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生学了“盐类水解”后,对于盐与盐反应的“多变性”感到困难。当二种盐的水溶液反应时,什么情况下只考虑复分解反应,什么情况下要考虑盐的水解,什么情况下又需考虑它们之间的氧化——还原反应呢?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首先让学生弄清盐类水解的实质,即抓住“谁弱谁水解,谁强显谁性”的通俗理解,通过练习,让他们较为熟练地掌握盐类水解化学方程式,尤其是离子反应表达式,并在学习电离平衡的基础上,提出“水解平衡”的概念,以及影  相似文献   

2.
发展学生深层思维是"盐类的水解"教学的关键所在。以化学观念为工具,构建了分析水溶液中离子间相互作用与水溶液酸碱性的思考框架,通过围绕对盐类水解实质的认识与理解展开教学,聚焦关键性内容,设计引导性问题与活动,促进学生在高认知水平上进行思考等,阐述了运用化学观念促进学生深层思维的教学活动设计。  相似文献   

3.
张海燕 《学子》2014,(3):56-56
正《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对本节内容的要求是:认识盐溶液的酸碱性主要决定于盐类的组成,明确盐类水解的原理,会判断盐溶液的酸碱性。一、教材分析1、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1)盐类的水解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化学平衡原理的基础上讨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行为,包括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和水的电离平衡两个平衡体系;学生也知道溶液酸碱性的本质原因,在此基础上再来探究盐类在水溶液中的酸碱性规律,这样有助于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相似文献   

4.
以化学深度学习要素及关键问题为主线,设计并实施"Na2CO3的水解及实验探究"主题学习活动;基于深度学习深化学生对盐类水解的本质认识,建构溶液中多平衡体系分析框架,多角度、动态地辩证认识影响盐类水解的因素,使学生形成水溶液体系的系统性认识,促进证据推理、变化平衡等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发展.  相似文献   

5.
<正>不久前,在我校举行的县高中化学优质课比赛中,兄弟学校覃老师的"盐类的水解"一课的展示,使我感受颇深。覃老师的课大致如下。教师首先用问题导入:"从生活常识可知纯碱有碱性,请同学们思考Na2CO3水溶液显碱性可能有哪些因素?如何用实验加以验证?"接着引导学生讨论、猜想出Na2CO3水溶液显碱性可能的三种因素:(1)水电离产生OH-;(2)Na2CO3本身有碱性;(3)Na2CO3与水作用显  相似文献   

6.
从学生认知心理分析,新知识的获得总是在已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进行的,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相互整合过程是获得知识的关键。从认知程序来看,概念的教学策略总是结合具体对象,运用归纳或演绎的方法,发展学生的思维技巧,形成化学概念。因此,概念形成的策略一般为:呈现实例(引入);确认概念(下定义);强化练习(巩固、运用);发展思维技巧(能力培养)。现以溶解度为例谈谈概念的形成策略。  相似文献   

7.
保志明 《化学教学》2007,(10):30-31
1 教材分析与教学设想 苏教版"盐类的水解"是中学化学的核心概念,是在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这一大背景下,对前两节所学的水的电离及溶液的酸碱性知识的综合运用,有一定的思维难度.  相似文献   

8.
盐类的水解是《电解质胶体》一章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对于这一部分内容应搞清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盐类水解的实质及其影响因素盐类的水解是在水溶液中盐的离子跟水所电离出来的 H~ 或 OH~-生成弱电解质的反应。由此可知:1.盐的水解实质是破坏了水的电离平衡,且促进水的电离平衡正向移动。2.盐的水解是中和反应的逆反应,是吸热过程且极其微弱。3.盐中必须有“弱”才水解,越弱越易水解,溶液酸性还是碱性由组成盐的对应的酸、碱相对强弱而定。例如 NH_4Cl 溶液显酸性、CH_3COONa 溶液显碱性、而  相似文献   

9.
作者引入虚拟软件IrydiumChemistryLab,对四重表征教学模式应用于“盐类的水解”中进行研究,通过虚拟实验探究盐溶液的酸碱性及水解的影响因素,监测溶液微观组成及变化动态,分析粒子浓度柱状图,以化学符号用语表达盐类水解过程及盐溶液中的三大守恒关系,曲线表征与符号表征将“宏观层面观察实验现象”与“微观层面解释宏观现象”建立了有机联系,四重表征思维相互转化,形成独特的化学学习思维,最终实现了化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相似文献   

10.
盐类是酸碱中和的产物,盐类在水溶液中的水解反应是中和反应的逆反应。所以盐类的性质受所形成盐类的原来酸碱性质的影响。尤其是盐类在水溶液中及盐类水溶液之间所处的“环境条件”(溶液的酸碱度、温度)对盐类的性质、保存、使用等的影响非常大。所以在进行盐类水解及水解的应用教学时,首先根据形成盐类所对应的“父辈”“母辈”的酸碱强弱度的判断,确定盐类的水解溶液的酸碱性。通过对盐类水解度和水解常数的计算,确定盐类在水溶液中的“生存条件”和“生存环境”;其次是考虑盐类性质稳定所需的“环境条件”,选择科学的制取方法、适当的保存方式和盐类混合使用时的注意因素。  相似文献   

