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2 毫秒
1.
学校体育健康教育探析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的学科综合是现代学校体育的发展方向。从教育思想,课程构建及社会教育3个层面探讨体育健康教育的基本含义,提出健康是体育内在本质和外在形式相互统一的尺度的观点,并从科学与人文价值统一的角度阐述了体育健康教育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2.
体育教育向学生传授体育运动知识与技能,是促进身体正常发育。增强体质的重要途径;健康教育向学生传授卫生保健知识、技能,增进身心健康。因此,从现代健康观出发,建立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健康教育与体育教育关系的分析,阐述了体育教育中融入健康教育的必要性,以使体育教育能更深入、全面地发展学生身心的素质,增强体质,从而更好地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提出了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融入健康教育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融为一体的改革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健康教育已经被列为学校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而如何在学校教育中实施健康教育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本课题通过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实验法、调查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体育教育和健康教育的本质和内涵以及两者的关系作深入分析,进而对将健康教育融入体育教育的可行性进行探讨和论证,同时提出并验证将健康教育融入体育教育后体育教育应进行的改革方案,期望改革后的体育教育是一门融健康教育和体育教育为一体的更具有生命力的新型学科.  相似文献   

5.
从理论上阐述了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的发展历史及它们之间的辨证关系。探讨了在实施体育教育过程中,应改变纯生物体育观,应从人的可持续发展高度来认识健康教育,并提出加强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有机结合的宏观指导措施等问题。阐明了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的结合是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并符合"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为体育与健康教育的正确开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指导。  相似文献   

6.
以人为本,发挥体育的健康教育职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文献资料法,从更新体育教育理念、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师的体育与健康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生存能力等方面;阐述了要有效发挥体育的健康教育职能,必须坚持和贯彻“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7.
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的结合问题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陈博 《体育学刊》2001,8(6):28-30
通过献资料、理论分析、对比等方法对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的关系进行研究,提出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加强学校体育与学校健康教育的结合,是我国学校体育整体改革的方向,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提高学校体育的科学地位具有特殊意义。学校体育与学校健康教育结合亟待解决的问题有更新现念、提高学校健康教育效益等6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体育教学和健康教育融合是国家深度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战略,亦是新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要求,更是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础。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发现:当前我国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存在“重体育轻健康”“体育教育和健康教育两张皮”等现实问题。在深入分析其现象背后的致因后,基于体育与健康课程视角提出体育教学和健康教育融合的实践路径,即立足学生个性化需求落实体健融合教育、深挖运动项目内涵推进体健融合教育、着眼课的结构深化体健融合教育、基于季节气候和节日主题实施体健融合主题教育、把握突发事件契机进行体健融合教育;紧抓热点焦点、难点痛点事件实施体健融合教育,以期提升中小学生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助力健康中国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健康教育基本内涵的阐释,以及我国《体育与健康》课程设置及课程名称的思考认为,我国《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设置,一方面夸大了体育教育在学校健康教育中的作用,而没有给健康教育以应有的独立学科地位,另一方面在内容上缺乏对学校健康教育的整体性认识,并且将体育课更名为《体育与健康》课,造成了广大体育教师的极大困惑,不利于体育课程的自身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一、体育教学与“健康第一” 健康第一是学校教育的指导思想,它对于体育教学的意义,在于进一步明确了体育教学的目的性。健康的广泛内涵,不仅说明了体育教学的现实意义,同时,更指出了体育教学对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重大意义。体育教学不仅只是为了满足学生今天的需要,而且必须为学生明天的身体和自我发展服务。未来并不是空中楼阁,今天的学校教育是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基础的,体育教学也不例外。健康的基础应是遗传与营养,体育只能是在此基础上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因此,体育教学是否应当建立在科学健身知识与手段的传播与…  相似文献   

11.
体育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学校体育务必坚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宗旨。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主动把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生活意识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使学校体育真正成为生活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让受教育以健康的体魄投入经济建设,以健康生活的观念创造未来新生活。  相似文献   

12.
我国“体育与健康”教育所面临的问题、机遇与发展前景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我国体育与健康教育结合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进行论述。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设置不合理,缺乏科学合理的构成要素,体育与健康教育师资缺乏,教学方法、手段传统、守旧,体质检查与评价仪器滞后,是目前我国体育与健康教育结合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大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开设,其学科地位将逐渐提高,其专业将获较大发展;体育与健康教育将走进人们的生活,并具有巨大的需求与市场。  相似文献   

13.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包括体育、健康教育(含心理健康、卫生保健)等内容的综合性学科。在实施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的健康教育过程中,运用什么样的语言,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是值得探讨的。对此,就健康教育形式、语言的通俗性与学生心理特点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4.
健康教育与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注人类健康是21世纪国际社会的共同主题,健康教育作为一种新的理论、策略和干预方法,将为人类带来更多的健康和幸福。通过探讨体育与健康教育的关系,阐明了体育对健康教育的重要作用,以及高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必要性,进而对高校体育课教学改革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5.
健康教育是高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的结争是学校体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美国、日本等国家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学校体育和健康教育的结合能明显提高学生的体质和健康水平健康教育在我国是一门刚刚开始的学科,没有现成的模式,师资力量缺乏,价值认识不足。建议转变观念.提高健康教育的社会影响力,优化师资队伍,改革我国高校体育专业不适应体育与健康教育结合的现状。  相似文献   

16.
通过文献资料分析法,对我国原来的体育教育目标体系及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研究认为:体育与健康教育的目标应是:实现大、中、小学在目标内涵上以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为根本目标,共同注重体育文化知识、卫生保健知识的传授,结合身体练习,形成体育、卫生保健教育相结合的、强调培养学生体育能力和锻炼习惯、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但在目标层次要求上有所区别的系统的体育与健康教育的新体系。提出构建我国从小学至大学体育与健康教育体系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21世纪社会的变化与学校体育发展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运用文献资料法,论述了21世纪社会的变化趋势与学校体育发展的关系。认为,以学校为基地开展体育与健康教育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选择,综合性的体育与健康教育是未来学校体育发展的大趋势。学校体育要担负起历史的任务,还需要进行多方面的变革。一要树立可持续发展与终身体育观念,二要把健康作为体育的重要目标,三要以提高健康水平为重点,四要采用现代教育手段,五要推动全社会介入学校体育活动。  相似文献   

18.
英国教育部、就业部和课程审查局于1999年联合颁布了《中小学体育课程标准》,2001年我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本)也在实验与修订中。为了加强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学习和理解,现将中英体育课程标准进行比较研究,以求从中得到启发,把握其实质。一、中英体育教育课程标准有以下共同点l.明确体育教育课程的性质是必修课我国体育与健康课程明确指出体育与健康课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强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  相似文献   

19.
“健康第一”教育思想的提出,不仅明晰了学校体育在教育中的地位,同时也为深化高等学校体育改革指明了方向。高等学校体育只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部分,“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是适用多种学科教育的,复合型人才应是全面发展的,把学校体育的指导思想等同于学校教育思想,无疑是偏颇的。  相似文献   

20.
健康教育影响下中学体育教师素质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施健康教育,推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关键在于体育教师的素质。运用文献资料法和分析归纳法,文章对符合健康教育要求的中学体育教师的素质结构进行了探讨。同时指出,应从教育观念的转变、高师体育教育专业的改革、在职中学体育教师素质的提高等方面采取措施,以构建胜任健康教育要求的师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