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走出与走进之间:人类中心主义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中心主义是我国学术界特别是生态哲学界近年来讨论的热门话题之一。其讨论的背景是全球性严峻的生态环境危机 ,争论的焦点是对人类中心主义以及与此相关问题的不同理解 ,研讨的观点集中在走出还是走入抑或是扬弃人类中心主义。本文对此进行了初步的梳理和必要的述评。  相似文献   

2.
本文拟通过人类中心主义的现代发展和非人类中心主义自身的困境表达笔者对人类中心主义的信心,同时对当下流行的可持续发展进行了人类中心主义的分析。  相似文献   

3.
世界观的转变:从人类中心主义到生态中心主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在深入比较人类中心主义与生态中心主义的基础上,认为从人类中心主义到生态中心主义是基于一种价值观乃至世界观的转变,二者争论的实质是是否承认自然的“内在价值”。作者认为对于生态中心主义提出的自然“内在价值”,虽然在实践上缺乏基础,但对此的深入探讨仍具有深刻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在这种新的世界观的指导下,使人类在自然观上确立新视野、提升人类行为实践境界。  相似文献   

4.
一般认为,哥白尼的日心说使地球不再是宇宙的中心,从而使人类的地位遭到重大打击。然而事实上,颠覆人类中心主义其实并非哥白尼的原意,后人把这种说法归于哥白尼乃是对他的曲解。地心说并不意味着人类中心主义,人类中心主义也并不意味着地心说。哥白尼其实消除了人类中心主义与地心说的关联,人的‘中心’地位被‘理想化’,不再与一个特定的宇宙论图示相关联。  相似文献   

5.
卢风 《百科知识》2004,(1):36-38
现代化的盛宴几乎攫住了地球每一个角落的人,它在给我们带来舒适富足的物质生活的同时,也把我们带进严重的生态危机之中,表现为工业废水、废气、废渣对江河湖海、大气以及土地的污染,森林的锐减,草原的退化,土地的沙漠化,湿地和荒野的减少,臭氧层的破坏,酸雨的肆虐,  相似文献   

6.
王玥 《科技风》2012,(20):197
通过对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的解读,使人们了解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对透视"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激烈争论产生独到见解,找出"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的优越性以及局限性。希望以此帮助人们对两个派别有更深刻的了解。  相似文献   

7.
本文概述了人背弃自然的历史过程,揭示了人类中心主义的历史与现实含义,从生物学及生态学上论述了人外生命及生物圈的价值,论证了坚持人类中心主义的可持续发展观不可能解决当前的环境问题,最后指出只有非人类中心的环境伦理才是人类克服生存危机的出路!  相似文献   

8.
唐启亮 《内江科技》2010,31(11):28-29,57
人类生存是多种维度的统一,包括人与自然关系的统一,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统一,人与自己关系的统一。人的存在现实上是自然、社会及精神存在的复合体。人类生存困境的根源是机械自然观的误区、价值观的误区、社会发展观的误区,要走出人类的生存困境,必须走生态文明的道路,才能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10.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理论被一些生态社会主义者称为"经典历史唯物主义",其中蕴含的"生态学理论"也在不同意义上获得人们的肯认.不少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把马克思看作是最早的生态哲学家,他的生态学理论也被尊奉为最早的真正意义的生态学理论.然而,当生态社会主义者进一步拷问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生态学理论的价值取向问题时.却陷入了一场"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的争执.有人认为经典历史唯物主义是生态中心主义,也有人说是人类中心主义,孰是孰非,难见长短.在争论中,有人提出经典历史唯物主义在本质上是人类生态学的.我们认为,从人类生态学视角理解经典历史唯物主义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1.
从人类中心主义到广义生态伦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系统优化规律,使个体伦理的利益准则向群体伦理飞跃,直至上升为生态伦理——但其出发点却仍是人类利益。以人类利益为中心的生态伦理,是一种等级性的、非至上的伦理。从大系统进化的标准看,真正以生态利益为最高目标的广义生态伦理是更加合理、优越的伦理;尽管完全实行的条件现在尚不具备,但倡导这一具有一定超前性的观念,却对目前生态伦理原则的贯彻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生态伦理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生态伦理学就是要突破人类中心主义的伦理局限,把自然纳入人类伦理关怀的范围,用道德来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并使之趋于和谐.  相似文献   

