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刑法是美的载体,蕴含着人性美的特质。从刑法的产生看,它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从刑法的内容看,它保障了公民的自由和权利;从刑法的目的看,它反映了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因此,刑法不仅体现出人们追求真求善的人性要求,而且也体现出人类追求美的人性本质。  相似文献   

2.
3.
刑法理论中折衷主义理论的出现,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两大学派(即刑事古典学派和刑事近代学派)从长期激烈的对立与斗争中走向折衷与调和的必然结果。那么什么是折衷主义?折衷主义赖以建立的人性基础何在?本文从具有终极意义的人性角度对折衷主义的刑法理论进行探析,认为折衷主义的人性基础是辩证的人性论。  相似文献   

4.
英美刑法中的被迫行为是指行为人在他人或环境胁迫下所实施的形似犯罪,但是根据一定条件可以进行合法辩护的行为。被迫行为作为一种可宽恕的辩护事由,有其科学合理之处。英美刑法中被迫行为的成立条件及其存在根据对我国刑法中的胁从犯立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二十多年的创作实践中,刘庆邦一直关注、探索着人性,不断向人性的深处掘进.他的作品主要表现的是具有普遍意义的人性,写爱与美、恨与性,但并不以奇以怪取胜,体现了人物对生活的热爱和执著.刘庆邦对人性的切入点是善与恶,他在细节上的着力表现和善与恶的转化,使得人性单一但并不单调,强化了审美效果.他的这种孜孜不倦探索人性的做法在当前的文学创作背景下将不断显现出不同寻常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经济全球化的带动下,法律制度国际化的程度在不断加深,刑法国际化也已成为各国完善其刑法制度的重要方向。作为一个法治国家,我国刑法的发展应顺应世界刑法发展的趋势,以刑法国际化为发展背景,对国外合理的相关立法经验进行有效吸收,以促进我国刑法的进一步发展及完善。  相似文献   

7.
刑法不是一元的,除了国家刑法之外还存在着民间刑法。从"活法"观念中可以找到民间刑法的根基。民间刑法具有起源上的自发性、罪与非罪标准的伦理道德性、演变过程的潜移默化性、内容上的民族个性等特征。既然刑法是多元的,对国家刑法规范及其用语的解释应坚持多元刑法解释原理。唯有如此,才能正确理解刑法规范的真实含义。  相似文献   

8.
选择法治作为一种治国方略或手段,有其深刻的人性基础,本文通过界定法治,阐述了中西不同的人性预设与治国模式的选择与人性预设之间的内在联系,得出人性的不完善或缺陷是法治的人性基础的结论。  相似文献   

9.
已于1997年10月1日起实施的新刑法,是我国建国以来颁布的第二部刑事法典。本文通过将之与原刑法作比较,论述其六个方面的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10.
哲学人性论的本体论立场消解人性的具体复杂性,客体化立场否认人性的主体选择性,预成立场遮蔽人性发展过程,均质立场抑制人性的升华,对解决教育场域中的人性问题具有局限性.教育工作者应确立人性的教育学立场,即生命立场,复杂取向;主体立场,实践取向;生成立场,过程取向;价值立场,超越取向.从教育学立场看,人性是以先天的遗传和发育为基础,个体在生命成长历程中逐步生成、发展和完善的内在特性.它的形成和变化主要取决于个体在后天环境中的人生实践与自我选择,可能丰盈也可能枯槁,可能上升也可能堕落.教育对人性发展之可为与应为在于:尊重人性,顺势导引;化育人性,启发自觉;提升人性,引领超越.  相似文献   

11.
如何完善经济刑法立法,是时下刑法学界不断探寻的重要命题,其中,经济刑法立法模式的选择也是学界争议的焦点。经济刑法立法模式的选择固然考虑经济犯罪的特质,但是,也不能脱离一国法律文化与现实状况。因此,采用刑法典统摄经济刑法规范以及在附属刑法中作提示性的规定的立法模式,是符合我国经济立法的发展规律的。当然,我国经济刑法立法模式有进一步完善之处,如刑法修正案立法形式与内容完善、附属刑法与刑法典的衔接与协调等。  相似文献   

