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假言判断是一种条件判断,有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必要条件假言判断和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那么,什么是充分条件?什么是必要条件?对这个问题主要有两种不同的看法。 一般认为:如果有p必有q,无p不必无q,那么,p就是q的充分条件。即“有之必然,无之不必不然”。如果无p必无q,有p不必有q,那么,p就是q的必要条件。即“无之必不然,有之不必然”。  相似文献   

2.
假言判断就是语法中假设条件复句(提出条件本身也是一种假设),是反映事物间条件关系的一种判断。前一句表示条件,叫前件,后一句表示结果,叫后件。一、充分条件假言判断中前后件的关系是:有之(前件)必然(后件),无之未必不然。也就是说,这个充分条件假言判断是否正确,要从两方面检验:有了这个条件会不会有这个结果,没有这个条件而有了别的条件会不会有同样的结果。如果答案都是肯定的,那末,这个判断就是正确的。【思考卜‘一个人如果骄傲自满,就一定会落后。”这一句是不是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在这一句中,有了前件,确实会…  相似文献   

3.
假言判断中“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充分必要条件”如何区别,括号中的两句重要说明:“(但是并不是非要这个条件不可)”“(但是仅仅有这一个条件还不够)”如何理解,这是逻辑短文《复合判断》中的重点,也是难点。我采取了化繁为简、以易说难的办法进行教学,获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什么是“充分条件”?我图示: 条件结果甲→丁摩擦使金属生热乙→丁  相似文献   

4.
假言判断的联结项表示着假言判断存在条件与结论之间的制约关系。教学中,紧紧抓住三种关系的区别,使学生准确地运用联结项,就会减少他们在语言表达中的逻辑性错误。充分条件的假言判断是说:产生某个结果可以有多个条件,而其中每一个条件的存在都可以导致这个结果。在“如果学习不努力,就不能取得好成绩”这个判断中,前件反映的是条件,后件反映的是具备这个条件时所产生的结果。“不能取得好成绩”的条件有多个,如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不努力,学习方法不好等等。具备了其中一个条件,就能有这样的结果。其图式是:  相似文献   

5.
一、两种说法关于假言判断中的条件定义问题,逻辑学界历来颇有争议。孰是孰非,迄无定论。一种说法认为:应当将充分条件定义为:“有之必然,无之不必不然”即“有 p 必有 q,无 p 未必无 q”;将必要条件定义为“无之必不然,有之未必然”即“无p 必无 q,有 p 未必有 q”。(以下简称“甲说法”)另一种说法则认为:应将充分条件定义为“有之  相似文献   

6.
一、填空题1.如果一个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如果P,那么q”的前件P是假的,而后件q是真的,则这个充分条件假言判断一定是的。2.如果一个必要条件假言判断“只有P才q”是假的,则这个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前件P一定是的,而后件q一定是的。3.如果一个归纳推理的前提是假的,则其结论一定是的。4.根据不矛盾律,可以由一个判断真,推出与其具有关系或关系的判断假。5.在三段论第三格中,中项M是大、小前提中的主项。其具体规则为:小前提必须是肯定判断;结论必须是。6.如果一个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如果P,那么q”是假的,则这个充分条件假言判断的前件P一定…  相似文献   

7.
现行统编教材高中第二册逻辑知识短文的假言判断,把“没有……没有”、“不……不”作为必要条件(见该书51页),我认为这是充分条件,不是必要条件。原因有三:1、从联词的关系看,充分条件一般用“如果……就”等表示,必要条件一般用“只有……才”等表示,没有联词的假言判断,一般可以加上联词。“没有……没有”、“不……不”这两种格式,只能加上充分条件的联  相似文献   

8.
假言判断既是复合判断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学习假言推理的阶梯和前提,正确区分假言判断中的条件关系,对于防止思想片面性,提高认识能力和表达能力,都是重要的。但是学生在学这些条件关系时往往很感棘手,而不少报刊上也往往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因此,识别假言判断中的条件关系,是掌握逻辑知识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假言判断所反映的事物之间的条件联系,有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充分必要条件三种,  相似文献   

9.
什么是“唯一条件”?在逻辑学上,它指的是假言判断的充分条件?必要条件?还是充分必要条件? 胡裕树同志主编的《现代汉语》中说:“‘只有’和‘除非’表示唯一的条件,说明如果没有所说的条件,就不可能产生所说的结果。”(见修订本第368页)刚出版的张静主编的《新编现代汉语》一书中,也有类似的话。可见,这里的“唯一条件”指的是必  相似文献   

