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2.
叶辉 《新闻实践》2009,(2):72-74
半壁江山,这是报社历来对驻各省记者的称誉.支撑着这半壁江山的记者,或孤身一人,或三两人为伍,承担着报社交给的任务,一个个身手不凡,堪称优秀.他们个性各具,色彩缤纷,甚是可爱. 2006年10月25日,作为地方记者的一员,我去北京报社总部公干,出版社社长Z设宴款待.没想到消息走漏,总编辑闻讯欣然加盟,作陪的还有记者部主任S.  相似文献   

3.
林夕 《青年记者》2008,(9):21-22
“你为什么想做记者?” “不知道。” “你学什么的?” “激光。” “哦,那你一定很有新闻理想。” “对不起,绝对没有。” ……  相似文献   

4.
5.
我是一名刚参加工作不久的企业报记者。去年我们报社在办新闻培训班时,听一位大报记者讲,“成熟的记者发现新闻就像猫闻到鱼腥味,有着天生的新闻嗅觉”。听后感到这“新闻敏感”特神秘,兴许我这辈子也不具备这种素质。我知道这“新闻敏感”是记者最重要的能力,今后我该怎么认识它和对待它?请予指教。四川刘凯接到读者刘凯的信,我们发现南京师大新闻学院苏宏元教授的《你知道什么是“新闻敏感”吗》一文很有针对性,不但清楚地界定了“新闻敏感”的心理学内涵,而且强调了新闻敏感,源于“新闻实践和职业训练”的科学认识,希望读者能从中得到正确理解,增强从事新闻工作、培养“新闻敏感”能力的信心。——编者  相似文献   

6.
欧世金 《军事记者》2003,(12):56-57
四、驻站记者的采访采访是记者的首要职责,而且是重要的职责。驻站记者亦然,但驻站记者的采访与在报社大本营的记者(编辑)的采访有许多不同。最大的不同点是驻报社大本营的记者一般采访都是“指令性”的,他们注重抓好采访前的准备、采访中的提问与观察、采访后的笔记整理等环节就行了,这是许多新闻教科书上讲过的内容。驻站记者的采访,“指令性”内容较少,大都靠自己“找饭吃”,因此,他们遇到的难处是“采访什么”。也就是说,驻站记者的采访,首先要找准采访的题目或线索。从操作层面来看,主要有这样几个途径:向编辑部“要”。驻站记者写稿有…  相似文献   

7.
1949年春天,《河北日报》刚出农村移位到城市不久,编辑部就派我到保定发电厂采访,要我写一篇在旧社会里事业心已经僵冷的人们,一旦接触到新社会的温暖,这种热情很快地复苏起来,积极恢复发展生产的通讯。然而内于我长期搞农村报道,对党的城市工作的方针政策不熟悉,缺乏企业管理的各种知识,真是有“冷手抓热馒头”的感觉。因此,采访时提不出有针对性的问题,开掘不深,写出来的通讯显得肤浅。那时,党的工作重心已由农村转移到城市。我从总结这一教训中懂得了要不断用新的知识充实头脑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8.
邵天红 《军事记者》2012,(10):69-69
初学新闻时,战友们都说,新闻工作是件苦差事。估计我坚持不了多长时间。我告诫自己,既然选择了。就要干出样子来。我在新闻工作岗位上一干就是6年,几次面临转业,几次面对地方报社抛来的橄榄枝,我都选择了留队。这是因为我舍不得离开军事新闻岗位,舍不得脱下身上这套空军蓝。  相似文献   

9.
(四) 基层是记者成才的沃土 新闻界的有识之士,都是把深入基层,深入生活,看做是记者生命的脐带,当做提高新闻报道质量,记者成才的必由之路。他们认识到,若离开基层、离开生活,新闻作品就失去了生命。 我自从学当记者始,就把记者写出的好新闻与占有新闻事实的关系,比做鸟的翅膀与空气的  相似文献   

10.
11.
在当今凡事必竞争的年代,对一个组织而言,最缺的是人才。对一个人而言,最缺的是什么?是安静。职场劳苦,生活不易,安静从容本就是奢侈的想法,倘遇意外,麻烦缠身,就更静不下来了。  相似文献   

12.
我是个从事新闻工作20多年的“老家伙”了。随着自己一天天变老,面对纷繁复杂的世事变化.我发现能摆的“资格”越来越少。于是.我开始留心向“新手”——从事新闻时间较短的记或通讯员学习了。你别说.我还从中获得了不少的益处呢![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14.
遭遇假新闻     
听朋友说,如今假新闻不少。开始我还不大介意,但亲身经见了,领教了,才终于有了切身感受。在下时常写点被称为杂文的玩艺,而写杂文,则免不了要“据报载”之类。这是多年来的一种惯常战法,不想问题也就出在这里。1999年某月某日某报载:兰考县县委书记宗家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信口雌黄,说“焦裕禄精神我一听就烦。”此事引起人们强烈不满,所以宗家邦很快被开封市委摘了乌纱。于是,我据此写了篇题为《假如焦裕禄地下有知》的杂文,刊发在一家刊物上。然而,不久有家报纸登出一条新闻,称某报原来报道的宗家邦一事有很大出入,还…  相似文献   

15.
16.
10年记者生涯,写了不少人物。但从来没想过要写自己。感谢这次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也感谢报社的推荐,给了我一个总结自己的机会。  相似文献   

17.
世纪之交,“西部大开发”成为举世瞩目的焦点,各家媒体也不惜人力物力报道西部这片热土。我们齐鲁晚报决定由我和刘有才两人用大约两个月的时间不间断地走完西部10个省市区,边走边向报社发稿。经过较充分的准备和策划后,3月10日,我们飞赴第一站云南省,开始了这次极富挑战性的西部采访。“大开发”的文章怎么做行前,作为报社的青年记者,我们对如何操作这样的报道,心里没有数。西部开发毕竟涉及的面太广、点太多,整个西部对关注它的读者来说新鲜的有价值的信息实在太多,我们不可能也难以逐一采写。经过调研,我们决定围绕读者关注的焦点问题,开设一主题性栏目,名字定为“为西进者探路”。我们认为,作为东部一家区域性晚报,开设这一栏目,可以说是站在了读者角度,可以拉近和读者的距离,增加跟读者的亲近感。这样,读者关心渴望了解的西部经济、社会、文化等状况,我们都可以以一个  相似文献   

18.
做个好记者是从事新闻工作的人们的理想。但有的人吃了一辈子新闻饭,却碌碌无为,有的人则把自己的作品和名字留在了新闻史上。那么怎样才能具备一个好记者的基本素质?笔者认为,最根本的是要坚守职业道德.秉持职业精神,以高洁的人品去锤炼高尚的文品.以坚实的职业精神去塑造让人敬服的职业形象。  相似文献   

19.
记者何为     
李鹏 《青年记者》2004,(10):1-1
不知不觉.做新闻工作已经十个春秋了.从初始的好奇,懵懂到今天的责任,惶恐.从早先的实习生到现在的编导.一直思考这样的问题:究竟什么是新闻的本原?新闻工作到底是为了什么?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记?  相似文献   

20.
采言 《新闻知识》2001,(9):50-50
随着新闻事业的发展,人才市场的开放,招聘新闻记者已成为普遍的用人模式.据了解,自1998年以来,新闻界招聘记者的数量日益增长,越来越多的招聘记者的高频率流动,为新闻事业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形成了一定的竞争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