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素有大男子主义思想的我,总爱在人前炫耀自已在家中的地位,此时偏有“多事”的同事挑我的“漏缝”:“贾老师,你家谁最厉害?”我挺直了腰杆说道:“在家,我是老虎!”“你是老虎?!那尘(我的爱妻)是武松了!”几个相同的声音从不同的方向传来。“你们这几个人,  相似文献   

2.
“现在开庭审理!”随着妈妈的一声大喊,我家的家庭“法院”首次开庭了。妈妈是“审判长”,我是“原告”,老爸当然是“被告”喽。“审判长”用塑料锤敲了敲桌子,严肃地说:“现在请原告陈述案情!”我“腾”地站起来说:“我有一个写心里话的日记本,可是,被告竟然趁我不在,溜进我的房间,偷看了我的日记本。被告侵犯了我的隐私权。”“被告,下面请你陈述案情!”“审判长”说。“我……我根本就没……看过他的日记本。”爸爸一口否定。“我请表哥作证。”我亮出了我的王牌,这下老爸蔫了。“审判长”继续追问:“原告的人证可信,被…  相似文献   

3.
家里缝衣服的白线用完了,妈妈叫我下午放学回家时买一个白线筒。说实话,长这么大,我还是第一次帮妈妈买东西呢!我兴奋得跳起来。“妈妈,买东西时怎么说呢?”妈妈笑着说:“来,我们先在家里表演表演。”我抢着说:“妈妈,我先当‘老板’,您当‘顾客’。”妈妈爽快地答应了。我马上跑到“柜台”前站好。妈妈走过来,问:“老板,白线筒多少钱一个?”我装腔作势地说:“6角钱一个。”“便宜一点,3角钱一个,行吗?”我忙抢着说:“这太便宜了,最多也要5角。”妈妈说:“最多5角,那最少4角卖给我。”我急忙说:“不行的。”妈…  相似文献   

4.
下课铃响了,我带着满意的微笑向教室外走去。突然,一个怯怯的声音从身后传来,“高老师。”我扭过头,原来是被我昵称为“精豆子”的汪旭。“有事吗?”我一边问一边收住脚步往回走,可他看着我竟没回答,只是脸有些发红。我刚想再问,他忙摆手说:“没事了,老师。”声音仍是怯怯的。分明是在撒谎,看脸上那笑多不自然。这时,和他同座的晶开口了,“老师,汪旭是想跟您要他的那支红油笔。”  相似文献   

5.
“的”、“地”、“得”本来是三个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可自从看了电视剧《水浒传》后,他们就争吵起来了。“的”说:“梁山108位好汉都排了座次,咱们也排排,我的使用次数最多,比如说吧,鲜红的衣服,高大的楼房,美丽的花园,漂亮的小姑娘,可爱的祖国,伟大的母亲,红的太阳,绿的山,白的云……例子实在是太多了,说也说不完,我是老大。”“地”紧接着说:“我的使用次数也不少,像高兴地说,蹦蹦跳跳地跑,大声地喊,轻轻地吹,温柔地抚摸,快乐地歌唱,等等,我老大。”“得”毫不让步,争着说:“人们说话很少有离得开我的时候…  相似文献   

6.
我是一个男孩,有着不少男孩的特点:聪明、调皮、爽快,还有贪玩。说到玩,我总是说“一会儿”。说到学习,我总会说“已经做了很长时间了”。做作业时我还爱犯点小马虎,不是漏了标点就是忘了进位。总之,脑子里就想着一个字:“玩”。“飞飞,怎么又出去玩了?”你听,妈妈又在屋里大声叫着。我对妈妈说:“我已经做了很长时间作业了,怎么还要我做?”话是这么说,两条腿还是朝屋子里跑。没办法,妈妈是家里的“总司令”,连爸爸都不敢违抗,何况小小的我?我坐在椅子上,怏怏地做起了作业。没过一会儿,我趁妈妈不注意,悄悄地溜了出去…  相似文献   

7.
“真灵”     
“哇!真灵!”“干什么?”“不好意思,我是说这件事真灵,不是叫你。”“噢。”我时常会碰到像上面那样的事,不管是在班里,还是在家里。为啥呢?因为我的名字就叫“曾铃”!我之所以会叫做曾铃,是因为我能“预知天下大事”。在我四岁的时候,我妈买体育彩票,就叫我随便写了几个数字,后来真的中了。爸爸妈妈觉得我真是他们的幸运星,我又姓曾,就干脆给我改了个名字,就叫曾铃(灵)。记得有一次上课时,老师读到一个句子:“这个办法真灵!”全班同学的目光立刻一齐投向了我,有的甚至笑了起来。我呢?也觉得自个儿还真有趣!还有一…  相似文献   

