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治学小议     
治学与读书,两个概念的内涵不尽相同,却有着极密切的关系。一般说读书,带有随意性,例如“开卷有益”“多识前言往行”之类,就体现出读书不及治学的要求那样严格。治学应有一定的对象和范围,追求预期的目标或目的,为了实现目的,往往还须得经历艰辛险阻,不是轻而易举之事。马克思谈他治学的甘苦,一则:“在科学面前,应有进地狱那样的勇气”;再则是:“在科学上是没有平坦的大路的。只有那在攀登上不畏劳苦,不畏险阻的人,才有希望攀登到光辉的顶点。”  相似文献   

2.
蒙文通治学博涉儒释道,自称诸学中唯理学所得最深。在其所阐述的理学范畴中,心、理、性为本体论范畴,但他更强调本心的作用,持心本论。在人性论方面,他主张性本善却需养,提出“人欲即天理”的观点,其理学思想体现了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3.
现代学术体制下,中国学人应采取怎样的读书方法和治学理念,传统与现代如何对接,是中国学界一百多年没有充分解决的问题。桑兵主持编纂的《读书法》辑录中国传统儒家和近现代学人的读书方法,侧重历代读书之法、读历代书之法、一般读书之法、读书与治学,散见中求取贯通,为人文社会学科提供了如何读书以及怎样治学的门径,但该书瑕瑜错陈。先秦诸子各有读书路径,该书对儒家之外的先秦诸子和先秦典籍重视不足;儒、释、道三种读书理念在中国古代并行不悖,该书对佛道人物探究不深;近现代学人中,该书没有详列康有为的读书方法。总体来看,桑兵的读书理念依然在传统的藩篱中徘徊,忽略对现代学术本质的关注与探讨,与现代学术体制下的读书理念和研究方法尚有距离,缺乏对中西古今问题的建设性解答。  相似文献   

4.
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这样描述他的阅读心得:“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可见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要有自己的独特见解。李镇西老师则强调:“读书要读出作者,读出自己,读出问题:”其中“读出自己”强调的是,在走进作者作品的同时,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得到独特体验。生活中读书的常理是:“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阅读教学过程中,  相似文献   

5.
曾国藩一贯重视人才,有着颇具传统道德色彩的人才观念。他认为举贤用能既是治世之道,也是“仁”德之举;主张在用人原则上要广收慎用,珍视国家“名器”;在用人标准上,强调要德才兼顾,重视品德优劣;他还认为,人才以陶冶而成,主张对人才应以身垂范,“勤教严绳”,尤其要注重诚、廉、俭、勤诸德之养成  相似文献   

6.
东晋诗人陶渊明,热爱田园生活,喜爱读书。他写了一首《杂诗》:“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告诫人们要珍惜时光,好好读书。唐代文豪韩愈在一首诗中写道:“读书患不多,思人患不明。患足已不学,既学患不行。”指出在治学的过程中,要“多读、多思、虚心、躬行”。唐代书法家颜真卿写有一首留芳千古的《劝学》:“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他劝诫人们要勤奋学习,不要错过读书的好时光。晚唐诗人杜荀鹤,酷爱学习,他写有一首优美的《闲居书事》:“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  相似文献   

7.
许荐 《语文知识》2000,(12):34-35
“不动笔墨不看书”,这是毛泽东同志的老师徐特立的读书方法,从青年时代起,毛泽东就身体力行这条成功的治学经验,而且坚持不辍。他常说,读书的方法要“四多”——多读、多写、  相似文献   

8.
叶翔 《考试周刊》2008,(52):216-217
"习行"、"主动"是颜李学派关于教学法理论的一个最重要的主张,也是其学术思想的基本精神,培养"经世致用"人才的主要途径。颜李学派反对中国传统的教学方法,以为汉唐崇尚章句,口讲耳听,流为佛老;宋明"穷理居敬",静坐读书,空谈心性,虚妄无实。所谓把"身实习之,身实行之"作为治学的根本,认为读书无他道:"只须在行字上著力"(《颜习斋先生言行录》卷上),强调只有通过亲身实行才能获得知识,而且要通过反复习练去巩固知识。  相似文献   

