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生态教育是人类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创建生态文明社会的需要,而将生态学思想、理念、原理、原则与方法融入现代全民性教育的生态学过程。通过生态教育使全社会形成一种新的生态自然观、生态世界观、生态伦理观、生态价值观、可持续发展观和生态文明观,实现人类、社会、自然的和谐发展。本文试图以"教学生态"与"学科教育"相结合的全新视图阐述中学思品教学,力图实现思  相似文献   

2.
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一个由简单的协调关系发展到一个紧张关系的历史过程,造成现代人的生存危机。可持续发展观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反思传统人与自然的伦理观,强调一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生态观和伦理价值观。  相似文献   

3.
张卫东 《江苏教育》2007,(13):107-109
一、儿童生态教育的内涵 审视生态教育是在新的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下形成的一种新的教育思想。通过生态教育可使全社会形成一种新的生态自然观、生态世界观、生态伦理观、生态价值观、可持续发展观和生态文明观。实现人类、社会、自然的和谐发展、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生态教育可概括为在生态中进行的关于生态并为了生态的教育。我们理解的儿童生态教育.是指儿童在生态活动中,认识生态,理解生态,掌握生态知识,培养生态技能.解决生态问题。感受大自然、亲近大自然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构建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是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和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的理论要求。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深入探讨生态文明的内涵、本质、价值指向、实践基础等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的理论基础’,积极吸取当代生态观、自然观、价值观、伦理观、科技观和社会发展观等各种生态环境观念中的有益成分,就成为构建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的基本途径和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5.
"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在坚持和贯彻的理论与实践中具有层次性:即在自然观层面坚持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在社会发展观层面追求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在人的发展观层面谋求人与人的平等发展.  相似文献   

6.
近代工业化进程和市场经济的形成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也造成了人与自然的严重对立,使人类面临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危机。传统自然观和经济发展观的偏执是使人与自然走向对立的思想根源。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必须构造新型的辩证的可持续发展观,它包括自然观、经济观和伦理观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道家"道法自然"的思想孕育并体现的自然观,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高超智慧,给现代生态观、科学观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观,带来了一种崭新的观念。  相似文献   

8.
杨帅  石亭 《时代教育》2012,(17):23+25
构建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目标和主题,环境伦理观作为一种新的理论体系和价值观,和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价值观念与发展目标的和谐统一,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时代价值体系;和谐社会的发展离不开自然环境的保障作用,因此强化环境伦理道德教育手段,对强调环境伦理道德观,努力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实现科学发展观的德育功能主要应进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小康社会"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以人为本"与为人民服务的人生价值观教育,"可持续发展"与科学观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与集体主义道德观教育以及"和谐思想"与自然观、社会发展观教育等.  相似文献   

10.
一、儿童生态教育的内涵审视生态教育是在新的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下形成的一种新的教育思想。通过生态教育可使全社会形成一种新的生态自然观、生态世界观、生态伦理观、生态价值观、可持续发展观和生态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以实践观为基础的自然观,是对黑格尔、费尔巴哈自然观的扬弃.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实践的基础上将自然划分为"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阐述了人与自然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相互统一的辩证关系,奠定了生态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等科学发展观的基础,对于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习近平"生命共同体"理念在实践基础上论述了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是马克思恩格斯自然观的继承与发展,同时也是中华优秀传统"和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更是对现代中心主义和自然中心主义的反思与超越."生命共同体"理念强调人与自然是和谐统一的有机整体,良好的自然环境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要前提.在实践中以系统工程思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持"德法兼治"的生态治理观和可持续绿色发展观,构建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打造美丽中国.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自然观思想长期以来就受到众多争议或误解,因此还马克思自然观思想的本真面目对于我国构建和谐社会,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和自然的和谐以及构建"两型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重读马克思,用马克思自然观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思想来统领经济社会的发展是我们构建生态文明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4.
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赶超式"发展和"粗放式"增长模式在给我国带来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使我们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造成了人与自然的疏离与对立。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经历了"注重环境保护""破坏资源环境就是破坏生产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命共同体"的创新与发展,推动了中国社会发展观由以经济为中心的单维发展观向"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转变,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成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和社会发展观的生态学发展新路向。  相似文献   

15.
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大学建设的任务及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部署之一,其目的在于推动社会整体全面进步,它是一种系统发展观。因此,高等教育也必须把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大学建设作为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效率,并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构建校园文化生活与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低碳"视域下学生树立文明生态观是社会发展的时代要求,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学生实现自身全面发展的内在需求。适应发展低碳经济、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学生文明生态观应该包括人与自然辩证统一的生态自然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价值观,生态主体平等的生态伦理观,人文关注与创新精神并重的生态科技观,厉行节约、绿色健康的生态消费观和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生态政治观等多方面内涵。构建学生文明生态观必须加强生态理论、生态形势和生态法制教育,培养学生生态文明观念,强化学生生态责任意识,规范学生的生态行为。  相似文献   

17.
社会可持续发展与高校德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新的发展观、自然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是面向21世纪全球共同 发展的必然选择;人的素质的提高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促进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高等 学校德育的基本使命。  相似文献   

18.
一、教材分析 "可持续发展"一节是整个地理教学的核心部分,基于前面学习的不断深入与铺垫,地理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发展观与环境观,意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与必然.  相似文献   

19.
教育生态化是现代大学的基本路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生态化是现代大学的基本路向.大学教育生态化要坚持可持续发展观,树立现代生态自然观的思想.大学教育生态化要建立一种自然、和谐、开放、创造的教育系统.  相似文献   

20.
梭罗是十九世纪美国自然文学代表性人物,当代环保运动先驱.他热爱自然、尊重生命、反对单纯追求物质财富、强调人与自然保持和谐的自然观思想,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在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对梭罗自然观的再思考将有助于正确践行科学发展观,做到五个"统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