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清代文人笔下的刘三姐传说展示的是传统社会文人们的“白日梦”。清代文人通过对民间流传的刘三姐传说的改编,在幻想中满足了成为民间歌王的“野心”,以及对传说中天才歌手刘三姐产生的“性的愿望”。清代文人对刘三姐传说的记述具有重要意义,但研究者又不能不注意到清代文献中刘三姐传说的记述者从个人趣味出发生发出的种种想象导致的民间创作面貌的改变。认识不到这一点,就不能保证刘三姐传说研究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2.
本文所论定的“经典文本”,是指“经典生成期传播”阶段的柳州彩调剧“第三方案”文本,由郑天健执导改编的歌舞剧《刘三姐》文本及电影《刘三姐》文本.由这些经典文本探讨文本呈现的传播语境,认定刘三姐经典文本的生成与雅俗文化的转向、北大歌谣学及中大民俗学运动、周恩来等领导人对地方曲艺之重视等文化动因有关;并关注抗战期间以桂林为中心的“西南剧展”与广西“刘三姐大会演”之“自我呈现”的内在关联.  相似文献   

3.
刘三姐是壮族地区家喻户晓的传说人物,其千年传播和广泛辐射是值得关注的问题。通过对刘三姐传说的口头、文本、大众传媒等三种主要传播方式进行梳理、描述和分析,发现随着传播模式的不断多样化,刘三姐传说更易于被受众接受,这也是今天刘三姐传说传播范围更加广泛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在刘三姐文化研究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活动中,“刘三姐歌谣”是一个在内涵和外延上均界定不清的概念。对这一概念进行梳理,既是学者的责任与义务,也是支持、参与非遗保护工作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刘三姐是壮族民间歌手、歌师,是壮族人民心目中的歌仙、歌神,在历史上刘三姐对社会的文化、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刘三姐文化已成为流传后世的宝贵遗产,在生态美学视野下研究刘三姐的地位和影响,有利于更好地继承刘三姐传统文化,发展刘三姐新文化。  相似文献   

6.
广西宜州是刘三姐的故乡,且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秀丽的风光,因此宜州拥有丰富的、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当地旅游业应该紧扣刘三姐文化,打造原汁原味的刘三姐文化旅游产品。  相似文献   

7.
从语言本身所代表的观念看,刘三姐的传说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刘三姐的传说是刘三姐文化建立价值和观念,形成社会习俗、制度,信仰方式和行为准则的方式和机制。  相似文献   

8.
刘三姐传说的文化含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语言本身所代表的观念看,刘三姐的传说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刘三姐的传说是刘三姐文化建立价值和观念,形成社会习俗、制度,信仰方式和行为准则的方式和机制。  相似文献   

9.
上世纪50代末,彩调剧《刘三姐》从民间骤起,迅速遍及广西,半年间创造了演员近6万人、观众1200万人的会演壮举,接着震撼北京,波及全国。改编成电影后,跨出国门,走进港、澳、台、日本,风靡东南亚。不久,一场政治风暴将它打倒。8年后它重新奋起,再上北京,又跨出国门。大起、大落、再起,缘于《刘三姐》所积淀的中华民族艺术精华,以及所依附的不同时代的政治因素。  相似文献   

10.
张坚 《贺州学院学报》2013,(1):19-27,51
20世纪90年代之前,电影《刘三姐》、大型歌舞剧《刘三姐》等艺术作品在香港与东南亚地区的成功上映或公演,构成了刘三姐文化品牌走向海外的关键环节。笔者以香港与东南亚地区有关报刊资料为依托,在梳理刘三姐文化品牌走向海外的基础上,分析刘三姐文化品牌在海外成功的原因,探讨了刘三姐文化品牌国际化的策略。包括:关注刘三姐海外形象,充实刘三姐文化品牌的内涵;树立开放意识,聚合优质资源,打造文化品牌精品;重视香港的窗口与跳板作用,提高刘三姐文化品牌海外推广的实效性;以侨为桥,拓展刘三姐文化品牌海外发展新空间。  相似文献   

