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清代小学家在"假借"问题上有很多争议,众说纷纭.江声同意许慎的说法,段玉裁和朱骏声则有各自不同的看法.这些不同的看法反映出他们考虑问题的角度和侧面不同,都有一定的道理.到了晚清,章太炎先生对"假借"问题的争议进行了研究,从现代语言学的高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阐释,说明了汉语词汇和文字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为这一问题的争论给予总结.  相似文献   

2.
尝试对语言学界争议颇多的“有本字假借”问题进行了探讨,从中发现“有本字假借”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由于古书传抄中的讹误等原因而形成的真通假;另一种是由于淆乱了假借字产生的历时和共时关系而形成的伪通假,进而强调在研究假借的生成缘由及其性质时应该严格区分这一点.  相似文献   

3.
尝试对语言学界争议颇多的"有本字假借"问题进行了探讨,从中发现"有本字假借"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由于古书传抄中的讹误等原因而形成的真通假;另一种是由于淆乱了假借字产生的历时和共时关系而形成的伪通假,进而强调在研究假借的生成缘由及其性质时应该严格区分这一点.  相似文献   

4.
假借为造字法再探高玉花本文试就许慎“六书”中“假借”的性质、特征、原则、作用以及对它的考察方式作些探讨,以期使我们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进一步客观和深入。一假借的性质:一种没有造出新字的造字方法许慎在《说文解宇·叙》里给“假借”下的字义是:“假借者,本无其...  相似文献   

5.
“创新教育”解析   总被引:77,自引:0,他引:77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要“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实施素质教育。这迅速引发了整个教育领域对创新教育的研究和实验热潮,并提出了若干论纲性的理论。本文将从不同的视角,对创新教育进行解析,以期引起争鸣。一、创造教育还是创新教育素质教育究竟应该把与创造、创新有关的教育活动界定为“创造教育”还是“创新教育”,这是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践中遇到的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有学者将它归结为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看法是,创造和创新含义不同。创造的意思是原来没有的,…  相似文献   

6.
唐释慧琳《一切经音义》中有一些明确注明“假借”的语言材料。慧琳所谓假借,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字学意义上的假借,所谓“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二)训诂学意义上的假借,所谓“本有其宇,依声托事”;(三)词汇学意义上的假借,所谓词义引申。这或许亦是许氏“假借”的题中之义.  相似文献   

7.
1991年第1期发表了崔永策同志的《“句读之不知”注释质疑》一文后,收到不少读者来稿,提出了不同的看法。现刊发一组观点基本相同的文章,意在引起进一步的讨论,并不以此作定论 我们欢迎广大读者就这一问题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或对其它一些有争议的议题提出自己的高见,以期使语文教坛出现“百家争鸣”的学术气氛。  相似文献   

8.
毛诗用字,假借惟多,算是经典中的特例。故《诗经》所用通假字多,被认为是古文经的证据之一。在古汉语研究中,对于“通假”的论述多有不同的看法。为了进一步明确其界说,我们不妨以许慎在《说文》里对“假借”的论述谈起。许愼论六书假借,认为“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此说不够完备,有其片面性。  相似文献   

9.
玄应《一切经音义》中的"假借"、"借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唐释玄应《一切经音义》有一些明确注明“假借”、“借字”的语言材料。玄应所谓“假借”、“借字”的内涵并无本质的不同。玄应所谓假借,就是今人眼里的通假,亦有个别例外。通假是古人所谓假借的当然内容。  相似文献   

10.
这是作者正在撰述中的《<太和正音谱>述评》中的一节。文章对朱权曲论中“群英乐府格势”这一节进行了探讨,论述了它的渊源、特色、贡献、成就与不足。对一些人们久有争议的问题如“扬马抑关”等,提出了个人的独特看法。  相似文献   

11.
“假借”考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假借,位列“六书”,自清代以来一直是学者们争论的焦点。主要分为两派:一派以休宁戴氏为代表,认为“假借”为用字之法;另一派,以高邮王氏为代表,认为“假借”为造字之法。假借是依语音之同而借文字中已有的同音字字形来为新出现的语词造出新字的方法,在甲骨时代已大量出现。这一造字法的出现解决了早期汉字使用象形类字无法表达抽象概念的局限,促成了汉字体系的完善,也为后来形声字的出现奠定了基础。但后世对假借之法使用过滥,使文字不堪负荷,大量的语义共一字形也给交流带来极大不便,故通过为其加义符造形声字的方法分流其不同义项,假借之法也慢慢退出历史舞台。“通假”是一个经常被与“假借”相混的概念,但它只是一种用字之法,与假借有本质的不同。  相似文献   

