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疲劳”现象在教学实践中,经常可以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思维迟钝、认知力下降、意志力减弱、反应缓慢、手脑协调性差等现象,尤其是情绪烦躁、焦虑厌倦、百无聊赖等等。这些现象就是典型的“心理疲劳”症状。这些症状不是由体能消耗引起的,而是心理因素所致。也就是说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多种心理功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失调和紊乱。心理学研究表明:心理因素是人从事学习活动的基本动力。良好的心态能调动人的积极性、促进人的心理健康,从而提高活动的效率;而消极的心理体验和状态却会束缚人的能力的发挥,造…  相似文献   

2.
目前,全国的高三毕业生正处在紧张的考前冲刺阶段,这些学生在紧张的复习、迎考过程中不同程度地感到学习有压力,有近一半的学生会感到力不从心,表现出身心疲劳现象,成为影响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方面。所谓心理疲劳是指因心理因素引起的不良情绪,使大脑皮层受抑制而出现的心理现象。之所以产生心理疲劳,从根本上说,是受到人的体力、智力、情绪三种节律运动规律的制约。当三种节律出现运动低谷时,人就产生生理或心理上的疲劳。造成高三学生心理疲劳的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一、对提高学习成绩、升学的担忧是导致学生心理紧张、疲劳的主要原因。高…  相似文献   

3.
学生出现心理疲劳怎么办?繁昌县横山中学蒋正华在学校中常常出现这样一种现象:一些学生情绪消沉、精神忧虑、纪律松懈、学习缺乏兴趣。这种情况大多是由学生心理疲劳所引起的。心理疲劳和生理疲劳一样经常在人的身上出现,影响着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生理疲劳通常只要通过...  相似文献   

4.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会出现或长或短时期的思维迟钝甚至停滞不前的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高原现象”。“高原现象”是学生学习过程中难以避免的“低谷”,是人的生理、心理发展中出现的正常现象。  相似文献   

5.
<正>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会出现或长或短时期的思维迟钝甚至停滞不前的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高原现象”。“高原现象”是学生学习过程中难以避免的“低谷”,是人的生理、心理发展中出现的正常现象。这一时期是学生学习的关键期或转折点,学生  相似文献   

6.
在近年来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强烈地感觉到农村初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切实存在着典型的“心理疲劳”症状,如思维迟钝、认知力下降、意志力减弱、反应迟缓、手脑协调性差,一些学生甚至出现了情绪烦躁、焦虑厌倦、百无聊赖等现象。  相似文献   

7.
注意防止和消除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疲劳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易出现的六种心理疲劳现象及产生原因的分析,提出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采取六种方法来防止和消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心理疲劳的现象。  相似文献   

8.
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都有一定限度,超过限度就会疲劳,活动能力降低。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思维活动频繁,长时间用脑血液往往供不应求,脑细胞生理功能就会降低,由兴奋转为抑制,于是学生感到头昏脑胀,注意力不集中,这些现象就是脑力疲劳。学生出现脑力疲劳后,学习效率大大降低,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那么,在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怎样防止学生脑力疲劳的产生呢?  相似文献   

9.
一、通晓学生心理,做到启导得法 就课堂教学而言,教师必须通过有效途径,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沟通学生的心理,把握学生的心理实施教学。教学心理学认为,人的学习活动有两大心理因素参与,一是智力因素,一是非智力因素。智力因素,是关于认识过程本身所要求的,如感觉、知觉、记忆、想象与思维等,这些都是认识过程所必须的心理因素。  相似文献   

10.
在班级管理中,作为以人为对象的班级管理,把学生的心理因素作为管理的重要内容抓实抓好,能有效地促进班级管理。在多年的班级工作中,我体会到正视六种心理现象尤为重要。一、“没办法,改不掉”———正视学生懒散的习惯心理早上做早操,总有几位学生不是没起来,就是早操过半时才姗姗来迟;班级集会或其他活动也总有几位一声“报告”打断了教师正在讲的话……这些学生懒散的行为是由习惯心理造成的。人的行为反复出现就会养成习惯,而习惯一旦养成,习惯心理就会使该行为反复出现,没有更多的大脑理智性的思考。有时这些学生自己并非愿意这样,习惯…  相似文献   

