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学术界有关中国古代民族观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中国古代民族观的起源演化、具体内容、历史影响、儒家及历代著名人物的民族观等问题。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还应不断拓宽研究领域,大力发掘史料,加强交叉学科研究,继续分层次、分阶段、多角度对中国古代民族观问题进行科学审视。  相似文献   

2.
王船山先生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史学家和文学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在世界思想文化史中同样有着崇高的地位,是一位世界级的思想家。船山学的研究,在海外及台港澳地区方兴未艾,已经成为一门世界性的学问。在新时期,要以王船山研究为契机,促进海外及台港澳地区对王船山思想的研究,从而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在哲学观上,促进对中国传统文化古代哲学中唯物主义成分的认同以及对中国古代哲学体系的认同;在史学观上,促进对中国传统史学中历史进步观的认同;在政治观上,促进对中国传统文化中"民贵君轻"思想的认同;在诗学观上,促进对中国传统诗学"兴观群怨"审美观的认同。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历史上,“华夷之辨”不仅仅是一种民族观,而且也是一种边疆观。它影响着整个古代社会帝王对国家边陲的治理。可以说,“华夷之辨”是中国古代边疆思想中的核心思想。  相似文献   

4.
良心指善的思想或关于道德的意识,中国历史上的思想家一直都很重视对良心的探讨,随着儒家良心论的发展,良心在古代儒学心性论中具有万化之源、众善之本的地位,它对中国的民族性格具有深远影响。从良心的属性、良心的起源、良心的获得和良心的实质四个角度来剖析古代良心观,有助于理解古代的道德哲学,对重塑当代社会优良的传统价值观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民族文化教育政策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民族文化教育政策是指自先秦至清末主体民族与周边少数民族在文化教育交流活动中所采取的策略。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这一策略表现为以德厚夷、华夷一家、刑德并用、以夏变夷、夷汉一家等具有特质的形式。本文在对这些古代民族文化政策形式梳理的基础上,从中国传统文化的维度把握这一现象.认为儒家学说的民族观是其理论基础,民族利益的调整是其动力,而对民族文化歧义的认识则是其制定和实施的根本原因。对中国古代民族文化教育政策的多元文化考察,对发展民族教育有着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乔文 《文教资料》2006,(3):112-113
对英汉“受事 动词结构”句式的分析指出中国人的语用观和思维定势以及英语民族在语言观上的心理偏好和语用习惯,发掘出英汉两个民族思维传统的异同。  相似文献   

7.
《中国诗学之现代观》一书,顾名思义,是要站在现时代的观照点上,就我们民族的诗学传统作一点阐释工作,这既是现代人有关古代传统的一种理解,而亦体现了现代化文明建设对于开发传统资源的特定的期待。因此,在经过方方面面的考察之后,似乎有必要从总体上  相似文献   

8.
古代中国,尚没有形成正确的科学观,“格物致知”和“格物穷理”成为中国传统科学的指导思想。至近代,随着西方近代科学知识的传入,中国传统的科学观面临着冲击,随着思想认识上和语言使用上由“格致”向“科学”的演进,标志着近代国人科学观的正式确立。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离不开传统文化,而传统文化的精髓只有被人民群众所掌握,才能转变为现实的物质力量。在世纪之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的现阶段,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更显得迫切。首先,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克服民族虚无和民族自卑心理的有效手段。古代文化有五大文化系统,即古代埃及、古代巴比伦、古代希腊、古代印度及古代中国,这些古文化中,唯有中国文化从来没有被外族打断而延续至今。历史上,中华文明或是单一民族内部自我调节,或是把外来民族文化同化,其原因就在于中华民族载物厚德、兼容并…  相似文献   

10.
太极拳不仅是我国武术史上的奇迹,更是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太极拳中的中国古代哲学观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太极拳体现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原初性的宇宙生成观;(二)太极拳体现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动静结合的宇宙变化观。  相似文献   

