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禅宗与诗话     
禅宗与诗话是两种不同意识形式,一属宗教,一属诗歌批评形式。禅的作用在于指导人解脱、超度,至于“涅槃”;诗话的作用在于帮助人认识诗的世界,使诗的创作与欣赏达到理想境界。它们的归趣显然是不同的,然而,它们都需要敏锐的内心体验,都重在启示和象喻。这又使它们有了沟通的可能。禅宗在唐代确立以后,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诗话也在有意无意间运用禅宗的观点来观照和理解诗。于是,禅宗和诗话就建立了联系。这种联系是禅宗  相似文献   

2.
《瓯北诗话》的创作是赵翼文学家、史学家和士大夫三重身份的结晶,这三重身份既保持各自的独立性,又相互交织渗透,最终在赵翼身上融为一体.文学家赵翼不同于纯粹的文人士子,重视才性与创新,而且关注现实生活,史学家赵翼的创作在《瓯北诗话》中则体现为全书鲜明的诗歌史观和考据特色,士大夫赵翼深入民间,认为诗歌应当写“真境”表“真情”.从《瓯北诗话》的文本创作追溯这三重身份,可以系统全面地反观赵翼的创作论主张.  相似文献   

3.
文人意识在魏晋南北朝的时候开始走向自觉,到宋代得到进一步发展,严羽在《沧浪诗话》中系统地阐述了他“吟咏性情”的诗学观念,论证“人”在文学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强调人的主体意识的自觉性,但其深受禅宗与道家思想影响,追求对语言乃至主体自我意识的超越,与西方文论单纯只强调作家的“主体意识”对于文章的抒情建构作用相比,有其相同之处,也划出一条泾渭分明的鸿沟。本文主要从抒情主体意识、抒发方式、“以禅喻诗”与“作家至上”之间的关系等三个角度论述严羽的禅宗思维与西方主体意识的同异,主要围绕两者的“异”展开。  相似文献   

4.
袁宏道参禅习佛,受佛学思想影响极深。禅宗“物格”公案是袁宏道由“外参”到“内悟”的重要契机,这对其“性灵说”有着深刻启示。在文学发生方面,有得于禅宗心性论,袁宏道强调主体心性的地位和作用,主张创作主体自由抒发真情真性;在心物关系方面,受永明延寿“一心统万法”思想影响,袁宏道提出“以心摄境”。佛学思想对袁宏道“性灵”思想的形成多有沾溉。  相似文献   

5.
陈师道的诗歌创作实践与其《后山诗话》中体现的诗论存在既对应又矛盾的关系,对应关系表现为五个方面:“学诗当以子美为师”、由“有工”进至“无工”、论才与学的关系、诗写“胸中之妙”和以俗为雅;矛盾关系则体现为创作中坚持“以文为诗”而在理论上进行批评、创作中主张求新求奇而理论上主张自然两个方面。通过对这两种关系的论述,还可以推知《后山诗话》的大致成书时期。  相似文献   

6.
禅宗意识与贾平凹的散文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评论界长期以来对贾平凹散文创作中的禅宗意识都未作专题探究。本文主要从“禅宗与自然”、“禅宗与人生”、“禅宗与审美”等方面探析贾平凹的散文创作中的禅宗意识。世事的沉浮变幻与人生体验的深入 ,启迪着贾平凹对禅的不断颖悟。 1988年以前 ,禅宗意识在贾平凹的散文创作中主要表现为对自然的禅思 ,“月亮”曾经成为其散文中最具禅味的自然物象 ;1988年以后 ,特别是 1992年以来 ,贾平凹则主要是藉禅去解悟 ,超越现世人生 ,“安妥”自己的灵魂 ,建构另一种人生境界。禅宗意识还潜移默化着贾平凹散文创作的审美追求 :其散文境界 ,尤其是文章的“气韵”与整体意识 ,均蕴含着一股浓浓的禅意。  相似文献   

7.
贾平凹散文创作中的“月”意象,是他追求、探索的美学象征,也是他主体精神的象征。“月”意象给我们展示出了一种空灵静寂的禅宗式的意境,使其散文呈现出浓郁的禅宗韵味。  相似文献   

8.
评论界长期以来对贾平凹散文创作中的禅宗意识都未作专题探索,本文主要从“禅宗与自然”,“禅宗与人生”,“禅宗与审美”等方面贾平凹的散文创作中的禅宗意识,世事的沉沲变幼与人生体验的深入,启迪着贾平凹对禅的不断颖悟,1988年以前,禅宗意识在贾平凹的散文创作中主要表现为对自在的禅思,“月亮”曾经成为其散文中最具弹味的自然物象,1988年以后,特别是1992年以来,贾平凹则主要是藉禅去解悟,超越现世人生,“安妥”自己的灵魂,建橡另一种人生境界,禅宗意识还潜移默化着贾平凹散文创作的审美追求,散文境界,尤其是文章的“气韵”与整体意识,均蕴含着一股浓浓的禅意。  相似文献   

9.
严羽认为诗歌的本质是“吟咏情性”,诗歌情性的抒发建立在诗人内心对理的直接体悟的基础之上,具有心学的色彩.从“诗法”的角度看,诗歌是为本心而发,反对功利性的创作目的与繁琐的行文规范.从“诗评”的角度看,优秀的诗歌具有质朴自然的风格与豪迈气度,体现了诗人悟道后的主体自信.另一方面,严羽受禅宗的影响,诗歌对心学的借鉴止于自然情性,不具备心学内含的对王道的政治诉求,因此《沧浪诗话》本质上是以审美意识为最终归依的诗论.  相似文献   