9.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 ,但耗时多、效率低的问题尚未彻底解决。笔者认为 ,根据汉语言的特点 ,学习语文 ,必须摈弃繁琐的分析和琐碎的提问 ,以读为本 ,引导学生多诵读 ,多感悟 ,多品味 ,多练笔。以读为本 ,是我国古代传统的语文教学的精华之一。南宋著名教育家朱熹主张多读书 ,做到熟读成诵。他指出 :“大凡读书 ,须是熟读。读熟了 ,自精熟 ;精熟后 ,理自见得。”并强调读书要“循序而渐进 ,熟读而精累。”现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十分强调读书训练。他说 :“语文学科 ,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 ,须在心与眼之外 ,加用口与耳才好…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喜欢读书甚至读书成瘾,这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事情。毛泽东非常讲究读书方法,而且他的读书方法比较特别,于读书人很有启发。现介绍如下:1.读书先立志。毛泽东积极主张读书和学习要有崇高的理想和远大的目标。在湖南第一师范求学时,毛泽东就与同学相约“三不谈”,即不谈金钱,不谈男女之间的事,不谈家庭琐事,否则,就不能做朋友。毛泽东说:“我的朋友和我只乐意谈论大事──人的性质,人类社会的性质,中国的性质,世界,宇宙!”他在《讲堂录》中倡导:“高尚其理想”、“修身”、“奋斗”、“朝气”,并强调“实意做事,真心…  相似文献   

11.
传说中大禹治水之所以成功,用的是“疏通”之法,关键在一个“导”字;而其父鲧降水不成,用的是“围堵”之法,则坏在一个“堵”字上。教师的教学虽非治水,但其中却有“治教”和“治学”的学问,同样有一个“堵”与“导”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以文为诗以文论诗——桐城诗派的诗学观方任安一、以文为诗钱钟书曾经说过:“桐城亦有诗派”。在中国诗史上,桐城诗派和江西诗派一样,都是推崇杜甫主张学杜的。而在学杜之中,又突出地强调学他的“以文为诗”。所谓“以文为诗”,即以古文之法为诗。对“以文为诗”,历...  相似文献   

13.
在曾国藩的家书中,无论是在教子、持家、治军还是治学中,都体现了他的读书学习法。首先指明读书学习的目的是不为官而为贤要陶冶情操变换气质;其次,要求读书学习必须低调简朴,做到有志、有识、有恒、博学专精、格物诚意、求之甚解、良师益友、勤思善问,要看、读、写、作统一。这些关于读书学习的思想和方法,对当代读书人仍有重要的启示价值。  相似文献   

14.
张文萍 《文教资料》2006,(27):81-82
袁枚论诗主“性灵”,他强调写诗抒发性情是“性灵”说的核心内容;他主张写诗要独创、争新,“自把新诗写性情”;他认为写诗需要一定的天分。  相似文献   

15.
方东树是桐城派最为重要的诗论家之一,其诗论在沿袭桐城派文论道文并重思想的同时,亦体现了重“文”,追求审美价值的走向。其中,他秉承古典诗学以妙论诗的传统,主张“用意高妙”,强调诗歌之美以善为内核,强调了诗教的美育作用;主张“兴象高妙”,进一步从诗歌文学形象这个艺术本质特征的角度,赋予了“妙”字的诗学审美内涵;主张“文法高妙”,在体现以文论诗这个桐城派诗论传统特色之中,亦表述有关诗歌章法、词句等方面的审美要求。  相似文献   

16.
韩愈治学,不仅以“勤”著名,从自己的切身体会中概括了一句名言:“业精于勤,荒于嬉.”而且还十分讲究治学方法.他在《进学解》里写道:“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这就是说:读书,不仅要看,要读,要想,而且一定要勤动笔头,勤记笔记。学习不同类型不同性质的书,  相似文献   

17.
学好语文,首先要学会读书,而要学会读书,写笔记则是必不可少的。读书使人头脑充实,笔记使知识据为己有。古人著名的治学经验: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这“手到”就是读书笔记。徐特立先生的教诲:“不动笔墨不读书”,使他的学生毛泽东掌握了良好的读书方法,最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由此可见,写读书笔记的好处不言而喻。  相似文献   

18.
邹浩是宋代著述甚丰的作家。他的诗论体现了宋代诗文革新的基本主张和正确方向。他坚持“文道统一”、“以道为主”,强调作家完善自我的道德修养。他主张诗歌清壮雅正、追还古风,故推崇陶潜之清淡、杜甫之沉郁、李白之豪放。他创作了不少诗歌,体现了“清”、“健”的风格。邹浩的诗歌,亦印有禅学、儒学、道学三位一体的思想烙印。  相似文献   

19.
我国古代的教学就十分重视循序渐进,《学记》中就有“学而不躐等”“不陵节而施”的主张.南宋大教育家朱熹亦指出“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可见循序渐进梯度教学的重要.  相似文献   

20.
萧宗六先生是我国教育管理研究领域的泰斗之一。他在学术上的诸多建树对教育管理研究乃至教育决策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我的治学之道》系列文章,是萧老对几十年“怎么做学问”的体会的总结。这无疑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较之治校之法,治学之道更有普遍意义;较之学术理论,治学之道更有长期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