11.
显酸性的水解盐和显碱性的水解盐(以下简称互促水解盐),在溶液中的反应,遵循什么规律?其生成物是什么?学生对此往往产生疑问,为此,我从实验入手进行分析: Ⅰ将ZnCl_2溶液加入盛有Na_2S溶液的试管中; Ⅱ将  相似文献   

12.
正盐的水溶液显什么性,要视其水解的情况而定。一般而言,强酸弱碱盐的水溶液显酸性,强碱弱酸盐的水溶液显碱性,弱酸弱碱盐的水溶液可能显酸性,可能显碱性,也可能显中性,而强酸强碱盐不水解,其水溶液显中性。 酸式盐的水溶液,是不是也遵循上述规律呢?如果是这样的话,NaH2PO4、Na2HPO4和NH4HCO3的水溶液都应显碱性,而NaHSO4的水溶液就一定显  相似文献   

13.
<正>高中阶段的化学课程中,盐类的水解问题一直是教学的重点内容,《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对其要求是认识盐类水解的原理和影响盐类水解的主要因素以及盐类水解的应用。高中阶段对于"盐"的定义是金属阳离子(或铵根离子)与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其水解的条件、方式、结果均较为清晰,故涉及盐类水解的化学问题无论在广度上还是深度上都受到一定的限制。  相似文献   

14.
考点提要(1)了解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概念. (2)理解离子反应的概念. (3)理解电解质的电离平衡概念. (4)了解水的电离、溶液pH等概念. (5)理解盐类水解的原理.了解盐溶液的酸碱性. (6)理解原电池原理.初步了解化学电源.了解化学腐蚀与电化学腐蚀及一般防腐蚀方  相似文献   

15.
高中化学学科的深度学习有助于发展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化学项目式教学中依据学科知识和思维过程,结合应用实例,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项目任务,为深度学习搭建有效的学习平台。本教学设计以“泡沫灭火器的制作”为项目主题,开展高中化学“盐类水解的应用”的教学。学生通过完成“梳理灭火器应满足的条件”“选择反应原料,设计泡沫灭火器方案”“构建水溶液思维模型”“泡沫灭火器实用性研究”4个任务活动,实现真实复杂水溶液体系的深度学习。  相似文献   

16.
“盐类水解”主题教学中,笔者尝试以硫酸铜溶液呈酸性的理论分析进行案例教学,引导学生独立判断并自主形成概念,促进学生理解盐类水解的本质,形成“微粒观”、“平衡观”等化学观念,学会从化学的视角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17.
<正>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是化学学科素养的思维核心,其中化学公式是典型的基础思维模型之一.在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中包括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盐类的水解平衡、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等,平衡体系的平衡常数分别用弱电解质的电离常数、盐的水解常数和溶度积常数来表示.通过对水溶液中离子平衡常数公式模型的理解认知,既有助于对水溶液中离子平衡体系的本质认知,又可以较好的强化思维的多角度认知,从而有效促进和提高思维认知过程的严密性和深刻性.  相似文献   

18.
1 问题的提出 硫氢根与偏铝酸根能否共存的问题,合理的答案,偏铝酸钠溶液属于强碱弱酸盐,水溶液显碱性,硫氢化钠是弱酸的酸式盐,水溶液显酸性还是碱性,主要取决于它的水解程度和电离程度的相对大小;若电离程度大于水解程度显酸性则不能共存;若水解程度大于电离程度则显碱性,两种都是强碱弱酸盐的溶液(碱性溶液)一定能共存吗?  相似文献   

19.
电解质溶液是重要的基础理论之一,它与物质结构理论、化学平衡理论有着密切的联系,并且与化学实验、化学计算互相渗透,对理解及应用能力的要求较高.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与溶液知识相关的废水分析与处理问题,将会与离子共存、pH求算及中和滴定等一起融入未来的高考试题中.一、命题基点1.电解质和非电解质(1)电解质和非电解质比较(2)强、弱电解质的比较2.电解质溶液酸碱性的表示方法(1)水的离子积常数(2)溶液的pH、pOH与pKw3.盐类的水解(1)正盐溶液的酸碱性(2)盐类的水解规律(3)影响盐类水解的因素(4)酸式盐溶液的酸碱性4.溶液中的三守…  相似文献   

20.
王臻 《成才之路》2009,(8):41-42
一、教学内容设计 本节主要内容有盐类水解的概念、规律,以及盐类水解的应用。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亲自进行探究式的实验与分析。会深入理解盐类水解的概念和意义。因为在学习盐类水解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弱电解质的电离、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在此基础上,依靠探究式学习。其认知结构完全可能通过同化和顺应达到新的平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