8.
数字王国10年一度的“谁最有价值”评比大赛开幕了。经过严格筛选,“0”和“100”进入最后一轮决赛。“100”首先走上演讲台,它滔滔不绝地说:“我是最有价值的数字。因为学生无一不想把我捧回家,他们为了我勤奋学习。当他们拥有我时就会受到表扬……”“0”紧跟着上台,它理直气壮地说:“众所周知,骄傲使人落后。如果学生多次拿100分,就很容易骄傲起来的。而我,可以使人们痛定思痛,奋发学习……”“你错了!我也可以鼓励人们的。”“100”急切地反驳。“0”也大声说:“你没听说‘失败乃成功之母’吗?”“100…  相似文献   

9.
王意娟 《湖南教育》2007,(10):34-34
任教了两届高三、取得了高考“辉煌”成绩、主编了百万字高考复习资料的我,再回过头来教高一,情不自禁地以“高考专家”自居。于是,我的口头禅里“高考”横飞,学生一开始还精神抖擞,慢慢地便有些厌倦甚至开始暗地里计算我的“高考”频率了。学生和我或许都有些不适应,彼此不免有些隔膜。  相似文献   

10.
前不久发生的一件事,让我深刻地反思了我一直采用的“‘抓’两头,‘带’中间”的教育方法。那是一个天色阴沉的星期天下午,一个可爱的女生在路上碰见了我,面带微笑地喊了一声“老师好”,我感到“莫名其妙”,因为我根本不认识她。”老师,我是您的学生。”想了半天,我也没想出她到底是谁,只好满脸堆笑,极不自然地应和道:“哦,我知道了,你好,你好!”  相似文献   

11.
唐朝诗人李绅的《悯农》(其二)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一首诗。诗云:“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多年以来,我一直把“当午”的“当”宇理解为“当着”,把“当午”给学生们讲成“当着正午或中午”。现在,我读的书比以前多了一些,才知道“当午”的“当”不是“当着”的意思,而是“正”的意思,“当午”就是“正午”。  相似文献   

12.
赵芳 《早期教育》2005,(3):20-20
星期一早上,我一来园,军军、源源、佳佳等小朋友就围着我说:“赵老师,赵老师,昨天我在电视上看到你了!”“我看到你和孤儿在一起。”“我妈妈说你领养了一个没有爸爸妈妈的小妹妹。”“我看到你做了爱心妈妈啦!”……他们的话引起了其他孩子的关注:“真的?赵老师上电视了?”“可惜我没有看见。”  相似文献   

13.
“老师,岳亮不睡觉,又把班长气哭了……”刚听到这话,我的火噌地一下,就蹿上了脑门。“把他叫来。”我决心狠狠地批他一顿。告状的学生飞快地传“令”去了。这时,我的脑海里理智渐渐占了上风。狠批就是办法吗?我决心平下心来,和他好好谈谈,以求找到最好的教育方法。表面垂头丧气、其实满不在乎的岳亮,晃晃悠悠地蹭到我的面前。我心平气和地问:“岳亮,你怎么不好好睡觉?”“我……睡不着,闲着无聊,摆弄了几下小动作,班长就小题大做……”“晚上你几点睡觉?”“我爸爸要赶集卖牛肉,所以我们家睡觉很早,一般8点就睡了。”我…  相似文献   

14.
“蜂”和“峰”是兄弟俩,同是“fēnɡ”家族(zú)的成员。一天,他俩到郊(jiāo)外去玩,遇到了粗心的小牛牛,牛牛说:“咦,你们俩怎么一模一样,是双胞(bāo)胎(tāi)吧?”“蜂”和“峰”齐声叫起来:“不是,不是。”这下可把小牛牛搞糊涂(hútu)了。“蜂”说:“我是蜜蜂的‘蜂’,每到春暖花开的季节,我就忙着去采蜜,是勤劳的小天使。”“峰”说:“我是山峰的‘峰’,在山顶上经常可以见到我的身影。”小牛牛瞪(dènɡ)大眼睛,瞧(qiáo)了个仔细,然后一拍脑袋:“哇,我明白了,原来你俩不是双胞胎呀!”边拍手…  相似文献   

