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一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有一段精采的论述:“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所以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的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马克思依据哲学发展的历史背  相似文献   

2.
一、马克思哲学确立的当代哲学主题的走向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论述到:“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相似文献   

3.
杨耕、赵剑英在《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基础的历史沉淀》(《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88年第6期)一文中提出,直观的唯物主义之所以在历史领域中陷入唯心主义,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不是把理性理解为实践活动”;实践唯物主义的创立使马克思站到了时代的制高点上。马克思把实践唯物主义作为历史观的理论基础,终于把历史从唯心  相似文献   

4.
在关于主体性的哲学讨论中,许多同志援引了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一条:“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认为马克思在这儿讲的“从主观方面去理解”,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主体性的思想。为了坚持马克思主义和讨论的深入进行,有必要弄清“从主体方面去理解”的确切含义,对于坚持真理和澄清理论是非有着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它把存在放在第一位,把思维放在第二位。唯心主义却相反。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的两个相互联系的发展方向,不能把二者对立起来看待。马克思的实践观点为我们提供了准确理解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历史贡献的根本方法。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的奠基人称自己的哲学为“实践的唯物主义”.强调实践的观点是自己全部理论的基础,原因就在于:“以往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而要改变世界,实现“世界革命化”,就必须正确理解实践的主体与实践的客体及其关系,这是理解实践的本质,理解实践和认识的关系以及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的关键所在,特别是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一、实践的二重尺度及其关系以往的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主义只是片面地强调客体,忽视了人的主体尺度.“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因而不能科学地说明认识的主体能动性.与此相反,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人的主体能动性,忽视了客观对象,只是以精神外化的形式去考察事物,因而不能科学地说明认识的来源和检验的标准.马克思批判了割裂主体和客体关系的错误观点,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所以,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  相似文献   

8.
本文依据理论发展的逻辑规律,将马克思实践现的形成分为两次根本转变和四个历史时期,并主要探讨了第一次转变即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转变的历程,指出,马克思自身具有的实践精神和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接受,是他能够跳出唯心主义的巢臼,井在后来追随费尔巴哈而又扬弃、超越费尔巴哈旧唯物主义的根源,也是其最终走向科学的、成熟的唯物主义的内在动因;本文同时分析了马克思从把实践理解为一种理论批判活动到看作革命实践活动的过程,指出他在第一次转变结束时所谓的革命实践的单一性、不成熟性,认为这正预示了马克思实践现的下一次转变。  相似文献   

9.
主体性问题成为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热点,主要有三种观点:1、对世界、事物、现实,必须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去理解,当作实践去理解,要从主体方面去理解,或进一步从“为我关系”去理解。因而坚持实践原则就是坚持主体性原则。2、主体性原则不能成立,它是对唯物主义哲学基本问题的原则排斥,会导致唯心论。3、马克思通过实践观对近代哲学理论的两种片面性进行批判,“把表面上互不相容的两种对立的原则科学地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要求既从客观性又从主体性及二者的统一中去理解,因而实践观“超越”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其…  相似文献   

10.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第一条既批判了不从人、人的实践活动和主体方面出发理解世界的旧唯物主义,也批判了离开唯物主义立场抽象弘扬入的能动性的唯心主义.马克思的实践概念是人的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结合,是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简单对立的超越.我国上世纪80年代出现的实践唯物主义思潮.只强调马克思对旧唯物主义的批判,强调人的主体性的重要,忽视了马克思对唯心主义的批判,因而并没有全面把握马克思实践概念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唯物主义是基于人劳动实践之对象化的整体性、总括性、广义性的历史概念,而这一概念遭受单义性降维理解却是时有之事。马克思唯物主义概念不是从存在和思维的“第一性”或“决定论”出发,而是为历史批判所把握的人劳动实践之对象化生成的“物”,即扬弃了唯心主义物质观和“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片面性后,通过对社会定在的历史内涵复义式规定之内涵隐喻和术语借喻,并经过“物质总体论”与“经济基础论”的两次逻辑转义后,主体和客体都被纳入同类化意义上的历史实践范畴,这就是马克思“唯物”主义概念。  相似文献   

