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毛主席的《七律·吊罗荣桓同志》诗的第一句是“记得当年草上飞”。这句的“草上飞”有的据引清人李斗著的《扬州画舫录》“传宣接递用小快船,名草上飞”中的话,把它解释成了“河运所用的小快船”了。但这一解释与全诗联系起来似乎就不好讲了。查《全唐诗》卷七三三,有一首唐代农民起义领袖的《自题像》诗,全诗如下:“记得当年草上飞,铁衣著尽著僧衣。天津桥上无人识,独倚栏干看落晖。”诗题下注明来源于五代宋初人陶的  相似文献   

2.
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山居秋瞑》一诗,充分体现了作者“诗中有画”的艺术风格:首联点题,颔联颈联再由景写人,尾联抒情明志,揭示全诗主旨。全诗以自然关来表现诗人的思想美、人格美及其理想中的社会之美。  相似文献   

3.
【一字诗】一家学刊物登了一首题为《生活》的诗,全诗只有一个字:“网。”它把生活中那种错综复杂、千丝万缕的关系,用一个简单的“网”字表现出来了。  相似文献   

4.
一个字的诗。当代有位诗人写了一首短诗,题目是《生活》,全诗只有一个字:“网”。仅这个网字便把现实生活中错综复杂,千丝万缕的关系表现了出来。读罢此诗,令人思索不已,回味无穷。  相似文献   

5.
读郭诗偶拾     
一《女神》中的《死的诱惑》是郭老最早的一首新诗,评论家几乎都认为该诗反映了作者当时消极、低沉甚至颓伤的情绪,不足取。而这首诗被译成日文刊载在大阪的一家日报上,日本著名文艺批评家厨川白村读了后却大为赞赏:“没想出中国的诗歌已经有了这样民主的气息”,“已经表现出了那种近代的情调,很是难得”(《创造十年》)。这个意见颇发人深思,尤其是所指出的诗中“民主的气息”、“近代的情调”,更需要我们用“审美的鼻子”对全诗重新嗅一嗅。  相似文献   

6.
杨希水 《云南教育》2003,(31):28-29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刘长卿。刘长卿十分善于描写景物,本诗就是他写的景物诗中的一首。该诗以极其凝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描写了诗人逢雪旅途劳顿急于投宿和遇借宿人家热情接待,诗人感到宾至如归的心情。引导学生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通过反复诵读,想像诗中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教好本诗的基本途径。一、解释诗题,初知诗意《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中的“逢”,作“遇到”讲;“宿”,投宿的意思;“主人”,这里指投宿家的主人。诗题的意思是旅途中下起了大雪,夜里投宿在芙蓉山一户人家。全诗讲述了诗人在投宿过…  相似文献   

7.
高颂民 《现代语文》2008,(2):110-110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街小雨润如酥”句中的“酥”,苏教版七年级上册教材、教参均释其为“酥油,从牛羊奶中提取的脂肪”(人教版所释同上)未妥。这种解释当然是有所本的,《辞海》和《汉语大字典》等工具书即均将该句中的“酥”释为“酥油”。但并不能因此就证明韩诗中“酥”就是酥油的意思。上述工具书中,“酥”除有“酥油”(名词)这一义项外,还有“酥软”等形容词词义。从全诗的意境上看,“天街小雨润如酥”中的“酥”当是“酥软”的意思。该句作者意在表现京都大地在早春连绵细雨的润泽之下,原干燥的土地松软得发酥了,作者用一“酥”字是想表现诗人寻春时脚下对春天的感受。如果将“天街小雨润如酥”中的“酥”理解为酥油,该句当译为“天街经过春雨的润泽变得像酥油一样了。”如果满街都像酥油,岂不要滑倒许多人吗?从全诗看,“天街小雨润如酥”是一个比喻句,“如”是喻词,“酥”是喻体。通常情况下,人们作比都是用比较熟悉的事物来比生疏的事物,  相似文献   

8.
一字诗一家文学刊物登了一首题为《生活》的诗,全诗只有一个字:“网。”它把生活中那种错综复杂、千丝万缕的关系,用一个简单的“网”字表现了出来。  相似文献   

9.
《瀑布》(义务教材六年制小语第五册)是叶圣陶先生写的一首诗歌。全诗按照观察顺序由远及近,从声到形描绘了瀑布雄伟壮丽的景象,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山河无比热爱的深厚感情。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读懂这首诗歌呢?笔者认为,教师应根据课文的特点、编辑的意图和学生实际,把好“三道关”。  相似文献   

10.
苏轼的绝句《春宵》是一首描写春夜景色的小诗。全诗明白如画却立意深沉,在冷静自然的描写中,含蓄委婉地透露出作者对醉生梦死、贪图享乐、不惜光阴的人的深深谴责。这首诗的题目可能不为很多人了解,"春宵一刻值千金"  相似文献   

