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谢庆富 《师道》2014,(7):52-52
又到了欢欣毕业季.如何筹办一场靠谱的谢师宴(升学宴),成为家长和学生共同关心的话题。有人开玩笑说。高考考的是学生的脑子.高考过后考的是家长的票子。每年高考过后,社会就进入“后高考模式”,“后高考经济”随之启动,很多学生进入购物狂欢状态。家长在替孩子支付一笔笔账单的同时,还要考虑要不要办“谢师宴”——要办的话怎么个办法.规模多大、酒席价格如何、什么时间办合适等等。  相似文献   

2.
周歌 《湖南教育》2014,(8):13-13
随着高考、中考的相继结束,眼下,大批学生进入了毕业季,不少地方的学生和家长"一窝蜂"式地赶着摆"谢师宴",与此同时,各大饭店为了招揽生意,也纷纷针对"谢师宴"推出各类优惠酬宾活动。可以说,"谢师宴"如今渐已成为中国社会的一种文化现象。当然,学生和家长设宴感谢老师,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尊师重教的文化传统,但当"谢师宴"成为商家的营销策略,人们开始攀比酒席的规格与档次时,"谢师宴"的美好初衷就被物质化的行为遮蔽了。  相似文献   

3.
直击“谢师宴”镜头一:高考刚一结束,洪城的“谢师宴”就异常火热。很多酒店门前都挂起了红色大条幅,上面写着类似“隆重推出谢师宴,可自带酒水”等字样,十分醒目,还有一些宾馆内设的酒楼也推出了“学生聚会”价格优惠7.5折的促  相似文献   

4.
师恩不言谢     
高考结束后,又见诸多媒体报道全国各地五花八门的“谢师宴”。各大饭店也因此生意火爆,包厢经常被提前预订一空。尽管近年来“谢师宴”遭到了大家的质疑,尽管舆论一再抨击“谢师宴”之弊端,但是,仍然没有刹住“谢师宴”这列飞奔的快车。“谢师宴”仍在社会的关注中频繁“开席”。有调查统计显示,近五成的学生表示,高考后的消费支出集中在“旅游”和“谢师宴”上。  相似文献   

5.
然玉 《教育文汇》2014,(14):17-17
古语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老师为孩子传道授业解惑很辛苦,孩子高中毕业了,好好感谢老师也是应该的。不过,以“谢师宴”这种形式感恩老师,既无新意,也很俗气。难道感谢老师就没有其他方式,非要在吃喝上大做文章吗?“谢师宴”增加了家长经济负担,增加了老师心理负担,破坏了淳朴的师生情。  相似文献   

6.
最近,各种“谢师宴…‘状元宴”在各大小酒店摆开,高考成功的学生对老师的培育表示谢意。  相似文献   

7.
编前语:“家校沟通”是我们这期继续讨论的内容。北京光明小学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认识到了孩子的父母与老师在教育孩子方面配合的重要性。他们采取了种种措施,用一些很好的方法,使家庭与学校形成了合力,为孩子的顺利发展铺平了道路。我们选发了三位老师在“家校沟通”方面的好的想法和做法。同时我们还欢迎读者继续就此问题展开讨论。有些学生的父母认为,孩子上学了就可以万事大吉,就全交给老师管了。我想说,学生父母这种想法和做法是错误的。为了孩子,家庭和学校要产生“共振”,也就是协同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协同一致,首先是教育标准的统一。如果学生的父母与老师教育的标准不统一,老师教一套,学生的父母说另一套,就会在孩子的心理上造成混乱,从而影响孩子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学生的父母与老师协同一致,共同为孩子建立良好的行为规范,并将其深入到孩子的心灵深处,就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一辈子。其次是教育方法的一致。这就要求学生的父母和老师对学生的教育方法统一,基本做  相似文献   

8.
两年的小团体训练 ,老师们感到实验班学生在班级中的人际关系有了明显的改善 ,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有了长足的进步。同时 ,老师们也发现学生在家庭内的人际交往还有缺陷 :他们与父母不能很好地沟通 ,有事不愿与父母商量 ,父母的话听不进去 ,对父母不够礼貌。尤其是父母离异后正在重新组建或者已经重新组建家庭的孩子 ,他们对“新爸爸”、“新妈妈”不接受 ,有隔阂 ,要么不理不睬 ,要么故意找碴闹别扭……面对这些孩子 ,我们老师能用“小团体”训练帮助他们吗 ?由于“小团体”训练是通过创设情景 ,让培养对象在特定的情景里体验人际关系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师殇     
陆宗成 《师道》2007,(7):18-19
在我们这个小县城里,姜慧商是个名人。 17年前,也就是别人都叫他小姜的时候,他就做出了一件挺轰动的事——高考时,以613分夺取了“州文科状元”的桂冠。以他的成绩,当时完全可以填报北京大学的,但是他居然填报了省内的一所师范院校。他家摆谢师宴时,没有一位老师赴宴。  相似文献   

10.
《教育文汇》2012,(8):9-9
一年一度的高考结束后,到酒店举办高中毕业生聚会的逐渐增多,不少酒店推出了“谢师宴”、“毕业宴”。学生顺利毕业,家长感谢一下老师未尝不可。然而,这对平时工作已很累的毕业班老师来说并非好事。他们教毕业班最辛苦,  相似文献   