13.
关于环境法的目的在立法上的规定和学术上探讨是有差别的,所以本文先谈到主要国家环境法目的的立法现状,然后叙述了环境法理念转变之前学术界占主导地位的一元论和二元论。但随着环境法理念的更新,学术界又出现了新的一元论和二元论。笔者认为,我国环境法目的的修改应该贯彻目前国际上最新的环境法理念——可持续发展理念。  相似文献   

14.
斯特巴的生物中心主义是一种多元论生物中心主义,它是在泰勒生物中心主义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斯特巴对泰勒的伦理原则做了一定的修改,提出了一套新伦理原则,即人类防卫原则、人类保护原则、不对称原则和恢复原则,这套伦理原则构成其生物中心主义的基本内容.进而,他将整体主义与个体主义结合起来,使得生物中心主义避免出现太过个体主义的弊端,也就调和了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二元对立的矛盾.如此一来,斯特巴超越了以往的生物中心主义思想,为生物中心主义的合理性提供了有力的伦理辩护.  相似文献   

15.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并在人类中心主义的鼓动下,无节制地向自然索取,严重地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在我国古代哲学思想中,张载认为天人合于一气,人是气的聚合物,人性中体现了天性,人和万物都生于自然,是自然的儿女,从而提出了“乾父坤母”、“民胞物与”的道德伦理思想,为我们当代解决生态问题、营造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社会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白杨 《百科知识》2014,(3):11-13
正人类的繁衍和演化是以后代的延续作为保证的。但是,人类的生育却一直为分娩所困扰。不过,有一种分娩困境是进化所形成的,而另一种分娩困境则是今天的现实生活促成的。这两种分娩困境的异同和交集可能会影响到人类的演化。大脑进化与骨盆变大由于直立行走,人类女性的分娩变得困难起来,因为胎儿要通过女性产道娩出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这种困难主要在于胎儿大脑的  相似文献   

17.
张丽平 《大众科技》2009,(2):213-214
今天的工业文明所引发和包含的危机,使得它作为一个文明体系已经与人类生存和持续发展的要求极不适应.生态文明是继工业文明之后的一个崭新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的兴起并能最终得到全人类的认同是社会进步发展的必然。生态文明不仅是一种思想和观念,同时也是一种体现在社会行为中的过程。在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人类应该协调人与自然以及人类自身的矛盾,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进行,积极地与自然实现和谐,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类自身的利益。  相似文献   

18.
生态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的重要环节.建设生态文明要认真区分作为价值理性的生态文明和作为工具理性的生态文明,坚持弱人类中心主义的观点,统筹生产生态和消费生态,实现经济生态化和生态经济化,依靠科技但要破除对科技的迷信,在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生态智慧和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有益成果的基础上,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9.
国外马克思主义的"人类生态学转向"是20世纪西方社会的众多"转向"之一,体现了国外马克思主义对20世纪人类的生存环境危机状况的忧思和理论自觉。它揭露和批判生态问题与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之间的深层矛盾,要求以生态正义为道德底线,变革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营造"宜于居住的家园";它还试图用经典马克思主义"生态智慧"理解生态问题,用当代生态智慧完善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  相似文献   

20.
基于汇聚技术(NBIC)的新兴人类增强技术(HET),正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对人类的身体、认知、道德等诸多方面进行“深度”改造乃至重塑,这对人类的未来到底是祸是福,引发了不可回避的人文担忧。《增强、人性与“后人类”未来——关于人类增强的哲学探索》一书,是一部标准的从人文主义视角审视新兴前沿技术的哲学类著作。该书从概念分析、技术研发和社会传播三个层面勾勒出新兴人类增强技术的概貌,对超人类主义与生物保守主义、超人类主义与后人类主义围绕新兴人类增强技术的两场论辩进行了深刻的哲学阐述。对新兴人类增强技术的人文审视应超越学术流派的二元对立,重新在“人—技术”的相互定义和相互建构的“后人类”观点中,描绘正在发生“技术性转变”的人类未来图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