10.
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文学作为“不朽之盛事”,具有扬名的功能,并主张以“诗赋欲丽”为途径来形成创作主体的艺术个性,从而取得文学实绩,达到扬名之目的。这既是他对文学特征的新认识,对文学功能、价值的新认识,也是对创作主体价值的新认识。他的主张与实践推动了建安文学的繁荣。  相似文献   

11.
禅宗的思想主张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拟就唐代禅宗对近古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之影响谈几点粗浅的意见。 一 禅宗是佛教中国化的产物。它因主张以禅定概括佛教全部习修而得名。印度佛教只有禅,而没有掸宗。“禅”是梵文“禅那”(Dhyāna)的略称,意译为“静虑”、“思维修”,是印度各教派普遍采用的一种习修方式,在佛教中尤具有特殊的意义。禅宗以不立文字,以心传心的“教外别传”相标尚,据说这可以上溯到释加牟尼的“拈花示众”。据载:“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采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此后,从摩诃迦叶起,传释迦牟尼“正法眼藏”,以心传心,传承不断。及至菩提  相似文献   

12.
欧阳修的《六一诗话》和刘攽的《中山诗话》均为北宋较早出现的诗话著作,两人都于作品中粗略地表达了自己的诗学主张.论文从两者对诗歌创作的首要关注点、对待西昆浮艳风气的态度、关于诗歌与现实的关系以及关于诗歌之"病"等四点对两部诗话的诗论主张进行比较,以便洞悉欧阳修和刘攽的主要诗论侧重点所在;同时对两部诗话部分观点相似的现象作出一定的解释,从而增进对北宋初期诗话创作情况的了解.  相似文献   

13.
1 随着禅宗哲学思想对唐宋时期士大夫的普遍濡染,用禅学观念来比喻、说明诗歌艺术特征的情形勃兴于诗坛。其中南宋诗论家严羽的《沧浪诗话》,是最有代表性意义的一部著述。“以禅喻诗”,就是严羽首先明确提出来的。而实际上,《沦浪诗话》的“以禅喻诗”,并非只此一家,别无分店,宋人论诗“借禅以为喻”是屡见不鲜  相似文献   

14.
梁启超的《饮冰室诗话》作为“诗界革命”的理论总结,在中国古典诗歌解体和现代新诗产生的近代化过程中有着重要地位和独特价值。《饮冰室诗话》提出的“以旧风格含新意境”思想是由《夏威夷游记》倡导的新意境、新语句、古风格兼长的“三长说”主张发展而来,对“诗界革命”的后期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学界对其重要意义尚未充分认识,文章联系“诗界革命”的历史进程,对“新意境”和“旧风格”的内涵以及二者的辩证关系进行了具体探析,以揭示这一重要诗学思想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15.
“妙悟”是一个极具东方魅力的美学范畴,它揭示了艺术与灵感的联系,把审美的最高境界定义在欣赏与创作的心领神会上。起初它是针对书画艺术的审美而产生的;唐宋时禅宗和老庄学说结合,提倡“以禅喻诗,讲究悟人”;真正把这一命题完善起来的是宋人严羽,他在自己的诗论《沧浪诗话》中系统阐述了妙悟的美学内涵,使之成为中国古典美学中最具价值的命题之一。  相似文献   

16.
严羽的《沧浪诗话》以其较强的系统性、理论性,成为影响后世最大的一部诗话,对明代诗论的影响尤为直接。明代谢榛的《四溟诗话》即表现出对《沧浪诗话》的明显继承与发展,具体表现在:宗法汉魏晋盛唐,推崇复古主张;发挥主观能动性,认同妙悟说法;遵守相似的原则,各具诗法观点;依托创作,附带实例。  相似文献   

17.
朱俐俐 《文教资料》2014,(30):21-23
“妙悟”是严羽《沧浪诗话·诗辨》中最重要的审美范畴。其本身在诗歌理论概念上的溯流,和它作为一项审美范畴与禅宗概念的关系为人津津乐道,且褒贬不一。严羽为获得妙悟指明要遵守门径、研习作品、并进行“悟”等路径,也提出了妙悟的审美标准等。本文拟就严羽《沧浪诗话·诗辨》中的“妙悟”范畴作一简要述评。  相似文献   

18.
大历时期是唐诗从盛唐向中唐过渡的重要一环,本文通过对大历社会思想,文学思想以及诗人创作倾向嬗变的分析,探讨在这一转变过程中,佛教禅宗所扮演的角色。并从以诗明禅、以诗喻禅和诗禅冥合三个层次阐述“禅”在大历诗歌的具体表现,说明佛教禅宗在大历诗风变化中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9.
高丽诗人李奎报所撰诗话《白云小说》的诗学观主要体现在:其创作论主张文章华国、“诗以意为主”、寓兴触物、诗举小喻大;其作品论主张警语、不言其体而直言其用、诗有九不宜体、兼采众体;其接受论主张尚古、反对雕琢诗风,高度评价崔致远等高丽诗人,体现了诗歌批评鲜明的民族性。  相似文献   

20.
禅净合流与明代禅宗美学思想的走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禅宗在有明一代发生了重要转向,它沿着宋元以来所出现的禅净合流的基本趋势向前发展,而且越演越烈。这一时期的禅宗美学思想的走向也相应地表现出种种特点。本文从“净心净土的向往与审美境界的追寻”和“妙悟法门的解读与审美生存的探究”等方面,指出明代禅宗及其美学思想所发生的重大转向,并指出晚明“四大高僧”的禅学主张标志着禅宗思想的式微,开辟了近代佛教念佛净土实修的道路,禅宗及其美学思想开始走向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