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我国社会救济制度保障标准低、组织管理不合理且法理依据不足,应因地制宜地确定我国各地社会救济标准,协调好社会救济工作的组织管理、增强贫困群体的脱贫意识和通过建立统一、规范的社会救济制度的法律体系做到有法可依.  相似文献   

2.
社会救济制度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政府解决社会问题、稳定社会经济和政治秩序的一项政策手段。在中世纪西欧几乎无社会保障可言的情况下,行会通过实施一系列的济贫和济困措施,如对没有工作能力的贫困者提供帮助,保障贫困会员的最低生活水平等来帮助需要救济的行会成员,收到了积极良好的社会效果。探究行会的社会救济职能,对于中国构建现代化的社会保障制度也能提供些许可资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3.
青海随处西北,但在多种因素的促动下,传统的因素开始弱化,并逐渐发生变化,现代的因素开始逐渐向西北地区扩散和生成,传统的封闭的西北地区社会逐渐迈向开放,现代化的社会救济制度和传统的社会救济制度在这里结合,社会救济也开始了艰难转变的历程。  相似文献   

4.
随着艾滋病在我国的蔓延,对艾滋病人的救济也提上日程,它反映出一个国家和社会对"艾滋人群"的人文关怀和预防艾滋病的理念、价值和政策,目前我国对艾滋病的社会救济环境与其他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完善社会救济和法律政策环境,加强对艾滋人群的救济,既体现了社会的关怀又对有效预防艾滋病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从宋朝的政治、经济、思想入手,阐述宋朝的兴办政府性救济机构的原因.并指出官办救济机构对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秩序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进入中世纪晚期,英国城市①内部的贫困问题日益严重,为了维护一个相对稳定的社会秩序,市政当局先于中央政府开始在本城范围内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解决贫困问题。这些社会救济措施尽管还不完善,但是却标志着城市政府统治理念逐步成熟,相对有效地稳定了社会秩序,并且为都铎时期中央政府的济贫制度提供了直接的政策来源。  相似文献   

7.
论魏晋南北朝时期民间社会救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晋南北朝时期民间社会救济类型与方式多种多样,主要有吏民救济、宗族救济、宗教救济等,其主要特征是:宗族、地方官吏与社会互助组织是民间救济的主体;宗教组织的社会救济带有浓重的神秘性与宗教性;民间救济以物质救济为主,精神救济为次.民间社会救济在整个社会救济体系中的地位相当突出,是社会救济的主体,显示了积极的社会功能和文化功能,而国家救济仅在灾荒特殊时期才显示出强大的人力、财力、物力与组织优势.  相似文献   

8.
宋代的社会救济事业发达,内容广泛,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绝后的。但其阶级性决定了其与现代社会救济相比,仍未脱离传统社会救济的统治恩赐性质。  相似文献   

9.
英国17-18世纪的福利救济立法及其社会经济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英国17、18世纪的济贫法继承了伊丽莎白济贫法的征税、救济、就业的基本原则。《居住法》的实施突出了对贫民自由流动的限制,尽管其目的在于安定与救济,但从经济上讲却不利于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18世纪后半期因失业而陷入贫困的人口比例大为增加。“吉尔伯特法”授权各教区建立联合济贫区和济贫院,以规范全国的济贫工作,1795年出台的斯频汉姆兰制度主旨在于根据粮食价格来补贴贫困劳工的工资,较好地适应了当时的经济形势,因而被广泛采纳,福利救济实质上意味着一种收入再分配政策,对经济增长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自然变异和人文社会环境败坏是1929年饥荒形成的重要因素。灾成之后,由于当时对社会团体的救济未予足够重视,加以时局波诡、治安混乱,严重影响了赈灾的有效开展。然而由社会组织举行的移民垦荒活动,不仅解救了部分灾民,也使政府对赈灾的认识更加深刻。  相似文献   

11.
生态旅游开发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与传统的大众旅游相比,生态旅游强调对生态环境的开发与保护并举。我国生态旅游资源丰富独特,如何开发利用这些生态旅游资源关系到我国旅游业能否持续发展。文章对影响生态旅游旅游开发的主要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这些因素是生态旅游资源特色与知名度、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当地居民态度、客源市场、交通条件、政府决策者行为、开发者决策行为、区域旅游的空间集聚。  相似文献   

