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张宝强 《河南教育》2014,(11):50-51
<正>河南工业大学是"河南模式"的首批参与高校,自2005年第一批助学贷款开办以来,共有13354名学生受惠于国家助学贷款项目。学校为实现河南省"不让一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庄严承诺,在上级主管部门的领导下,认真贯彻国家和河南省有关文件精神,建立"奖、贷、助、补、勤、减免"的学生资助体系,并将国家助学贷款工作作为学生资助工作的重要手段,在国家助学贷款工作上下足功夫,抓住贷款宣传教育、贷后管理和资助育人这三个关口,使贷款放得出、收得  相似文献   

2.
国家助学贷款是我国学生资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获得资助资金的主要渠道。辽宁省在国家助学贷款工作取得很大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因此,政府应加大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完善国家个人信用体系;继续开办生源地助学贷款业务;加快国家助学贷款立法工作,确保国家助学贷款工作有序进行。  相似文献   

3.
国家助学贷款是我国学生资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获得资助资金的主要渠道。辽宁省在国家助学贷款工作取得很大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因此,政府应加大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完善国家个人信用体系;继续开办生源地助学贷款业务;加快国家助学贷款立法工作,确保国家助学贷款工作有序进行。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国家助学贷款工作链中银行、学生、学校、政府的行为出发,分析了国家助学贷款供需矛盾的直接原因是学生还贷违约率高,回收风险大,银行操作成本高,收益小,根本原因是国家助学贷款政策不完善。同时,揭示了各种原因间的逻辑关系。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中山大学学生国家助学贷款工作开展情况的调查,从被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贷款学生对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了解情况、学生申请贷款的主要原因、国家助学贷款对学生的帮助和影响、贷款学生对毕业后归还贷款的信心及看法、贷款学生对现行国家助学贷款制度的看法和评价等六个方面分析了调查结果,并对目前国家助学贷款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归纳,最后就如何进一步完善该项工作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国家助学贷款得到迅猛发展,在“奖、贷、助、补、减”等方式组成的资助体系中,已经起到了1/3强的作用。但国家助学贷款发放和回收存在着潜在的危机,国家关于助学贷款理论研究滞后、政府和高校对国家助学贷款实际操作研究滞后是关键所在。加强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研究,完善信用系统;构建全方位的学生资助体系,增强学生还款能力;搭建助学贷款信息化交流平台,提高管理效能是国家助学贷款持续发展的有力保证。  相似文献   

7.
《河南教育》2014,(11):84-91
国家助学贷款是资助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重要渠道。2004年国家助学贷款新机制实施后,在教育部、省政府和国家开发银行总行的领导和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经国家银监会批准,河南进行了国家开发银行承办国家助学贷款业务的试点。河南省教育厅与国家开发银行河南省分行密切合作,探索建立了"强化高校管理,激励约束并重,各方共担风险"的国家助学贷款工作模式,在全国产生了较大影响,被国内一些主要媒体称作"河南模式"。值国家助学贷款工作新机制实施十周年之际,本刊特摘编了2005年以来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河南日报》、新华网、人民网等国内主要媒体的重要报道,以见证国家助学贷款"河南模式"探索发展的历程,对以后的河南省学生资助工作健康可持续的发展提供借鉴和思考。  相似文献   

8.
赵冬冬 《河南教育》2014,(11):32-35
<正>"河南模式"的核心:一是建立两级管理平台,强化高校和教育主管部门对国家助学贷款的管理;二是改革风险补偿金的管理使用办法,建立激励约束机制,调动学校、银行等有关各方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1999年,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问题越来越突出,我国开始实施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在当时,国家助学贷款是国家强力推进的惠民政策,是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重要渠道和根本措施。其  相似文献   