10.
当作家真好     
“作家要想写出好作品,必须深入生活,”作家协会的主席说,“可是久久木,你却老是闭门造车,这怎么行呢?”“我也想深入生活呀,”久久木回答,“可您知道,‘作家’就是‘贫穷’的同义词,我没钱深入生活啊!”“你没钱,协会可以提供嘛!”“太好了,”久久木一拍大腿,“现在的孩子对异国风情很感兴趣,我准备到欧洲各国去体验生活,然后去美洲、非洲、大洋洲……”“呃,这个……”主席有些犹豫,“你能不能挑近一点的地方?比如郊区的王家村?”“原来协会也怕花钱啊,”久久木摇头叹息,“虽然我深入国外生活需要一笔资金,可我能给小读者们带去多少快乐啊…  相似文献   

11.
<正>人教版《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对"假说一演绎法"的描述是:在观察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问题以后,通过推理和想象提出解释问题的假说,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再通过实验检验演绎推理的结论。如果实验结果与预期结论相符,就证明假说是正确的,反之,则说明假说是错误的。这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科学方法,称作假说一演绎法。可见,假说一演绎法是以假言判断作为前提的演绎推理,而假言判断是一种条件判断,即前一个判断存在是后一个判断存在的条件。条件有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充分必要条件之分,因此,假说一演绎法也有充分条件假说一演绎法、必要条件假说一演绎法、充分必要条  相似文献   

12.
人人都希望孩子有一个“好”的家庭教育,教师如此,家长也如此,问题就出在这个“好”字,在每个人心目中都不一定相同。很多失败的家教都是借“好”之名而行“坏”之实的。做正确的事,永远比正确地做事重要。所以家教的错误虽多是“无心”之错,但却更显严重。  相似文献   

13.
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曾说过这样一句名言:“没有感情这个品质,任何笔调都不能打动人心。”古往今来许多写作实践也都证明:能否写出好文章,首先取决于  相似文献   

14.
梁晓声是个社会责任感很强的作家。尽管他常以“凡夫俗子”或“匹夫”自况,但他的作品却力求“入世”。他写出了许多有一定份量的反映现实生活的所谓“问题小说”。当然,他还不总是把眼光盯在重大社会问题上,“敲边鼓”而已。他的自叙传体小说,严格地说,有一个不大被人注意的分界限。《黑纽扣》之前,  相似文献   

15.
有的逻辑教材说假言判断“如果p则q”断定了p是q的充分不必要条件,所谓充分不必要条件是有p必有q,无p不一定无q.有的教材虽说是充分条件,但又说实指充分而非必要条件.笔者认为,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相似文献   

16.
正有这样一则笑话:有一个秀才要写一篇文章,抓耳挠腮,就是写不出来。他老婆在一旁说:"难道你写文章比我生孩子还难吗?"秀才说:"你生孩子毕竟肚里有孩子,我肚里没有文章啊!"这则笑话形象地告诉我们,要写出文章,写出好文章,就必须"肚"中有文。这个"文"就是指写作素材。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首先要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必须指导学生深入生活、观察生活、积累素材,这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基本途径,也是最有效的途径。一、学生"肚"中无文的原因所谓导"肚",就是指导学生深入生活,积累写作素材,  相似文献   

17.
一个学生,能写出一篇作文并不难,能写好一篇作文却并不容易。所谓“好”,其中一个要求就是“新”,所谓“新”,包括题目新、选材新、语言新、立意新等。今天我们只谈选材新。“没啥写,不会写”,当学生作文迈过这个门槛之后,紧接着的问题就是“把文章写新”。新的不一定是好的,但  相似文献   

18.
任何一个数学问题,从一开始就是在构造一个能够描述客观现实的模型:首先是从现实生活中找到问题.然后是想办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问题,从而建构出与之相匹配的数学模型,接着是继续运用这个模型去解决与之相关的更多的数学问题。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构建数学模型的过程也就是数学学习的过程,而数学学习只有从“模型”“建模”的意义上展开,才是真正的数学学习..  相似文献   

19.
《假言判断》是高中语文逻辑知识的重要内容之一,是逻辑教学的一个难点.如何突破?我针对过去“教师感到难教,学生感到枯燥”的具体问题,设计了假言判断五步教学,进行文理配合、导之以趣的初步尝试.第一步:导言·“趣谈”导入法要点:由假言判断趣谈《二加三不等五》引入要讲授的特定内容——假言判断。这是讲授知识前的准备,以引起学课题的兴趣与重视.“趣谈”如下:某报的记者、教数学的王老师、中学生等在一起开晚会。记者出了一个数学题让大家解答:“二加三在什么情况下不等五?”  相似文献   

20.
教学文言作品,必须注意串讲。就今天学生的学习情况来谈,一般接触文言作品较少,文字障碍大,加以文言作品又有它本身的特点:反映的生活与现实生活距离较远,词语和句式也与现代作品有不同,教师如不串讲,学生必然感到许多困难。过去我们曾一度反对过串讲,认为串讲会使情节支离破碎,冲淡对学生的感染力,等等,其实这都是片面的看法。任何一篇课文,假如学生没有真正理解词句意义,一知半解,就进行分析,学生即使了解其中情节,也是粗糙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