12.
刑事法治的实现不仅要有优良的刑法典,而且也要有公正、及时的刑法适用。民国时期,效仿西方的刑法典制定了优良的刑法规范,但是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并没有很好地适用到社会现实当中。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政治方面的原因,也有刑法典本身的问题。通过研究,本文认为有三个方面的问题影响了民国时期刑法典的适用,这些问题是:长期缺乏安定的社会环境、不完善的司法体系、不发达的法学教育。  相似文献   

13.
和谐人性是人性系统各要素配合适当,协调运转的人性,其主要特征是完整性、相对平衡性、协调发展性及社会历史性等。人性系统只有通过人性各要素及其与环境的相互制约——这种相互制约的状况必须与人的劳动本性的发展状况相适合,才能保持完整,达到平衡,从而使人性处于和谐状态。和谐人性发展的基本道路是:人性系统从基本和谐到基本不和谐,再到基本和谐……,如此不断循环,使人性不断向更高的和谐境界发展。  相似文献   

14.
论人性的发生及其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性是什么?众说绘纭。人性不等于人的本质。人们在与自然、社会的各种联系中生活实践,就会在不同联系的生活实践中体现出不同的人性因素,这如感性、物欲性、情欲性、群体性、德性、理性、经济物利性、阶级性、劳动创造性、情爱性、超越性等。人性诸因素共同形成一个相互影响、依赖、作用的完整的人性结构。人性的本质,比较抽象而言,是人在不同的生活实践中所具有的各种行为属性总和;比较具体而言,是具体人通过环境影响和自我选择而在生活与实践中所形成的行为效能特性。由于德性在社会生活中影响广泛深刻,人们往往以“人性”概念来对它加以替代或误用。  相似文献   

15.
音乐教育是现代社会进行"人性完整"与"人性净化"的必由途径之一.音乐教育的巨大魅力在于整合身心全面发展,培养真善美的纯净人性.  相似文献   

16.
刑法经济性论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刑法经济性是刑法谦抑性的价值蕴含之一,刑法经济性作为刑法谦抑性之“量”,从本益分析的角度反对不计成本和效益的刑法之滥觞,使刑法的谦抑精神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由定性分析转化为定量分析,亦为犯罪内涵和本质的界定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但是刑法的经济分析并非万能的,其理论和方法的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  相似文献   

17.
刑法精神,是贯穿于刑法之中的关于犯罪与刑罚的基本观念与理念。刑法精神为刑法之基础和灵魂。我国刑法在基本立场或基本精神上更加接近于古典派,更准确的说,是接近于新古典主义,带有明显的折衷或调和色彩。刑法精神应当是一国整个刑事法律体系中的基本精神,一国刑事法律的基本精神必须统一于刑法精神或刑法典精神。  相似文献   

18.
刑法文本的使用价值主要存在于司法过程中,其司法使用方式取决于刑事法庭的结构及其运行方式,由此凸显一种由行为规范、追诉规范、辩护规范、裁判规范构成的司法逻辑的刑法规范结构.刑法文本对刑法本身的反映具有不完整性,这至少表现在三方面:刑法文本未直言行为规范,未完整表现裁判规范,可能存在"制定法上的不法".因此,在理解刑法文本时,须注意克服语义学的局限性.刑法文本既能容纳不同角色的不同理解及相互交流,又能使对话走向成功而不是归于破裂,这主要是其通过在公共性与专业性、明确性与模糊性、情境性与非情境性之间保持语言张力而实现的.刑事法庭这个"装置",保障了控辩审依据刑法文本而进行的主体间沟通.  相似文献   

19.
采用自编的人性观问卷,对359名大学生的人性观状况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大学生比较认同人本主义学派和认知学派的人性观,较少认同行为主义学派的人性观。人性观差异性的研究显示,男女大学生之间,不同学科的大学生之间,不同年级的大学生之间在人性观的一些因子上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20.
以文学人性论为理论依据,从人性化层面解读《项链》及《大浴女》的主题,论证人性是文学作品的永恒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