12.
也谈通假字     
通假字的辨别在语文教学中是个比较棘手的问题,归纳起来问题有三:(1)六书中的假借与古音通假是否一致;(2)语文教材中的“某同某”、“某通某”是否都指通假字;(3)通假字的一般辨别方法有哪些。结合中学语文教学的实际,我们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第一个问题的出现产生于对假借的不同认识。有人认为六书中的假借是造字法,而通假是通用假借之意,是用字法,于是产生了造字假借与用字假借两种假借方法。另外又有人认为,六书中的假借与通常所说的通假是一回事。究竟谁是谁非,各持已见,莫衷一是。我们知道,汉字的基本特点是有固定的读音和意义,是音义结合体。它既不是音素文字,也不是表意文字,而是  相似文献   

13.
在学习《语文基础知识》中,有学员就《现代汉语词典》释“通假”为“汉字的通用和假借”,对通假与假借的区别提出了质疑,现解答如后: “通假”和“假借”是两个不同范畴的概念。“通假”是古人运用文字的一种现象,如《史记》里的“禹抑下鸿”,“鸿”是“洪”  相似文献   

14.
关于“郧阳”的语源,以前有四种说法:1)源于古代郧国说;2)源于伍子胥说;3)源于古代郧国移民说;4)源于古代天外飞来陨石说,本认为这四种说法均不可信,提出了该语源于司马迁《史记》中的用字假借现象这一新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
一、“假借”与“通假”“本无其字,依声托事”,是一般所谓“文字假借”;不用本字而用跟本字音同、音近的“借字”替代,是通常所谓“古音通假”。它们的主要区别就在于:前者“本无其字”,后者“本有其字”。可是历来不少学者对“假借”、“通假”的叙述缺乏明确界说,清代王引之《经义述闻》列举的“经文假借”例(257条),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所述的“假借”,以及钱大昕《古同音假借说》(《潜研堂文集·卷三》)所指的,就有这一情况存在。钱玄同在《汉字革命》中所说“周秦诸子、史记、汉书、汉碑等等,触目都是假借字”,这“假借”更是指“通假”  相似文献   

16.
本根据王力先生关于同源词的标准,通过大量的例证,认定“赝”“伪”“讹(Wei”是同源关系;同时,对“赝”的假借定“赝”的训释提出了一些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正> 假借字是教学文言文时经常遇到的问题。解决好这个问题,是提高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环节。本文试就职工中学语文课本(以下简称“课本”)注释和说明中的不确之处,谈谈自己的看法。一、关于通假字和古今字的区别问题。为讨论的方便,先从假借字谈起。所谓假借字,按东汉许慎的说法,是“本无其字,依声托事”(《说文解字·后叙》)。就是说,语言中有了某个词,但没有专门记录这个词的字,于是就在已有的某个与这个词音同或音近的字中寄托一个新的意义,来记录这个词,这个被寄于新的意义的字即假借字。后来,假借字的范围有所扩大。清代段玉裁说:“大氏假借之始.始于本无其字。及其后也,既有其字矣,而多为假借”(《说文解字·后  相似文献   

18.
自许慎《说解字》问世,《说》的研究层出不穷,《说》学成为一种专门学问。后世学在肯定《说》功绩的同时,也对《说》内容提出了很多质疑,在“六书”理论方面聚讼尤多,如转注、假借的界定,“六书”的次第问题,多形多声问题,亦声问题等,这些问题如果从“六书”的分类标准是造字方法这个观点分析,很难做出合理的解释。本从“六书”理论的起源,许慎对“六书”概念的公释,《说解字》的写作目的和体例三个角度,论证了“六书”的性质和分类标准是字形与字义的联系方式,并利用这个结论,解释了“六书”理论方面有争议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9.
假借是汉字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唐兰曾经指出:“‘分化’、‘引申’、‘假借’,是文字史上三条大路。‘分化’是属于形体的,‘引申’是属于意义的,‘假借’大都是属于声音的,不过也有借形体的。”从大量例证来看,假借不是孤立的、静止的,它除了随着语言文字的演变而不断发展以外,还与“分化”、“引申”两种发展方式有着密切的联系,对汉字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关于假借,许慎在《说文·叙》中下的定义是:“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这只是假借中的一种,这种假借又称为“造字的假借”或“六书的假借”。还有一种是“本有其字,依声托事”的假借。这种假借称为“用字的假借”或“通假”。为了叙述的方便,这里称前者为甲型假借,后者为乙型假借。本文试图探讨一下假借的演变情况以及这种演变与汉字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散论通假字     
什么是通假字,历来有不同说法,近代学者也有诸多称之,有人认为通假字就是假借字;也有人认为,通假字就是同音替代字或同音假借。近代著名学者刘师培,将通假字称为“用字的假借”。他说:“制字的假借一字两用,用字之假借是两字一用。一字两用之假借由于字少;两字一用之假借由于用字之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