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张云飞 《文化学刊》2022,(9):252-255
“狂禅”一词开始便有两义,一是禅宗发展到第三和第四个阶段出现的喝骂佛祖的作风;二是指一种思想潮流,“这种潮流是王阳明开其端,以阳明后学尤其以王学左派之泰州学派为主流”。本文所讨论的是第二种含义,即晚明的“狂禅”思潮,对于晚明“狂禅”的形成、表现、结果进行阶段分析,进一步地探究晚明时期儒释合流的具体情状。晚明的“狂禅”似儒非儒似禅非禅,“狂禅”派们以其“不合时宜”的“狂”来表明、实现他们的以禅入儒、援佛解儒的理念,而这一理念也正是儒释两家思想融合达到一个新的高度的特殊表现。  相似文献   

2.
孙丽丽 《文化学刊》2009,(4):136-140
近代知识分子的概念与中国传统读书人的概念是有着较大区别的。但是近年一些著作中,习惯用近代知识分子的概念解释中国传统的读书人——“士”。针对晚明时代“士”从事的职业变化讨论中国近代知识分子形成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即只有“士”脱离了传统仕途,取得独立的生存职业,才有可能向近代知识分子转变。晚明时代这一转变已经隐然发生了。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万历皇帝怠政为视角切入点,把张居正改革身死名败及其与万历皇帝关系的变化、"争国本"事件进行串联分析,剖析明代文官集团的文化心态,在这一系列事件背后所表现的是虚妄的"名节",缺乏对实际问题解决的思想和实践,一种焦灼和不知所谓。  相似文献   

4.
曾几何时,沉溺于风花雪月的妓伶狎客,何其多情缱绻以至生死相随;游走于市井红楼的洋场才子,也曾佯装潇洒文雅风趣;穿梭于月球海底的冒险旅行,无不让人孜孜不倦心驰神往;而飘泊于江湖刀光剑影的侠客义士,却也到底难掩柔情似水儿女情长……晚清小说,恰似"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神秘女子,究竟她的魅力何在?价值何在?启示何在?  相似文献   

5.
以晚明山人为主的文人是小品创作的主体。小品将传统的笔记杂俎发挥到了极致,表现了一种流行于晚明之际的人生观——行己在出入之际,一切都归于清空一气。小品从边缘走向流行,引导了文化产品的制作与消费,从而发生了文学权力的下降。晚明文学权力的下降呈现为一种复杂的态势,一方面是读者群体的扩大,一方面是内容与形式上向传统的复归。  相似文献   

6.
隐逸与济世--陈眉公与晚明的士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眉公是晚明最为复杂也最有代表性的文人之一,他在晚明时代地位很高,对晚明文人的创作和生活风尚有明显的影响,清代以后却颇受批评.眉公喜欢自由自主的生活,追求自然之趣.他寄迹山林而活跃朝市,不为官却交际广泛,关心世事,是"享高名、食清福"的"通隐"式山人.陈眉公选择的人生道路有相当的独特性,他不再视科举为唯一正途,凭借自己的知识与才艺以谋生,获得经济的独立与宽裕,保持一种相对自由和独立的文人生活方式,但又与主流社会关系密切,保持着对于社会的关心与介入.尽管他的思想相当传统,但他的人生道路却反映出明文人生活风尚的某些新的特质和新的追求.  相似文献   

7.
前七子文章复古运动及其所标举的“文复秦汉”说虽然于中国文学史、文论史上声名甚著,但落实到具体问题,则学术界对之的研究一直有显薄弱。本文对尚存的前七子运动的许多观念性史料做了仔细的开掘与整理,并在将前七子“文复秦汉”说分述为若干个意义向度的基础上展开讨论,冀望借此而可对前七子文章复古思想有一清晰与完整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立项的国家古籍整理规划项目《全明词》,历经二十馀年,终于在学界的企盼中问世,实在可喜可贺! 中华书局向以弘扬传统文化为己任,继《全唐五代词》、《全宋词》、《全金元词》和《全清词·顺康卷》之后于2004年又推出《全明词》,词史上各断代总集基本配齐,实在是词林幸事! 快慰之馀,我们将《全明词》翻阅一过,发现存在不少问题,留下不少遗憾。兹据阅读所得,将《全明词》的缺失作初步的梳理,并做一点力所能及的订补,以期对日后《全明词》的修订有所裨益。一、词人断代不严有明一代,上承元朝,下接有清。易代之际的词人,属上属…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法律的“文本意义”与“实践价值”历来相去甚远 ,而传统法律文化研究中的“大一统”色彩 ,遮蔽了不同地理历史条件下生成的独特的地域文化。明清时期的徽州地域环境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徽州地域法律文化对解构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具有标本价值。本文以记载明末天启、崇祯年间潘余两姓的一桩官司文书———《不平鸣稿》为中心 ,辑录了该稿所收文书 ,描述了两姓之间“六年三讼”的大体历程 ,详述了纠纷的缘起和最终解决之道及其双方所体现的诉讼意识 ,并认为 :在明末徽州民间纠纷的解决过程中 ,民间权威人物的影响已经远不如明初 ,乡民之间的互让互谅往往导致纠纷的最终解决 ,并据此对学界关于明清徽州人擅讼、健讼观点提出质疑。  相似文献   

10.
序言《康熙宁化县志》是现存唯一的清代福建省宁化县的地方志,它出自明末清初生活在该县的士人李世熊之手。该书第七卷《寇变志》记述了唐、宋、元时期发生的叛乱以及明正统14年的邓茂七叛乱,其中大部分涉及明朝后半期发生在该县的“寇”、“贼”的活动。笔者曾在1973年、1974年和1976年发表的《关于十七世纪的福建省宁化县黄通的抗租叛乱》(一)、(二)、(三)中,①介绍了《寇变志》中有关正德5年至崇祯12年间的内容,并全文翻译了其中从崇祯13年至康熙13年的有关内容。透过李世熊的记述,笔者探讨了领导“寇变”的黄通及其周围人们的活动、以及…  相似文献   

11.
因晋代潘岳作<悼亡诗>三首悼念亡妻,后世遂以"悼亡"作为丧妻的代称,悼念亡妻之诗(词)称为悼亡诗(词).本文认为这种说法存在问题,因为就本人阅读所见,明代有六位女诗人作有以<悼亡>为题的悼夫诗.这说明"悼亡"并非悼妻的专称,也可用于悼夫.  相似文献   

12.
从先秦文献和《算数书》看出入相补原理的早期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出入相补原理是中国古代数学特别是几何学最基本的原理之一。本文首先给出判断古人是否认识出入相补原理的关键所在 ,然后引证大量传世文献并利用考古文献追溯中国早期对这一原理的应用。作者认为 :它在先秦时代肯定已被认识和应用 ,并被用于获取现传本《九章算术》、《周髀算经》、《算数书》等数学文献中的一部分数学方法。出入相补原理的最早应用应不晚于春秋 ,甚至还可能是在更早的时代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主要考察了“国民”与“奴隶”二词的渊源及其在清末从古典意义向近代意义的转化过程 ,分析了当时围绕“国民意识”与“奴隶”根性问题的讨论情况 ,并探讨了二词内涵在当时转化与流行的原因及对近代中国社会变迁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4.
《诗》和《春秋》都是先秦儒家士人极力推崇的文化文本。二者从实际的历史角度看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但是在儒家的话语建构工程中它们却同是儒家权力意识与乌托邦精神的体现 ,有着深刻的一致性。“诗亡”与“《春秋》作”反映了从春秋到战国文化空间的变化 ,也反映了儒家士人文化心态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