11.
中学教科书《语文》第二册在第一单元的第四课中采用了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这首诗。其中有一句曰:“明明如月,何时可掇?”编者在注释中对“何时可掇”进行了解释,译为:“什么时候可以摘取呢?掇,拾取。”如此解释,笔者不能苟同。从全诗的结构来看,诗人引用了《诗经》中的三首诗来表现作者渴望招慕贤才之心。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引用了《诗经·郑风·子衿》中的成句,表达了作者对贤才的思慕之情;“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是引用《诗经·小雅·鹿鸣》中的成句,表达了诗人礼遇贤才之心;“明明如…  相似文献   

12.
一字诗     
一家文学刊物登了一首题为《生活》的诗,全诗只有一个字:“网。”它把生活中那种错综复杂、千丝万缕的关系,用一个简单的“网”字表现了出来。  相似文献   

13.
1.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诗后问题。渭川田家王维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①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②。[注]雉(gòu):野鸡鸣叫。②式微:《式微》是《诗经》中的一篇,诗中反复咏叹:“式微,式微,胡不归?”(1)从体裁上说,这是一首诗。作者王维是(时代)诗人,字,有文集《》。(2)这首诗首联中的“归”字是关键字,全诗围绕“归”共写了哪几幅图画,这几幅图画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表现了诗人怎样的人生追求?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1)-(2)两道…  相似文献   

14.
人教版教参对《山民》这首诗主旨的解析是:“全诗借一个山民的口吻,表达了长期处于封闭传统文化中的人们的要求,以及冲破文化滞闷的强烈愿望”。笔者以为这样的解析不符合作者创作的初衷。笔者认为,诗人韩东在改革之初写下《山民》这首诗的目的就是要批再探《山民》判那些只会抱怨、不肯付出的人的自私与惰性。通读这首诗,我们可以说处于层层大山环抱中的“山民”确实有一种要走出大山去寻找海的愿望,但是要说这种愿望有多么强烈则有点牵强乃至不合文意。在诗的第一节,当“山民”的父亲告诉他“山那边的那边还是山”时,他不做声了,看着远处…  相似文献   

15.
织爱     
这首诗捕捉了现实生活中的几个镜头,继而发挥奇特的想象,然后运用比喻修辞手法,将我们身边所拥有的丝丝缕缕的爱用“织网”来表达,形象而生动地抒发了作者对“爱”的感激之情。全诗通过丰富的画面、诗意的语言、精巧的结构,表现出积极向上的主题,是一首文质兼美的诗歌。  相似文献   

16.
陈章明 《考试》2004,(2):11-12
一首诗的诗题往往起到提示全诗中心的作用,因而对诗题必须认真分析,不可轻易放过。如杜甫诗《望岳》:  相似文献   

17.
《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中的“缁衣”一词,历来或注为“黑色的衣服”,或引《诗经·缁衣》篇,注为卿大夫所著之朝服。我们结合记念文章,领会《惯于长夜过春时》全诗的主旨,认为不应将“缁衣”释为“黑色的衣服”。该诗是诗人怀念友人之作,诗人是将《诗经》中的《缁衣》诗,作为怀念战友的典故来用的。最早解释诗中“缁衣”一词的是许寿裳。他在《亡友鲁迅印象记》中,谈到他问起鲁迅写这首诗的情况时,鲁迅解释说:“那时我的确无写处的,身上穿一件黑袍子,所以有缁衣之称。”后来陆续出版解释研究鲁迅诗歌的专著。如周振甫的《鲁迅诗歌注》、倪墨炎的《鲁迅旧诗浅说》、郑心伶的《鲁  相似文献   

18.
仲宁 《小学语文》2008,(10):52-53
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选人的《赠汪伦》这首诗,是李白游泾县桃花潭,受到当地豪士汪伦的美酒招待,离别前写的一首赠别诗。全诗叙离别事,却无半点愁绪,写得清新开朗,千百年来为人所传诵。全诗浅显易懂,基本不存在理解的困难,唯有其中的“踏歌”一词稍显困难些。一些教学参考书和古诗注释一般解释为“民间的一种唱歌方式,一边手拉手唱歌,一边脚踏地打拍子”,把“踏歌”理解为一种“歌”,这种解释不准确,只是说出了“踏歌”的一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儿童版《唐诗300 首》里,收录了一首《送兄》的五言律诗:“别路云初起, 离亭叶正稀。所嗟人异雁,不作一行飞。”诗的前两句以景寄情,后两句将兄妹不能同行与大雁可以齐飞相对比,深深地表达了作者对哥哥远行依依不舍的真挚情谊,读来感人肺腑。意想不到的是,这首诗出自一个  相似文献   

20.
唐代诗人贾岛于驴背吟“推敲”诗的故事,历来脍灸人口。但全诗的内容是什么?熟悉的人就不是太多了。这是一首访友的五律诗,诗题为《题李凝幽居》。全诗八句,不妨录之于后,试作一些解释。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乌宿池边树, 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