9.
国家助学贷款是国家利用金融手段资助高校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的重大举措。在其新机制下学校应积极探索工作方法与思路,认真总结经验,内部扎实做好大量基础性工作,灵活友好地协调与银行的外部联系,从而有效地帮助经济困难的学生申请国家助学贷款。文章从新机制下国家助学贷款的初审情况出发,对此进行了实事求是的分析与思考,并提出了相关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0.
国家助学贷款良性运转的法律保障问题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国家助学贷款是由国家为高校贫困大学生提供50%的贴息,由商业银行具体承办的一种商业贷款,自1999年开办以来,为贫困学生完成高等教育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也遭遇着重重困难。完善国家助学贷款立法工作,依法规范银行、学校和学生的相关行为,是保障国家助学贷款良性运转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关于进一步发展助学贷款的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刘乐山 《教育与经济》2002,(3):39-42,33
当前是高等学校助学贷款存在着对助学贷款重要性认识不够、助学贷款制度不完善和助学贷款风险较大等问题。进一步发展助学贷款的工作思路是:增强对助学贷款重要性的认识是前提,完善助学贷款制度是基础,化解助学贷款风险是保障,国家、银行、学校、学生或家长的协同是关键。  相似文献   

12.
国家助学贷款新政策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6月,教育部、财政部、人民银行、银监会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若干意见》,对在此之前的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做了迄今为止最具力度的修订。新政策完善了国家助学贷款制度,将对参与国家助学贷款的主要三方(学生、学校和银行)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新政策自身也存在着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3.
邹玲 《考试周刊》2007,(50):120-121
国家助学贷款是国家对高校经济困难学生帮扶力度最大的一项举措。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落实已深入到学校、学生及学生家长的心中,贷款的申请和发放一直是学生们关心的问题,而归还贷款又一直是银行、学校关注的话题。随着时代的进步,大学生素质的提高以及还贷系统和制度的逐渐健全,国家助学贷款的还贷困扰终将会成为过去。  相似文献   

14.
当前高等学校的国家助学贷款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资金投入不均衡;(2)银行积极性不高;(3)学生诚信守约意识比较淡薄;(4)学校和银行协作不够。进一步做好国家助学贷款工作应采取的措施:(1)大力宣传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重大意义,不断提高做好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自觉性;(2)进一步调动银行的积极性;(3)加强学生的诚信教育;(4)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制度。  相似文献   

15.
国家助学贷款是国家为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而推出的重要政策,目前已初见成效;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学生助学贷款使用不规范和违反使用用途的现象,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需要社会、银行、学校、学生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以使国家助学贷款发挥的效用实现最大化.  相似文献   

16.
国家助学贷款工作已开展5年了。通过这几年的贷款工作,我们发现贷款的后期管理是开展国家助学贷款的一个重要环节。为了保障国家助学贷款工作能正常开展,如何解决学校、银行与贷款学生三者之间的矛盾,健全后期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定相应措施,就成了当前最重要的工作,本文针对国家助学贷款后期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探讨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我国的学生贷款政策目前主要包括三种贷款形式:一是学校学生贷款,指高校利用国家财政资金对学生办理的无息贷款;二是国家助学贷款;三是一般性商业助学贷款。  相似文献   

18.
关于生源地国家助学贷款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国探索出一种新的助学贷款模式——生源地国家助学贷款,并将其作为校源地国家助学贷款的有效补充和完善。生源地国家助学贷款在身份认定、手续办理、信用约束等方面优势突出,有利于解决农村地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上学难的问题。但这项政策在推广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要通过完善制度、规范管理、安排贴息和风险补偿金等措施来进一步完善生源地国家助学贷款模式。  相似文献   

19.
完善生源地助学贷款模式的政策分析与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帮助高校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实现教育公平,国家助学贷款和生源地助学贷款应运而生。生源地助学贷款同国家助学贷款相比在贷前认定、贷中办理和贷后管理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受到一些政策因素的制约。因此国家应对生源地助学贷款建立利息补偿机制、风险补偿机制与风险防范机制;实行税收减免并规定合理的还款方式及期限。学校要和银行联手加强贷款管理,广泛动员,确保应助尽助,深入开展诚信教育,努力提高贷款质量,确保生源地助学贷款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审视国家助学贷款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贫困生问题日益突出,高等教育的资金需求越来越大,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应运而生.理论上,国家助学贷款政策是政府为了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为了高等教育的公平、为了社会的公正而做出的实践性决策,对个人和组织的行为产生影响;其本质是学生、高校、社会之间的利益协调和平衡.就实践而言,学生、学校、政府、银行四方都不同程度地成为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受益者.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健康发展,既需学生、学校、银行和政府的单方努力也需要多方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