11.
现在教育系统强调和提倡教师谢绝赴宴,从遏制“谢师宴”泛滥成灾的角度看,这确实是好事。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如许多家长、学生摆“谢师宴”,某些教师向学生“索谢”,其行为背后还多多少少折射出当前社会生活中的一些  相似文献   

12.
不少教师在批评学生时常把家长也捎带上:“孩子成绩这么差,妈妈还涂脂抹粉的”;“你跟你爸爸小时候一样,贪玩厌学”;“作业本上,这么简单的错误,你父母都没发现。”;“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暂且不论上述说法正确与否。我们必须正视,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相似文献   

13.
家庭教育的主要“老师”是父母。当父母的人,要做好这一“本职工作”,也并不容易。尽管现在多是一对夫妻一个孩子,即一个“学生”两位“老师”,但严父、慈母的传统伦理在小家庭中仍然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以致父母并没有把孩子当作“学生”。孩子也没把父母看成“老师”。有的孩子,在学校里听从老师教导,遵守纪律、爱护公物,认真学习,乐于助人,回到家里却成了霸王,十分任性,乃至飞扬跋扈。做父母的为了  相似文献   

14.
常言道:“孩子是父母的影子”,“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都说明了父母的素质与孩子的素质紧密相关,提高父母素质是实施家庭素质教育的基础。现代作家老舍自幼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他爱花草、爱整洁和讲礼貌、守纪律等好习惯,都是从母亲那里学到的;他热情、好客,真挚、诚恳,不屈不挠的性格。也是母亲传给他的。老舍在纪念母亲的时候,深情地写道:  相似文献   

15.
孩子的成长主要取决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孩子的身心健康也来自家庭和学校的正确引导。如今的独生子女存在人格缺陷、心理脆弱的为数不少。有的固执、冷漠、自卑不合群;有的自负、充满了攻击性;有的怕面对父母和老师……大量的事实表明,孩子身上存在的各种心理障碍很大程度都是家长和老师“恨铁不成钢”而过度“关心”的结果。父母望子成龙心切,面对不长进的孩子,父母体罚孩子的现象虽然不多,但经常性的、习惯性的责骂却并不鲜见。有些父母在批评做了错事的孩子时,习惯用“总是……”“从来不”之类的字眼,对孩子进行不负责任的、夸大其词…  相似文献   

16.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可见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对于处在缺乏父母正常关怀环境下或单亲家庭的学生,我们称之为“问题家庭”学生。这些学生不能像正常学生那样得到父母的疼爱和家庭的温暖,许多要求得不到满足,因而容易产生自卑心理,不愿和人交往;虽胆小却又容易冲动,天常日久,便成了班上的后进生。在对我们班上的几名“问题家庭”学生的教育过程中,  相似文献   

17.
韩艳颖 《教师博览》2022,(23):10-11
<正>“至乐莫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在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社会大环境下,孩子成长过程中最好的老师——父母,却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他们很多因工作、因情感、因疾病等不得不远离孩子,从而造成孩子家庭教育的缺失。近年来,作为一线教师的我,在调查学生家庭情况时,发现留守家庭、单亲家庭、重组家庭等特殊家庭的学生,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很多孩子也呈现越来越难管的状态。  相似文献   

18.
人的一生中会遇到许多老师,会进许多所学校,但第一任老师和终身老师是自己的父母,第一所学校是家庭。父母对于孩子种种有意无意的引导,以及他们的言行、家庭环境等都将对孩子的启蒙、成长和成才产生巨大的影响。家庭是孩子成才的摇篮,把孩子培养成有用之才,是家长共同的心愿,“望子成龙”是家长们共同的心理。自古以来,为人父母者,谁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长大后比自己更有能力,更有出息。父母对孩子的期望成了众多孩子不断奋进的动力。一批批、一代代人才在父母培育下成长。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蕴含着无数父母教子成才的心血和汗水…  相似文献   

19.
父母都爱子女,但爱之不当,往往自食苦果,甚至铸下千古遗恨,这是许多父母始料不及的。“只养不教,溺爱放任”,毁了不少可爱的孩子。调查上海市某工读学校及某普通中学学生的家庭教育状况,发现工读学校学生的家庭属于溺爱、放任型的是普通中学学生家庭的2.9倍。工读学校有一个13岁的男孩子,自小聪明可爱,倍受父母疼爱,其父母对他百依百顺,一切以他为中心,吃、穿、玩都要让他说了算。进小学以后,这个孩子上课无心,吃零食不断,他自己说,“不吃难过得很。”父母对老师的意见置之不理,一味迁就,放弃教育。结果这个男  相似文献   

20.
<正>一、陷入考前恶性循环的学生和家庭中考、高考在即,今年的考生多少都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有的在家上网课,有的虽然在学校上课,但是行动也受限制。更为严重的是,多数人在疫情中心情都不好,这样比较容易导致家庭关系、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变得紧张复杂,因此来咨询的学生和家庭比往年多了许多。来找我咨询的家庭,共同特点是“孩子压力越大越想玩”,父母很焦虑,希望孩子不停地学习、学习再学习,不停地催促孩子加油、加油再加油;而孩子自己已经开足马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