15.
1977年恢复高考时,我在知青农场填报的志愿虽然全是“师范学院中文系”,但我看重的并非“师范”而是“中文”。填“师范”,是因为当时我一厢情愿地以为这两个字会让我这个小学教师子弟在录取时享受“加分”的照顾,所我早日离开农村;内“中文”则的的确确是我由衷喜爱的———认小学起便在学校大批判专栏上“发表”过大量“东风万里红旗飘”之类“诗歌”的我,自以为是“义学爱好者”,理应进“中文系”深造。但是,当时我很少会想到,那“动机不纯”的“师范”二字将决定我后来的人生走向,而“中文”则似乎永远不过是一个“文学梦”而…  相似文献   

16.
“懒虫起床!懒虫起床!”闹钟又扯起了“喉咙”。唉,好不容易盼来个星期天,就不能让人多睡一会儿吗?啊,不好!昨天刚和妈妈“约法三章”,今天可是我女承母业,担任“家庭主妇”的日子呢。我从床上弹了起来,第一件事当然是给基地“整容”。我拿着扫把,嘴里哼着小曲:“沙发的这头,椅子的那边,有一堆堆的垃圾,等着我去打扫……”“砰——”头与桌子来了一个“亲密接触”,顿时我眼冒金星……吃一堑,长一智,我不得不小心行事。该给地面“擦脸”了,我捋起袖子,握紧拖把,在敞露的地面上施展“拳脚”。可恨的是在那些沙发、桌椅的底下,你不得不“俯首称臣”,有时甚至还得跪下,一来二去,膝盖疼了,胳膊也酸了……  相似文献   

17.
深受广大读者喜爱的著名作家周锐先生又给大家带来了一篇很有趣的科幻小说《A我和B我》,“我”就是“我”,为什么还会有“A我”和“B我”之分呢?读完以后,你肯定会会心一笑。  相似文献   

18.
史峰 《福建教育》2006,(11A):14-14
我参加工作第十三年时遭遇了“职业高原期”。那年我发现自己应获得的县级、市级荣誉都有了,并且应聘了中级职称,于是我就有了满足感;那年我还发现想获得省级、国家级的荣誉比登天难,简直没有希望,于是我又有了绝望感。当“满足感”和“绝望感”交织在一起时,我发现自己的工作已经处于难有越进的平台上。  相似文献   

19.
宗河 《成才之路》2011,(10):I0016-I0016
“我”在古代是一种兵器,不是现在第一人称代词“我”的意思。“我”与“伐”“战”“戟”这些字长得很像,说明“我”在古代与它们是近亲。  相似文献   

20.
“一字师”     
阎焕东 《科技文萃》2001,(2):185-186
最近我正准备出版一本关于老舍的书,其中引了老舍在抗日战争前夕写的一篇小传,题为《著者略历》,全文不过400字,却精当简括,幽默风趣,很能体现老舍为人为文的风格,是一篇妙文。但文中有句话却令我颇费周折:“幼读三百千,不求甚解。”这“三百千”指的是什么?我查了手边的工具书,包括《辞源》、《辞海》等,都没有“三百千”这个条目。于是我便怀疑可能是印错了,或者也可能是老舍的手误,后来的编辑将错就错,一直错了下来。我这么想依据有二:一是就在这篇“小传”中,老舍的短篇小说集《火车集》被印成了“《火车头》”,这肯定是错的,说明印错是常有的事,可做旁证;二是“三百千”我以为可能是“三百篇”之误,而“三百篇”则是人们所熟悉的,本是《诗经》的代称,老舍在此扩而大之,借指古典文学,说“幼读三百篇,不求甚解”,既简单明白又幽默含蓄,且与全文风格一致。我的怀疑不能说没有道理。 但我心里总不踏实,还想得到进一步确认。说来也巧,前些天的一个小型聚会上,我正好同舒乙同志坐在一起,于是我便向他提出这个问题。我先说明了那句话的出处和问题所在,跟着说了我的想法,我说:“‘三百千’是什么意思呢?哪儿都查不到。所以我想可能是印错了,或者是老舍先生的笔误……” “那怎么会?!” 舒乙本来一直在听我说,这时突然插了一句,打断了我的话。 “怎么不会呢?”我争辩说:“就在这篇‘小传’中,后面就把《火车集》印成了《火车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