12.
新政时期美国政府进行了大规模的社会福利改革,政府不仅承担起社会救济责任,并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保护性立法和社会保障法。对失业工人、妇女、老年人、残疾人和其他弱势群体提供救济与保障。女性在新政时期的社会福利改革中起了重要作用,奠定了美国现代福利国家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城市社会福利可以用我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表示。从城市化经济的基本定义出发,它的增长依存于两个要素,分别是城镇公共经济的增长和私人经济的增长。这两个要素可以由城镇财政人均支出和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性支出表示。比较两者增长速度,城镇人均财政支出远远快于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性支出。但如果比较两者对城市社会福利的作用大小,即引发的城市化经济福利效应,前者却小于后者。为此,政府通过增加新兴产业财政支出等方式,调整我国城镇公共经济和私人经济之间的矛盾,使城市化经济运行的社会福利最大化,这是我国城市化经济政策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4.
社会福利思想是对社会福利制度构建、社会福利对象的确定和帮助有直接影响的理念和价值观,是社会福利制度建立和发展的理论基础。邓小平的社会福利思想即邓小平理论中蕴含的有关改善人民生活质量、提升人们福祉观点体系。研究邓小平的社会福利思想,对于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党和国家福利政策的内容和特点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网络民意的合法性是民意输出系统的合法性,是实质合法性和形式合法性的统一。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普及,网络民意成为公众表达民意、参与经济社会及政治生活的新渠道。现代民主政治本质上是民意政治,民意是政府公共政策的合法性依据。网络民意要在政府政策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必须证明其存在的合法性。  相似文献   

16.
近现代西方残疾人社会福利保障的价值理念及实践启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残疾人的社会福利保障建设是一个国家整个社会保障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残疾人得到社会关怀、实现社会发展的重要制度安排。近现代西方国家在推进残疾人的社会福利保障中,不仅以社会公平、公民权利、社会模式的残疾观等进步的价值理念替代了传统的慈善与供养思想,还在实践中不断加以调整和完善,特别是美国、英国和日本三国,在残疾人的医疗康复、劳动就业、特殊教育以及配套措施等方面不断探索,建立了较为完备的残疾人社会福利体系,其经验对我国残疾人社会福利保障事业的发展也会带来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由于社会福利已经成为当代资本主义政府的一项主要功能,因而社会福利政策必然成为政治制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选举制的发展、普选制的推广以及各种“直接民主”或“间接民主”投票方式的出现意味着公民社会权利的扩大,为选民积极介入社会福利政策的制定提供了有效渠道和途径,反映了社会发展的进步趋势。在社会福利与政党政治之间,二者共生并存、互制互动,并通过交互发挥功能来既保障公平与正义,又实现经济效率,以稳定执政党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18.
"二战"以来,美国联邦政府对高等教育的干预逐渐增强。如何向政府表达自己的立场,影响政府的决策,是美国高等教育界面对的重要问题。美国高校充分利用各种高等教育协会组织来统一意见,通过各种方式向政府传递呼声,提出建议,影响其决策,试图在满足国家需求和维护高等教育发展逻辑之间寻求平衡。  相似文献   

19.
西汉后期,流民成患,社会动荡。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政府采取大量的措施试图解决此问题。政府为何这般积极、如此执着?传统的解释过于教条和笼统。本文认为,至少还应有以下几个缘由:儒家思想的浸染、严峻现实的压力、皇权衰微的反映、前辈功德的感召。  相似文献   

20.
文明发展和历史潮流要求政府应该成为全体社会成员谋取福利之舟,责任政府的建设是政府民主管理实现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重要保障。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和全球化浪潮的冲击,要求政府定位应遵循“以民为本”的原则。保障民权、尊重民意、关注民生、开发民资、激发民智,是政府实现“以民为本”的路径;建立政府与民间双向互动机制,是实现“以民为本”的关键。“以民为本”将是责任政府发展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