12.
费尔巴哈哲学作为黑格尔哲学与马克思哲学的“中间环节”,他并不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者。从哲学史考察,费尔巴哈对作为辩证法大师的黑格尔的批判,并未否定黑格尔的辩证法,只是批判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思辨性;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批判,并未否定费尔巴哈的辩证法,只是批判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直观性。事实上,费尔巴哈哲学中包含有相当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他承认联系、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观点,因果性、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观点,矛盾观和否定观等。但费尔巴哈的辩证法并不是科学形态的成熟的辩证法,他的辩证法与唯物主义的结合是基于直观方式的结合,他的辩证法不是“世界观”意义的辩证法,他不了解辩证法的批判性和革命性,在社会历史领域仍然跌入唯心主义的泥淖。这些缺陷决定了费尔巴哈的“唯物”辩证法必然被马克思的实践辩证法所超越。  相似文献   

13.
从一般“历史哲学”的结终到科学历史观的创立,是马克思最大的理论贡献。而对“世界历史”思想的扬弃到实现唯物主义“历史辩证法”的运用,是完整理解马克思科学历史观的关键所在。在建树东方社会理论的探索中,马克思立足于唯物主义基础,贯彻了“历史辩证法”,彻底摒弃了一切旧“历史哲学”超历史性的弊端,真正实现了对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在《法的历史学派的哲学宣言》一文中指出:应该“公正地把康德的哲学看成是法国革命的德国理论……。”这表明:马克思对康德哲学的积极方面是肯定的。可是,长期以来,我们有些人对马克思的这句话缺乏深刻理解,甚至有的同志曾认为,康德哲学是对法国唯物主义的反动,没有任何积极意义可言。近来,一些同志注意实事求是地评价康德哲学,并发表了一些很有价值的论文或专著,我从中得到了很多启示。但是,仍有不少同志一谈到康德哲学的积极意义以及它在哲学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总是心有余悸。原因在于康德哲学是唯心主义的先验和不可知论,而且具有调和主义的特征。那么,应该如何从康德哲学本身出发,理解马克思那句话的深刻含义,以纠正对康德哲学理解中的偏见呢?下面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在哲学上是实现了对以往哲学的超越,还是实现了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立的“超越”?对此,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有一种意见认为,马克思的伟大历史功绩。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的秘密、革命变革的实质,就在于实现了对唯物、唯心对立的超越,建立了“超越”哲学。马克思的“超越”哲学,既不是唯心主义,也不是唯物主义,而是结合二者又高于二者的真理。这种观点认为,自恩格斯、列宁以来,人们普遍地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看作是  相似文献   

16.
承认美是不依赖于审美者的主观、不以审美者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是否就必然要否定美必须依赖于人类的主观、要表现为主观的意识形式?这一问题,我国美学界的看法颇不一致。本文就此谈点粗浅的认识,以就正于美学行家们。马克思曾指出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我认为,仅从客观方面而不从主观方面认识美,对美还只是认识了一半。作为人的  相似文献   

17.
人类思想史表明,思想史上每一次大的进步都是由于转换思维方式的结果。马克思1845年所写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标志着其新世界观即“新唯物主义”的萌芽。从思维方式角度认为,“新唯物主义”的“新”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对“对象、现实、感性”既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同时又把它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另一方面,是“出发点”或者说“考察方法”的根本转换。  相似文献   

18.
一马克思发现了唯物主义历史观,是第一次把唯物主义学说运用于社会现象,创立了彻底的唯物主义哲学学说。马克思以前的唯物主义是不彻底的唯物主义,只在解释自然现象时才是唯物主义,一进入社会领域就变成唯心主义了。这就是说,他们下半截是唯物主义,上半截是唯心主义。当然,就是在“下半截”即自然界的唯物主义,由于形而上学的限制,也不能说是完全彻底的。恩格斯认为旧唯物主义有三大局限性,即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唯心主义。列宁在《卡尔·马克思》中,对这个问  相似文献   

19.
我们过去主要把马克思创立的新唯物主义理解为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理解要能成立,需要三个必要的逻辑前提:一,马克思以前的唯物主义特别是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是机械的或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二,马克思认为机械性或形而上学性是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通过批判这种唯物主义的机械性或形而上学性而创立辩证唯物主义;三,马克思在创立新唯物主义哲学时的主要内容是阐述辩证唯物主义的一般世界观。本文通过历史考察,表明这三个逻辑前提都不能成立,因而表明,我们过去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唯物主义”理解是不深刻的,没有把握马克思唯物主义哲学的实质。马克思创立的新唯物主义是实践的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20.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的讨论在热烈地进行着。越来越多的人赞同从实践性方面去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为实践的唯物主义。然而,究竟什么是实践的唯物主义?在这个问题上却存在着很大的分歧。一种意见认为,实践唯物主义就是实践本体论,或至少说是建立在实践本体论上的唯物主义。持这种意见的同志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对象只是人类社会,是人化的自然,或人类的现存世界。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本原,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马克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