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程章灿先生《从<有唐武威段夫人墓志铭>看元稹为人》一文认为,段氏名分介于妾婢之间,由于未为韦氏诞育子女,其名分至死未变。元稹为之草志时,“基于对亡妻的爱恋追怀”,违礼称之为“夫人”,而其后担心获罪于裴夫人家族,又改动志文称之为“段氏”,从而得出元稹品格低下之结论。然据有关资料,段氏实为裴出子女之庶母慈己者,且韦Pa即其所出,元稹不可能因担心获罪裴氏而不顾及韦氏之态度就改动志文,因此两本志文的差异恐怕无法证明元稹人品低劣。  相似文献   

2.
一、元稹母系家族元稹对母亲郑氏家族的门第颇为自豪,为其姊撰《夏阳县令陆翰妻河南元氏墓志铭》称:"我外祖睦州刺史荥阳郑公讳济,官族甲天下。"其外家世系详见白居易为元稹母所撰《唐河南元府君夫人荥阳郑氏墓志铭》:"夫人曾祖讳远思,官至郑州刺史,赠太常卿。王父讳(日蓋),朝散大夫,易州司马。父讳济,睦州  相似文献   

3.
德国华人记者张丹红“因言获罪“,被德国之声停止了工作,免去中文部副主任职务。事件被报道后,引起国际新闻界的普遍关注。根据德国之声的解释,张丹红“获罪“的原因是“她的一些表述和德国之声所秉承的主导理念不相符合“。张丹红究竟都说了些什么,  相似文献   

4.
印错的名字     
福建人民出版社的《护花小集》中有一篇《读<阿金>》,文中引了一句诗:“争奈微微识碔砆”。因为中间错了一个字,使得诗意颇难理会。这是元好问《论诗绝句》里一句出名的诗。元稹评价李杜,以为杜甫超过李白在于创作了长篇排律。元好问讥笑元稹这一观点,说他玉石不分,因云:“少陵自有连城壁,争奈微之识碔砆。”诗中“微之”,用的是元稹的字,而“之”字行草手写体与重字符号极为相近,排印本遂误作“微微”,把个人名错成宛似一般语词,使得这句诗不好懂了。  相似文献   

5.
《浙江档案》2004,(5):42-42
“夫人”一词,古今都能用,问题是用的场合有讲究。“夫人”是尊称,只能用于他人,不能用于自己。即只能说“您的夫人”、“他的大人”,不能说“我的夫人”。这是几千年的老规矩,老传统。古代,只有封爵是公侯伯的妻子和一品、二品大员的妻子,才有资格被封赠为“夫人”。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这些大员在对外场合就自称其妻子为夫人。清末梁章钜写的《称谓录》一书“对人自称妻”下面共列有六种称呼:“内、内子、内人、室人、荆妇、山妻”,唯独没有“夫人”一词;而在称人之妻下面则列有“夫人”一词。要想从规范的文字作品中找到“对自己的妻子”可…  相似文献   

6.
中国历史上是极重名分的,是阁老中堂的就决不能直呼其老张老李,是老爷大人的也不许有人喊他们阿五小六。现在的社会,人们多以同志相称,即便有些洋味儿的,也不过先生女士之类。这是一种平等意识,尽管有时并不那么坚定彻底,但大致如此。然而近几年的新闻界,对艺术界都格外讲究名分,以至于严格到可笑的地步。对有的人就必须称之为“著名艺术家”,有的人就叫做“艺术家”,而另一些人则以演员称之;有的人就要称其为“表演艺术家”,或者“歌唱家”、“舞蹈家”,还有的人却只配戴上个“歌星”、“舞星”的帽子。而这一切又都是以什么为依据的呢?年龄、  相似文献   

7.
邝安全 《大观周刊》2012,(29):34-35
息夫人田其美貌被楚文王劫掠,做出了"未言”这一独特而合符生活逻辑的选择,本文追溯其“未言”原委,解释“未言”之意.总结诗文中对其“未言”之评说,通过实证、客观辨析还原一个绝美且重情、柔弱敢抗争的息夫人形象。  相似文献   

8.
横山县新发现《故野利氏夫人墓志铭》是一方珍贵的党项族女性墓志。志文反映野利氏部族自唐代中期内迁绥、银等州,历200余年至宋初,仍在今横山党岔附近聚居生存。野利夫人丈夫拓跋某,官职为定难军节度押衙、充银州都知兵马使,表明他与夏州李氏存在血缘关系;但他仍然保留了拓跋姓氏,七子字辈与五代以来历任定难军节度使并不一致,显示他应是李氏疏族。结合陕北已出土党项族墓志可知,野利氏与拓跋氏、破丑氏等党项豪族存在密切婚姻关系,可印证党项族内盛行姑表婚文化。此外,志文撰文者与名相王旦的关系、志文的书写体例与野利夫人去世原因,也应予以关注。总之,新发现《故野利氏夫人墓志铭》为研究党项族在陕北的历史活动又提供了一方重要墓志史料。  相似文献   

9.
河南女孩刘芳菲漂在北京、生活拮据时,得到安徽一个神秘男子的1000元资助,她由此开始了执著的寻恩与报恩行动……她幸运地找到了这位神秘的安徽男子——某银行行长,却从此陷入对他痴迷的爱恋中无力自拔;行长夫人为保卫自己的爱情与婚姻,竟然匪夷所思地“赠”她巨额家财,而她既不要名分,亦不要金钱,两个女人由此展开了一场三败俱伤的“爱情争夺战”……  相似文献   

