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给自己画像难,给作为编辑的自己画像则更难。 至少,你不得不静静地想一想自己,让记忆的流水重新在十二年编辑生涯的河道里流过,再重温一遍你的甘甜与苦涩,你的自信与无奈。每当这时,我只有太多的感叹。就如“庄周梦蝶”,梦见自己变成一  相似文献   

2.
趣味驿站     
《出版参考》2009,(7):28-29
不可思议 在一家美术馆里有个女人站在一幅画像前面,那画像画的是一个衣衫褴褛的流浪汉。“想想吧!”她高声说,“连买件像样衣服的钱也没有,却能请得起人给他画像,真不可思议。”  相似文献   

3.
扩大眼眶子     
最近看到一篇介绍一位著名画家1945年给毛泽东主席画像的故事。作者说据他掌握的资料,这位画家“是唯一面对面地为毛泽东画过像的画家”。看到这里,我脑子里马上蹦出另外两则曾“面对面地”给毛泽东画像的画家故事来:一位是解放初期来北京的苏联画家费诺格诺夫,在毛岸英的陪同和翻译下,到毛泽东同志办公室为毛主席画像,毛主席还与他交谈。事后他写了一篇题为《给毛主席画像》的文章,记叙此事。另一位也是苏联画家,叫茹科夫,他的一些素描插图是很有名的,1957年随苏联文化代表团到中国访问。毛主席出席苏联大使馆招待会,在谛听苏联著名音乐家演奏的时候,画家“面对面地”为他画了一幅速写。此外,还有没有人“面对面地”为毛泽东画像,我想,这必须经过细致的调查研究,方可做出确切回答。  相似文献   

4.
扩大眼眶子     
最近看到一篇介绍一位著名画家1945年给毛泽东主席画像的故事。作者说据他掌握的资料,这位画家“是唯一面对面地为毛泽东画过像的画家”。看到这里,我脑子里马上蹦出另外两则曾“面对面地”给毛泽东画像的画家故事来:一位是解放初期来北京的苏联画家费诺格诺夫,在毛岸英的陪同和翻译下,到毛泽东同志办公室为毛主席画像,毛主席还与他交谈。事后他写了一篇题为《给毛主席画像》的文章,记叙此事。另一位也是苏联画家,叫茹科夫,他的一些素描插图是很有名的,1957年随苏联文化代表团到中国访问。毛主席出席  相似文献   

5.
2003年9月下旬,石维坚准备随中央电视台“心连心”艺术团赴青海省慰问演出,百忙之中接受了笔者的采访。访问是从挂在他家墙壁上孙维世的油画像开始的。他望着那幅画像动情地说:“孙维世给我的艺术影响极其重要。”接下来他讲述自己的艺术人生和幸福难忘的经历。  相似文献   

6.
用户画像是真实用户的虚拟代表,是大数据时代智慧图书馆用户研究的有力工具,但目前国内图书馆界对用户画像的认识还不够全面深入。为了更加全面清晰地认识用户画像和更好地为智慧图书馆建设服务,本文在厘清用户画像相关概念的基础上,将智慧图书馆用户画像划分为面向设计的图书馆用户画像与面向营销的图书馆用户画像,并介绍了二者在内涵、特征、创建方法和创建步骤上的区别与联系。面向设计的用户画像将用户特征植入独特的人物角色并扎根于团队成员的产品设计中,有利于智慧图书馆产品优化和服务创新;面向营销的用户画像通过与推荐算法结合运用,可以完成智慧图书馆内“书”与“读者”的精确匹配。图3。表4。参考文献39。  相似文献   

7.
今年的11月8日是我国的第一个“记者节”,全国各地的新闻工作者用多种方式庆祝了自己的节日。 本刊特此献上几位新闻界人物的“画像”,与全国同行共庆佳节。  相似文献   

8.
鲁迅对现代书籍插图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对现代书籍插图做出了重要贡献。他非常重视书籍插图,对于所编辑出版的图书,总是根据需要想方设法配上精美的插图。鲁迅曾替孙用出版译著《勇敢的约翰》,几经波折,最后决定自己印刷。在给孙用的信中,鲁迅说:“既将自主印刷,则又颇想插以更好的图。” [1]为了得到原书的插图,他一方面要孙用努力寻找;一方面“托在德之友人,转托匈牙利留学生,买一本插画本。” [2]。后来,孙用从匈牙利世界语译者考罗卓那里得到了 12幅彩色壁画复制品,复制品非常漂亮,鲁迅高兴极了,连称:“这《勇敢的约翰》的画像,虽在匈牙利本国,也是并…  相似文献   

9.
画谜     
某记者看了这张画像后立即说:“虽然我不知道这张画像画的是谁,但我能看出来他是个新闻人物。因为……”。某记者一口气说了五点  相似文献   

10.
雷锋的画像有很多,可大家今天所看到的这幅速写《雷锋在补衣》,却是他有生以来的第一幅画像。那么,又是谁第一个为他画的这幅画像呢?他就是原沈阳军区工程兵某团俱乐部主任杨宝威。在纪念毛主席关于“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39周年前夕,笔者就这幅画像是如何产生的访问了已转业地方并退休的杨宝威同志。杨宝威转业前任沈阳军区工程兵政治部副团职创作员。他1950年参军,抗美援朝时在志愿军某工兵团宣传队任宣传员,1954年回国后长期从事部队宣传文化工作。1960年1月,雷锋入伍来到沈阳部队某工兵团,与杨宝威所在团是兄弟部队。当年11月前…  相似文献   

