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代苏州藏书家以抄书保存流传典籍功绩评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文从苏州藏书家刻苦自抄、精校精抄等方面评述了藏书家保存流传中华文化典籍的功绩。  相似文献   

2.
3.
李性忠 《图书馆论坛》2001,20(1):87-89,95
论述了郑振铎抗战中发起组织文献保存同志会及新中国成立后,领导国家文物局工作期间,在抢救社会文化典籍特别是为国家搜罗孤本珍籍、防止其国外方面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4.
论述了郑振铎抗战中发起组织文献保存同志会及新中国成立后,领导国家文物局工作期间,在抢救祖国文化典籍特别是为国家搜罗孤本珍籍、防止其流失国外方面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5.
6.
陆素芹 《图书馆》2006,(4):117-119
本文从藏书家概况及其刻苦自抄、精抄影写、抄校成就元明杂剧宝库等方面,阐述了明代苏州万卷藏书家以抄书保存流传典籍的功绩。  相似文献   

7.
在图书馆捐受关系中,捐方主动馆方被动是当前国内图书馆捐赠工作中的常见观点,然而这只是基于捐赠表象的割裂认识,是图书馆尚未充分发挥采捐能动性的反映。通过分析捐赠者的内在动力与影响捐赠决策的外在因素可知,捐赠环境对潜在捐赠者决策具有制约和引导作用,而馆方恰恰是捐赠环境的主要营造者。因此,图书馆并非捐受关系中的天然被动方。馆方可以主动顺应捐方的合理需求,积极发挥潜在能动作用,成为捐赠决策的潜在制导者。此时馆方迎着捐方相向而行,主动融入,已超越同捐方的主被关系,与捐赠者共同成为图书馆捐赠实践与规律的积极创造者。图书馆潜在能动因素可归纳为9项内容、3项基本任务,单个图书馆要落实这些内容,自身应加强对采捐工作的重视,笔者就此提出10项建议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冯玲 《图书馆论坛》2007,27(5):172-174
历代私人藏书对图籍的保存和传留、文化学术的演进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文章主要记述了东莞本地几个著名藏书家事迹,并简要总结了他们的藏书思想。  相似文献   

9.
苏州是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明清两代的苏州才子是苏州历史上最多的。他们工诗文、擅书画、通金石,以多才多艺誉满海内。本文从这些苏州才子中挑选出其中作为藏书家的佼佼者。以此来说明他们在中国藏书史中的地位及影响。  相似文献   

10.
胡应麟是明朝中后期的著名学者。他酷爱藏书,以一介布衣散尽家财,通过多种途径收藏图书,其聚书达4万余册。为妥善保管图书,他还专门建立藏书室。胡应麟认为藏书当以“用”为目的,他本人也身体力行,用功甚勤,为一著述型藏书家,一生笔耕不辍,在文学、史学等领域取得很大的成就。  相似文献   

11.
数量庞大的易学典籍是现存元代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引用了大量现已散佚或有残缺的著作.从元代易学典籍中,可以辑录出一系列宋元易学佚著与<宋中兴四朝国史艺文志>等著作,在辑佚方面具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通过考述清季绍兴沈氏藏书家的主要藏书活动,追述其人其事,探究了从19世纪初到20世纪我国传统藏书事业的流变特征。  相似文献   

13.
明朝苏州状元吴宽有“吴中文士第一人”之誉。状元吴宽在书法、藏书事业方面为吴地文化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从吉林省两位藏书家上官缨和杨庆祥的生平事迹、藏书经历和藏书风格等3个方面入手,介绍了其一生爱书、读书和藏书的情趣,展示了当代藏书家的风采.  相似文献   

15.
历史上苏州藏书数量之丰,藏书家之众在全国首屈一指,而藏书家抄书一直以来是他们获取图书的主要途径之一。本文详述了明清时期苏州藏书家的抄书事迹和主要藏书家抄书活动概述,同时也简要介绍了苏州藏书家抄书活动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著述等身的藏书家——刘咸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对蜀中学者、藏书家刘咸炘的生平事迹、学术成就、藏书特色、著述及刻书等作了评介.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晋中地区为例,从历史背景、代表人物和藏书特点三方面对晋商藏书家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论述了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公共图书馆应克服各种不利于公众公平利用馆藏叉献的因素,从而实现公众公平利用馆藏文献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论文收集自宋至清七对较知名的夫妇藏书家的资料,从藏书活动、藏书特色、藏书理论、藏书印等方面勾勒他们别具韵味的藏书人生。  相似文献   

20.
何玮是元代著名藏书家,其藏书量达万卷以上。本文通过钩稽墓志铭、元人文集等第一手文献资料,从多个方面探析藏书家何玮,主要包括其家世、生平经历、藏书基础、藏书利用情况等内容,并阐述了何玮对当时及后世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