11.
王晓秋 《成才之路》2009,(18):I0006-I0006
兴趣是一个人力求接触、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和参与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兴趣对人的实践活动起着积极的作用,特别是对学生的学习起着推动作用,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一个最积极、最活跃的心理因素。而直观手段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在学习过程中,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2.
郭旗 《华章》2010,(36)
教学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方面构成的统一活动过程,心理学家认为,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与人的动机、兴趣、注意、情感和意志有关,这些心理因素都可能影响学生的学习.因此作为教师,要了解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心理活动状态,不断培养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较好的达到教学的预期目的.本文就心理学中的动机、兴趣等心理因素,结合实际教学谈谈看法.  相似文献   

13.
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而且还必须随时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促使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从心理学角度讲,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处于一种自觉、能动、活跃的心理状态,它是由多种心理因素构成的,兴趣就是其中的一种心理因素。所谓兴趣,是指人们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文化科学知识和不断探求真理而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活动。它是由  相似文献   

14.
消除学生情绪障碍的三种方法程启平学生在身心发育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些影响个体正常行为和活动效能的心理因素或心理状态,这些不良的心理因素或心理状态统称为心理障碍。在学生表现出的一些心理障碍中,情绪障碍是较为常见的一种,它不仅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也制约...  相似文献   

15.
心理疲劳是指因心理因素引起的不良情绪,使大脑皮层受抑制而出现的心理现象。之所以产生心理疲劳从根本上说,是受到人的体力、智力、情绪三种节律运动规律的制约。当三种节律出现运动低谷时,人就产生生理或心理疲劳。从高三学生复习迎考角度看,造成其心理疲劳的主要原因如下。  相似文献   

16.
李琴 《新疆教育》2012,(21):155-155
人的心理结构是由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构成。智力因素直接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人智慧高低的重要表现,是学习活动的“硬件”。非智力因素是人在活动时除智力因素之外的一切心理活动因素。相对于学生现实的学习能力而言,教学过程中学生尚未表现的潜在学习可能性称为学习潜能。学生通过自身努力或教师指导,  相似文献   

17.
语文教学过程是由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心理因素共同参与的具有整体性的认识活动.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学生在学校读书时,曾被认为是智力出众的学生,毕业后却没有什么作为.这一事实证明,智力高的未必一定能成才,隐藏在事实后面的一条真理是:人的成才除了一定的智力因素和社会条件外,还取决于一些非智力因素.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心理因素两者相辅相成,永远具有协调性.在两者中,智力因素只提供了学习进去的可能性,而非智力心理因素才是学生学习进去的可靠保障,是学生主动学习、想学、乐学、品学和苦学的心理基础.它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决定着智力因素能否得到发挥及其发挥的水平.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注重利用非智力心理因素,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相似文献   

18.
学习动机指的是学习活动的推动力,又称“学习的动力”。它并不是某种单一的结构。学生的学习活动是由各种不同的动力因素组成的整个系统所引起的。其心理因素包括学习的需要;对学习的必要性的认识及信念;学习兴趣、爱好或习惯等。这些心理因素无疑对在新课程理念下完成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提高课堂实效有重要影响。所以采用一定的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动机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9.
学生在学习外语时所产生的心理疲劳主要表现在厌倦外语,学习时心情烦躁、记忆力减弱、思维不敏捷、反应迟钝等。患有心理疲劳症的学生一个明显表现是判断力、理解力和学习效率降低,由此而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并且恶性循环。学习中的心理疲劳是一种隐形的、渐进的、不易被察觉的心理现象,但时间长了,却具有强大的破坏力,它影响学生心理健康,使他们心境压抑、百无聊赖、心烦意乱、精疲力竭,轻者出现厌恶、逃避学习的症状,重者还可出现抑郁症、神经衰弱、强迫行为以及诸如开始吸烟、酗酒等生活习惯改变的现象。一、心理疲劳产生的原因学生心理适…  相似文献   

20.
学习是高级而复杂的思维活动,其活动效率的高低与学生心理状态的好坏有着密切的关系。人的心理有着很强的情绪性,好的心理状态能积极作用于人的思维活动;反之,则会对思维造成阻碍。语文学习过程又是一个身心共同参与并以心理活动为主的复杂过程。其效率的高低既受生理疲劳的影响,又受心理疲劳的制约,并且后者的制约作用更持久,更严重。因此,语文教学不仅要注重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培养,而且要注重过程的科学性,要尽量激发学生的积极情绪,实现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从而达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