11.
教师教学质量的提升是教师群体永恒的话题,通过对大数据技术、企业用户画像思想、教育教学理念的有机融合,构建可视化的教师教学质量数字画像,助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与精准改进,这对促进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教师教学质量画像”展现出了强大的发展潜力和应用前景。希望研究成果能对教师画像、教师教学质量画像领域的研究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常听到地市县报的记者感叹:自己所处的地域狭小,“精品”资源短缺,问鼎中国新闻奖难于上青天,能拿几个全省的新闻奖,就不错了。从这些记者的“牢骚”中,我深深感知他们崇高的敬业心和夺大奖的成就欲。诚然,地市县级报纸的记者与省级、中央级新闻单位的记者相比,出“精品”的资源相对少一些,夺大奖的困难(也可以说是制约因素)相对多一些。但我从实践中体会到,记者不写批评报道,给自己戴“紧箍咒”,给自己“缠足”,只栽花不栽刺,是“精品”少的一个重要原因。笔者采写的消息《“告别三峡游”害了“三峡游”》,有幸获得199…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用户画像研究逐渐成为国内图书馆界的研究热点。文章简述了国内用户画像研究现状,探讨了认知视角是切实履行“用户中心、用户至上”服务理念的切入点,并尝试从捕捉和应用学科用户认知发展规律、重视学科馆员与用户之间的认知差异、在认知视角下建立动态用户画像三个方面探讨认知视角下的学科用户画像构建。  相似文献   

14.
姜鹂  刘银刚 《新闻窗》2005,(4):27-28
如果说电视新闻主要是反映新闻事件,告诉观众发生了什么,给观众以“信息”的话,那电视新闻评论则是以客观事实或现象为出发点,进一步对事实或现象进行解读、分析、观察,揭示事实的本质及所蕴涵的意义,阐明自己的观点、看法。不仅给观众提供“信息”,而且给观众以“感悟”。  相似文献   

15.
任娟 《出版与印刷》2023,(5):92-103
构建出版人才画像,以把握出版人才需求趋势,推动出版人才队伍建设。文章以前程无忧招聘数据集为样本,利用“用户画像”思想,按照数据化-标签化-可视化三个过程,构建多维度的出版人才画像模型。使用Python、Jieba等工具提取各维度的标签,结合LDA主题模型和可视化工具生成出版人才画像。研究发现,出版人才需求呈现泛文化行业趋势、民营企业成为出版人才需求主体、运营/营销/销售类岗位更多吸纳本科和专科人才、不同编辑类岗位对人才的专业知识需求差异化明显、强调职业技能和数字素养等新特征。基于出版人才画像,文章对我国出版人才培养可能存在的问题展开讨论,并提出出版人才培养创新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士官自我画像优劣群众评说某炮兵旅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士官素质本报讯函授学员解晓来报道:“我叫马伟,现任一有线班长。下面就近期个人工作情况向大家述职如下,并意接受大家的民主监督……”士官自我画像,优劣群众说。这是济南军区某炮兵旅为提高士官队伍整体素质而采的一项有效举措。随着士官队伍的不断增强,他们已成为部队建设中的干力量。但也有少数士官依旧沉湎于过去那种“一改定坤”的观念中,出现了“选改前拼命干,选改后松一半”不良现象。为彻底改变这种状况,充分发掘士官们的内在力,该旅近期有针对性地出台了一项新的举措,…  相似文献   

17.
我所说的头条,是指中央级大报的头版头条或其它版头条,即所谓有分量或有影响的作品。挑战,不仅表明通讯员要与专业记者竞争和较量,而且标志着要不断给自己加压,逼迫自己“扬鞭奋蹄”,制作“精品”。那么,如何挑战头条?我认为有以下三点。一、敢于挑战,甘愿给自己...  相似文献   

18.
吕俊平 《军事记者》2006,(10):50-50
一位获全国“优秀教师”的老园丁,在谈到自己的教学经验时说:“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十桶水。”女作家李天芳。在她的作品获奖后谈及创作体会时说:她是用多年功夫,背熟了古今中外数百篇散文名著后,才敢下笔写第一篇散文的。第二炮兵部队的陈皖军,出版了一本名为《想给大海一滴水》的作品集,为了向大海回报“这滴水”,这位女作者像一块干海绵,置身知识的海洋里.整整吮吸了十年。  相似文献   

19.
早婚与晚婚     
心血来潮想学古筝。星期天,沿街“扫荡”琴行,给自己找个好老师。“谁学啊?你自己吗?”接待小姐问。“呵,小孩。”舌头在嘴里拐了个弯,实在不好意思装作大器晚成之人。“是吗?”小姐眼里分明满是疑问,你,有那么大的小孩?早婚?后妈?第一间琴行如是,第二间琴行如是,第三间仍如是。进进出出间,我走了一上午的腿反而越发轻快。  相似文献   

20.
领导情结     
无意中看到娱乐节目“星光大道”里的一个镜头,一女子歌唱组合被淘汰了,哭得伤心欲绝。然后,一个代表沉痛发言“感谢领导给我们这样的机会……”20岁出头的小女生怎么一开口,也是八股味十足,这样的选秀、娱乐纯粹就是个人行为,是自己在竞争中为自己创造机会的,怎么一开口,就习惯性地感谢“领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