11.
刘三姐文化表现形态主要是传说、歌谣和民间信仰,与之相关的戏剧、影视、商品和旅游等则是其衍生物。刘三姐是壮族中古时代壮汉文化融合产生的文化英雄,刘三姐文化是在壮族民歌文化基础上,融合中国南方各族群娱乐浪漫文化因子共同打造的狂欢文化偶像。刘三姐不仅是壮族,而且是中国文化,乃至东方狂欢文化的一种标志性符号。  相似文献   

12.
刘三姐传说流变情况非常复杂.在人们的交流中,刘三姐传说发生着一个走向统一的趋同过程.但由于有关刘三姐的故事、歌谣在人们集体记忆中发生了遗失、变形、衰落的现象,刘三姐的传说也相应经历了一个逐渐遗失、变形和衰落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消费社会语境中的刘三姐形象是缺乏真实意义的能指符号,可却具有多种意义的不确定性.《印象·刘三姐》把多样性的刘三姐符号和广西少数民族符号组合为平面化的消费文本,大众文化的书写使《印象·刘三姐》缺乏实质内容而主要依靠伴随的文本而产生意义,其文本意义的解读必须借用与刘三姐相关的各种社会文化文本.  相似文献   

14.
刘三姐文化萌发于唐末"依歌择配"歌圩风俗;清朝之前700年,刘三姐被奉为歌祖意象和歌圩代码,民众立庙,皇帝赐名;清朝、民国400年,"刘三姐"遍及两广,名列志书,演绎为多功能佑护神;建国至"文革"30年,戏剧、电影《刘三姐》震撼中外,是时代政治载体、民族艺术奇葩;改革开放30年,刘三姐品牌成为多元经济、文化的载体。实现...  相似文献   

15.
作为广西音乐遗产中的偶像,刘三姐的形象被一再情境化.近年来,以刘三姐为核心打造的景点层出不穷,她的家乡、广西地方以及少数民族族群都将刘三姐当成富有竞争力的标识.文化表演<印象·刘三姐>力图展示地方社会,但对于刘三姐该被如何表现却引发了当地关于艺术与挪用的公开论争.基于2003-2004年<印象·刘三姐>制作期间进行的田野调查,对广西最富盛名的这一文化表演中所呈现出的民族展示与文化所有权问题进行了研究,概述了相关论争并探讨了这类利用共享的文化资源、以盈利为目的的冒险性表演所蕴含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印象·刘三姐"是以"刘三姐"为主题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讨论"刘三姐"传说的起源与流播不仅对这一文化产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而且对这一民间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有着很大的价值。据现有文献资料,"刘三姐"传说在明末清初就已定型,这一人物并不具有征实性。"刘三姐"传说在明清时期的流播范围小,故事单一。而在五四之后,其流播区域渐广,故事也越来越丰富。  相似文献   

17.
刘三姐作为中国民族文化的一个品牌,从彩调《刘三姐》、电影《刘三姐》、《印象.刘三姐》到正在开拍的音乐电视剧《刘三姐》,它正借助大众文化的羽翼发展壮大。以刘三姐文化的发展变迁为例,阐释了大众文化全球化传播视域中中国民族文化走向大众文化发展的必然之路,分析了民族文化如何借助大众文化发展壮大,并探讨了当前民族文化发展过程中应当注意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8.
刘三姐传说中化石主题的文化意蕴是生殖崇拜,在生殖崇拜文化中,又体现为对生命繁衍的渴求和对农业丰饶的崇拜,刘三姐化石主题主要体现为对后者的崇拜。普遍性的化石主题成为解开刘三姐文化生命力之谜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9.
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刘三姐文化的传播媒介与传播方式出现了三个阶段的变化,刘三姐形象传播与接受的时空范围不断被拓展。作为艺术符号的刘三姐形象的物态符号发生了由神祗偶像到明星符号再到象征符号的演变,符号所指发生了由神巫到政治符号及消费符号的嬗变。刘三姐形象相应地发生了从歌仙到平民英雄到世俗歌者的演变。建国后刘三姐文化被纳入国家话语,成为政治文化的表征并成为壮族文化的象征,刘三姐形象的重构要返魅其应有的神圣性。  相似文献   

20.
《基础教育研究》2011,(11):2-F0002
广西宜州市实验小学位于风景秀丽的刘三姐故乡——宜州,校园里绿树成荫,鸟语花香。学校始建于1902年,前身为清末附设于庆远中学堂的两等小学堂,曾用名“闲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