝色”和“碘酒在打印纸上变为黑色”两个异常现象.通过实验探究,初步确定异常现象的原因是打印纸本身表层涂有淀粉,以及水分的影响使实验产生异常现象.实验能引发学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相似文献   

18.
在进行“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实验时,学生按照相应实验步骤,一步一步做着,在最后一步“滴加碘液”时,我向学生解释了淀粉遇碘液变蓝的特性,当滴上碘液,每个小组的叶片都相应变了色。一个学生突然问:“老师,碘液滴在叶片上是棕黑色,为什么不是蓝色?”其他学生也附和着“不是老师说淀粉遇碘液变蓝色吗?为什么叶片上不是蓝色啊?”叶片确是棕黑色,面对着学生的提问,我不知所措,因为从来没有想过这个问题,从前总是叶片变色就证明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从没有学生对叶片的颜色产生疑问,我该怎么回答呢?猛地我想到:何不放给学生去探究呢?于是,我对学生说:“老师也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我们一块探究,好不好?”学生们激情高涨,跃跃欲试。于是,我按照探究性实验的五步骤来引导学生进行。  相似文献   

19.
北师大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食物的营养成分>   一节关于探究食物中的营养成分的实验是这样做的:   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按照以上传统方法进行实验,则容易出现以下问题:第一,没有充分吸水的种子直接烘烤现象不明显,因为试管中材料少,水分少,而且春天实验气温偏高,水汽不易液化;第二,用燃烧方法检测无机盐,学生实验易误解,认为小麦或花生不能燃烧后留下的黑色物质就是无机盐,其实,留下的黑色物质是没有完全燃烧的呈现出黑色而不是灰白色;第三,脂肪的检测,风干的种子在白纸上挤压,现象不明显,实验时不易把握;第四,用碘液检测淀粉实验中,通常使用淀粉液进行,此实验中取量不易把握,液体材料依据量的多少,由少增多,依次出现棕黄色、深棕色、蓝色、蓝紫色,这样,造成现象不统一,学生不易理解;第五,蛋白质的检测中,在按1:1稀释的蛋清液中,依次滴加双缩脲A液和B液,呈现出淡蓝色、淡紫色、紫色、深紫色,由于学生滴加B液量不同呈现出不同颜色反应.……  相似文献   

20.
符号狂欢的阴影——媒介蔓延对教育的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影问世、电视产生、电脑功能越来越全,“沙发土豆”、“鼠标土豆”相继出现,网络消费、网络教学、网络红人、网络文化越来越多……一切都在媒介中存在,一切都在媒介中被感觉。鲍德里亚声称,人类目前正处于一个新的拟象时代。媒介以一种“真实的内爆”,使出现于屏幕的内容等同于在场的真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