11.
批判继承中国古代优秀传统道德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罗国杰一中国传统道德是中华民族思想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中华民族道德实践经验的总结,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民族心理有着巨大的影响和作用。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国传统道德是中华民族思...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诗歌中的心理描写具有一种有别于西方文学作品心理描写的民族特征,这就是情绪化心理描写,它表现了长期以来民族文化积淀所形成的深厚的民族特性。关于这一特征在审美创造中的具体体现,本文则从投射性、暗示性、动态性等关键点上着重把握。同时,还具体论证了民族传统的思维模式、审美传统对中国古代诗歌这一基本特征的形成所发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1840年,在民族沉沦、时代嬗递,中日发他初次担台交汇的潮汐中,中国人的西洋观开花三生历史性的转折,并且成为近代新思问发轫的酵母。(一)从中国居天下之中的传统地理观,向近代世界地理观的转换,这是中国人西洋观中最先引人注目的变化.古代中国的周边地形,有碧波浩瀚的大海江泽,有黄尘滚滚的无边沙漠,有高耸云霄的崇山峻岭,上苍只给中国留下一条狭狭的走向世界的国道,使中因处于一种相对孤立和与世隔绝的地理环境.几千年来,在华夏大地农业文明和东方君主专过政体的土壤上,滋生出一种“天圆地方、中国居大地之中’的传统地理…  相似文献   

14.
古代希腊和中国宗教信仰是中西民族传统文化的源头,客观反映了各自民族社会生活诸因素,它们之间存在许多的异同.本文通过对希腊和中国古代宗教特征的比较分析,进一步探讨这些特征对中西文化传统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建国后,许多史学家对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史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特别是从七十年代末开始,学术界百家争鸣,就怎样理解历史上的中国和什么是中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主流等问题,进行探讨,突破传统研究的理论框架,勇涉禁区,提出了不少新的看法和原则性的意见。已开始逐渐摆脱苏联史学理论模式和中国传统史学观念及注经式的研究方法,能够具体地历史地和实际相结合地分析研究中国古代民族形成、发展的状况,能够以发展的眼光,变  相似文献   

16.
民族关系中的冲突与融合,从文化视角去考察,究其实质是不同形态的民族文化间的冲突与融合。中国古代自秦汉以后,中原汉族与北方少数民族之间的长期冲突与融合,是北方草原游牧文化与黄河流域中原地区农耕文化的对峙。两种文化的二元对峙与互渗,影响和制约着中国古代民族关系与民族融合的格局,有的学者认为这是“汉民族和异族文化间的关系”的“纽结”、“关键”,认为“我国古代民族关系上的一系列问题,都可以从这个根子上去理解。”(陈伯海《中国文化精神之建筑观》,《中国社会科学》1988  相似文献   

17.
论中国古代民族观的形成和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中国古代民族观的形成和发展陈琳国在中国历史上,民族和民族关系不是局部问题,也不只是某一个历史阶段的问题,而是关系到全部历史的全局性的问题。因此,它不仅为历代政治家、思想家所关注,常常成为他们议论的题目;而且为历代史学家所重视,是他们笔下不可或缺的内...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契丹所建辽朝以华夏正统王朝自居。这是它们不同于以往绝大多数非汉族政权的显著特点。中国古代正统观的发展分为先秦中原地区正统观、汉民族正统观和中华民族统一正统观三个时期。辽人的正统观处在第三个时期之始,有着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辽人正统观在本时期文学中有突出的表现。  相似文献   

19.
中国和越南的主体民族分别为汉族和京族,经过近千年的郡县制,越南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其婚俗文化也不例外。越南传统婚俗文化源于中国,但是异于中国的地理环境和民族习惯又形成了其婚俗文化地域民族特色,使得越南婚俗既体现了越南民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又体现了越南民族对自身文化的创造。基于文化结构三层次学说的视角,精神层面即婚姻观念上中越有着相似的择偶观、门第观和性别观,但越南女子的社会地位相对高于中国,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男尊女卑"性别观;制度层面即婚姻制度上中越基本一致,但越南还制定了相关制度用于保障妇女权利;物质层面即婚礼仪式上越南在沿袭中国仪式的同时还加入了奥黛、槟榔、糯米饭、代茶钱等本土特色产物,且更为灵活地约定了回门礼和代茶礼,使婚礼仪式更符合越南的实际情况和民族心理。  相似文献   

20.
准确阐释少数民族政权对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贡献,是实现“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的关键。清朝不仅实现了古代中国疆域的最大化,奠定了现代中国版图的基础,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政治与文化认同,发展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具体教学中,教师当以探讨“版图奠定的意义”为落脚点,以史料实证突出清朝治理边疆的创新性,引导学生以时空方式认知清朝版图的特点,并最终形成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