10.
1992年6月某日,章灿趋谒千帆师,师出示赵君平先生自洛阳寄赠唐志拓片一轴,题为《有唐武威段夫人墓志铭》,属为考订,谨就所知,述之如次。 今先侈录其全文如下: 有唐武威段夫人墓志铭 监察御史元稹述 唐少保赠仆射韦公幼子左千牛 母曰段夫人,家本武威人也。其四 代祖褒国公扬州都督赠辅国大将军 讳志玄,有战功在国史。大将军生 曾祖宣州长史讳弘圭,弘圭生大父  相似文献   

11.
河北省赞皇县马村发现一方宋代孟良墓志。志文仅记死者生前曾“授朝散郎守殿中丞致仕骑都尉赐绯银鱼袋”,“熙宁八年谢世”,活到81岁。余下列举了3男8孙,别的情况就没有了。不久,一份省报便以《孟良确有其人》为题,报道了这方墓志。文中强调对志文反复核辨之后,“证实宋代孟良确有其人”,并且说:“据查,骑都尉是四品之官,实属勖官之一。史册不载孟良其人,可能另有原因,有待进一步考证。”文章中虽然没有明白宣布“杨家将”的孟良已确实发现,而暗示性很强,最后一句,起到  相似文献   

12.
“反唇相讥”不等于反驳 “反唇相讥”原作“反唇相稽”,意思是受到指责后,反过来质问对方.语出《汉书·贾谊传》:“妇姑(儿媳和婆婆)不相说(同‘悦’),则反唇而相稽.”颜师古注引应劭日:“稽,计也,相与计较也.”例如清·蒲松龄《聊斋志异·段氏》:“又将年余,段中风不起,诸侄益肆,牛马什物,竞自取之.连诟斥之,辄反唇相稽.”后来变为“反唇相讥”.把“稽”(计较、责难)换成“讥”,整个成语的意思也由同对方争辩变成讥讽对方.  相似文献   

13.
小资料     
中国当代著名学者金克木( 1912 - 2 0 0 0 )对于读书有独特的见解。他认为读书有正解、误解和不解 ;可以正读 ,也可以反读。例如《资治通鉴》,本来是资“治”的 ,也可以读成资“乱”的。因为讲治就必须讲乱 ,无法避免。讲成功的王同时讲失败的寇。书中讲的治世还不如乱世多。一开头 ,司马光长篇大论仿佛作总序。他说君臣的礼和名分最重要。微子和季札宁可亡国也不破坏“大节”。上有桀纣之暴而下有汤武之仁 ,就不能不亡国了。可见名分可以保国 ,也可以失国。要使天下大乱的最简单办法是使帝王昏聩 ,干坏事 ,倒行逆施。这样 ,名分的作用就到…  相似文献   

14.
金坛段玉裁以经学小学著名于世,其藏书楼“经韵楼”,广为人知。然经韵楼刻书,虽多为世人所重,向无专文论述。笔者研习段氏之学,凡经韵楼所著所刻书均经目验,成此一文,以补学术研究之缺,并订诸家著录之误。其七叶衍祥堂刻书及未标段氏堂号者,一并附之。  相似文献   

15.
我从事新闻工作10多年,大多是坐在办公室里“为他人作嫁衣”。作为编辑,我慎重对待每一篇稿件,努力从中捕捉有价值的新闻信息。记者采写的稿件,经我编审后改动成段的有之,重写的有之,几易其稿的也有之。有的稿件不仅标题改动很大,其内容改动也与原文面目全非。经过反复修改而见报的一些新闻稿件,不仅记者、通讯员满意,而且也获得社会好评,获奖的不少。消息《农民葛世忠举办“薯王大奖赛”》获得1999年度河南省好新闻一等奖,就是我在编审通讯员的来稿中发现、在发现中挖掘、在挖掘中提炼而成的。在所编的众多稿件中,包括获得各类奖项的作品,…  相似文献   

16.
孙维世之死     
文革中,烈士子女孙维世被打成“现行反革命”,迫害致死。在“中央文革专案组”的档案中,她被打成“反革命”的“罪行”只有一条,就是“在50年代曾给李立三的夫人李莎送过青年艺术剧院的戏票”  相似文献   

17.
张家胜  王磊 《湖北档案》2007,(10):44-46
在“文革”期间,发生一桩诡谲怪诞的所谓“梅花党”案件。传言“梅花党”为美国中央情报局下属的一个秘密组织,而刘少奇夫人王光美与李宗仁夫人郭德洁等人都是它的重要成员。当年,有关“梅花党”的故事曾经广为流传.一些子虚乌有的“情节”还被写进手抄本小说《一双绣花鞋》中。江青等人则“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大肆追查“梅花党”制造了大量骇人听闻的冤案。  相似文献   

18.
由张书才、杜景华主编的《清代文字狱案》一书,已由紫禁城出版社出版发行。文字狱,顾名思义,是因文字的缘故而构成的罪案。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以文字而获罪的事情早已有之,只是其数量之多、规模之大、惩处之苛、持续时间之长非清代莫属,因此,才出现了“文字狱”这个词汇,尤其是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文字狱的发展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它钳制了思想,束缚了文化的发展,使得人人自危,“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梁谋”正是人们对文字狱的恐惧心理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19.
德国华人记者张丹红“因言获罪”,被德国之声停止了工作,免去中文部副主任职务。事件被报道后,引起国际新闻界的普遍关注。  相似文献   

20.
"名正言顺"的种种误用 "名正言顺"语出<论语·子路>:"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意思是名分或名义不正当,道理就说不通,道理说不通,事情就办不成.后来就用"名正盲顺"指做事名义正当,有充分的理由.例如元代郑光祖<倩女离魂>第二折:"老夫人许了亲事,待小生得官回来,谐两姓之好,却不名正言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