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面对新课程改革,教师应该从固有的,陈旧的观念中走出来,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并随着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而重新析的教学方式,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新课程改革改变的确实很多,无论是教育目标的改变、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改变、教材的改变、教材管理的改变、“教育评价”包括考试的改变、教师教育观念的改变、还是教学方式方法的改变等,新课程改革所有的改变,最终的落脚点就是要改变学生死记硬背、不注重实践的学习方式。其中最关键的是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  相似文献   

3.
正新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新的课程体系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同时也改变了我们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学生活。特别是依托着教育科研的深入,我们也一步步地走进了新课改。一、稳中求变,改进教学方法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先进的教育观念要通过先进的教育方式体现出来,而教育观念转变本身也要在教育教学转变中进行,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观念不转变,方式转变就没有了方向,没有了基础;方式不转变,观念转变就失去了归宿,失去了落脚点。课题研究是个载体,是个平台,借助他可以进一步帮我们理清新课  相似文献   

4.
<正>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初中物理的教育教学方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慢慢由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转变为新型的教学方式。作为教师,我们应在源头上寻找适应新课程教学的方式方法。下面笔者就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方式谈几点体会。一、转变教育观念,从根本上进行课改教育观念的改变,决定着教学方式和学习方法的变革,因为观念主导着行为,所以,教师首先要进行深度的教育教学观念的改革,树立现代化的、科学的教学观。  相似文献   

5.
黄玲芝 《广西教育》2007,(9B):31-32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都有所改变,但对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很多教师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其实,就教与学的关系而言,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的转变,最终都要落实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学生的学习方式不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无论怎么变都将无济于事。根据语文教学的特点,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真正使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对改革教学方法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袁克强 《职教论坛》2004,(18):22-23
教学内容的改变必须引起作为教学形式的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学方法改革要突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改革教学方法要注重观念转变.教学方法改革要注意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相似文献   

7.
新一轮的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对广大教师带来教育观念、教学策略、教学方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一系列变革,新课程倡导一种课程共进的化,需要教师重新认识自己的角色,同时还要根据新课程的要求,改变自身的角色和行动。  相似文献   

8.
正新课程的改革,是一项伟大而又系统的工程。它直接面对的是我国的基础教育,直接影响着我国的素质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是课程、教材与教师,在教材内容、教学方式、学习方式方面也有重大的变化。课程改革的积极推进事关学生的终身发展,改革的成功是时代的要求、民族的希望、人民的企盼。新课程重在改变教师陈旧的教学观念,探索适应学生发展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以适应新时代的需要。一、审视新课程,理解新课程新课程改革是教育的一场改革。它不是形式的变革——换一套教科书,而是从根本上改变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改变人才培养模式。它是一场全方位的改革,教师要从旧的教学模式和方式中走出来,学生的学习方式  相似文献   

9.
曹晶 《教师》2016,(4):33
近年来,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在新理念引领下,小学数学课堂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师的教育观念与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观念与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笔者认为,要想更好地践行新课程理念,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实效,应该运用恰当的教学策略,创新教学方法,使数学教学生活化,使学生学会高效思考、学会快乐学习。  相似文献   

10.
误区一:误解新课程改革的含义本次教学改革究竟要改什么呢?首先,要改变旧的教育观念,真正确立起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其次,要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11.
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使我国的中小学教师队伍素质发生一次历史性变化,教师的课堂教学方式将发生根本性改变,教师将随着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而重新建立自己的教学方式。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需要对教师的常规经验和活动方式进行重新审视。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我们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因为先进的教育观念要通过先进的教学方式体现出来,教育观念转变本身也要在教学方式转变中进行,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所以,我们既要重视观念改革的先导作用,又要重视教学方式改革的载体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学方式的转变最终都要落实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因此,转变学生思想政治课学习方式,要想获得成功,必须建立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以一定的理论做支撑,并加以科学指导才能成为可能。我们在转变思想政治课学习方式的实践中总结出了以下三点。  相似文献   

12.
随着世界课改的浪潮,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绩。新课程数学课堂教学,对我们提出了全新的挑战。我们要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法,把课堂作为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彰显着新课改的多彩魅力,演绎着新课程的崭新理念。数学教学过程是复杂而细致的,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各种要素构成的。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教师的教学方式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活动丰富了,学习方式转变了,课堂变得多姿多彩了。  相似文献   

13.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下如何改变教育观念,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学习自主性,提高中学课堂教学效率,是新课程改革所要推进的重要内容。新课程要求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新型教育理念,改变过去普遍存在的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代之以学生的兴趣、能力与需要为出发点的教学方式。  相似文献   

14.
每位英语教师都想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来最大限度地提高英语教学效果。然而,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严重地阻碍着英语课堂效果的提高。要想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果。必须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教育改革首先是要改革传统的教育观念,确立起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新的教育观念,并且坚定不移地推进教学方式的转变。在教学方式上,教师的教学行为要注意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5.
莫高伟 《海南教育》2008,(6):102-102
新课程改革初中思想品·德新教材最大的一个亮点在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贯穿新教材的一根“红线”。因此,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教师要树立新的教育理念,探讨新课程的教学方法。不能像以前那样只是“教教材”,耍引导学生自己“学教材”,让学生利用教材这根“拐杖”学会走路,课堂教学要由过去的“教学方式”转变为“导学方式”。我对初中思想品德课堂导学方法认真地进行了探索和研究,阐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新课程改革究竟要改什么?首先,要改革旧的教育观念,真正确立起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这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其次,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17.
新课程改革所产生的深刻变化主要反映在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学行为的改变上。任何一项课程改革的设想,都需要通过课堂教学这一基本途径去实施,最终都要靠教师的教学实践去实现和完善,这就要求我们广大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改变在我们看来已习以为常的传统教学方式、教学行为。摆正教师与学生、主导与主体的关系,明确教师的角色定  相似文献   

18.
张雪琴 《陕西教育》2002,(12):21-21
一、教师角色分析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滚滚而来,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此次课程改革所产生的更为深刻的变化,还反映在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和教学行为的改变上,不仅要改变教师教育,而且要改变教师们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换言之,课程改革实质上就是改造我们教师自身.每一个教师都要积极地从新课程中"寻找自我"主动地把自己融入新课程之中,使新课程成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9.
一、更新观念,转变方式,用新课程理念指导教育教学首先必须更新教学理念,尽快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和程序化的教学模式,摒弃相对滞后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 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观。其次,要树立现代课堂教学的全新理念,切实转变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让教师真正地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和促进者,在教学方式上要注重以学生为主,突出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关注体验性的教学,提倡交流与合作的学习。二、培养学生兴趣,增强主体意识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有了兴趣就不会感  相似文献   

20.
一、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教育行为的现状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从教育思想到教学方式的一场深刻变革,核心是改革陈旧的教育观念、坚定不移地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要达到改革的目的,必须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即转变教师的角色。虽然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发言人”的身份。教师也明确新课程教师角色的要求,但现实却是大多数教师在“穿新鞋、走老路”。我们稍加留意就会发现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一些陈旧的教育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