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朱敦儒是两宋之交有名的隐逸词人,一生曾有三召不仕的经历.北宋党争留下的灰暗记忆、朱敦儒不愿被官场所囿的"麋鹿之性"、南宋初年不可作为的政治环境以及他骨子中大作为的思想都与"不起"有很大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赵丕杰 《青年记者》2017,(15):72-73
“舐犊之爱”的意思是老牛舔小牛表现出的感情.比喻父母对子女疼爱之情.语出《后汉书·杨彪传》:“后(杨彪)子(杨)修为曹操所杀.操见彪问日:‘公何瘦之甚?’对日:‘愧无(金)日磾(mìdī,金日磾,西汉大臣)先见之明,犹怀老牛舐犊之爱.’操为之改容.”例如《宋史·朱敦儒传》:“谈者谓敦儒老怀舐犊之爱,而畏避窜逐,故其节不终云.”叶圣陶《某城纪事》:“忙什么!’自然是呵斥,但声音里掩不过那种所谓‘舐犊之爱’的情调.”“舐犊之爱”也作“舐犊之情”.  相似文献   

3.
《出版参考》2008,(1):52-52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墨西哥城的城市地图犹如一部文学杰作。在这里.人们不像曼哈顿的居民那样住在第88大街和第三大道.也不像华盛顿的居民那样住在第35大街和P大街。这里的人们住在心灵大街和灵魂大街.住在“光明之林”、“水镜”、“奇迹之林”、“记忆花园”、“火树”、“神秘之林”和“梦之海”。  相似文献   

4.
宋代朱敦儒的《樵歌》卷下有一首《菩萨蛮》词,谨录如下:芙蓉红落秋风急,夜寒纸帐霜华湿。枕畔木瓜香,晓来清兴长。轻舟青箬笠,短■溪光碧。去觅谢三郎,芦花何处藏。今人邓子勉校注本(上海古籍出版社《宋词别集丛刊》之一,1998年7月版)所作“谢三郎”笺注云:“所指不详。宋人词作中多用之。《五灯会元》卷十八《育王普崇禅师》:‘令人转忆谢三郎,一丝独钓寒江雨。’则其类型略同渔父,指隐居避世者。”虽对此一人物典故有所抉发,但仍不得其详,不知其渊源所自。然而此注以佛书为证之致思方向不无指引之功。  相似文献   

5.
第一,“软化”之功,就是化“硬”为“软”功夫。从新闻的表现形式租内容上讲,时事新闻与其他新闻一样,也有硬、软之分。这里所说的“硬”,主要是就一些时政新闻而言的。作为地市级报纸的时事编辑,在处理这些必发的“硬”新闻时,就应当运用化“硬”为“软”之功,尽量让其具有一定的可读性。比如,新华社2003年底播发的我国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稿件,在内容上不可谓不“硬”,但作为地市级报纸,尤其是  相似文献   

6.
张宇驰 《大观周刊》2012,(24):166-166
在《道德经》中,有多处谈及“道”,但本文作为一篇论文的篇幅,不可能对所有谈及道的地方逐一讨论,只能选取两处有代表性的文本研究。本文重点在于指出“道”与“人”在《道德经》里的密切关系,“道”是人行,“人”是“道”成。不应该把《道德经》之“道”理解为脱离一切的形而上之“道”。  相似文献   

7.
“于丹论语”八宗错——看误读兼论如何读《论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当说,于丹走红不表明她这个“小妮子”的水平多么高,不走红也不表明该“小妮子”水平多么低,真正相关的其实是央视作为强势媒体在中国社会的地位和影响力之高低。  相似文献   

8.
“无错不成书”几乎成了出版界的顽症,社会各界对此反应强烈。 作为出版圈内人,本人深切感受的是:原稿文字质量的降低,是图书质量下滑的一个重要因素。 作为编辑,本人就常遇到这样的书稿。 一是书写不规范。有的分不清汉字部首:木字旁写成提手旁,绞丝旁和双立人写成一个样,示和衣无差别,反文和“攴”都写成“又”,还有“之”“氵”、“心”“灬”不分,“的”“地”  相似文献   

9.
突出其“专”力求其“新”王晓晶标题的观点看上去有些陈旧:作为报纸的专栏,不“专”,便不成其为专栏;不“新”,非报纸之所为也。但实际操作起来,真正做到“专”与“新”的和谐统一却十分不易。我们吉林江城日报围绕培育农村市场经济和引导农民闯市场的主题,设立了...  相似文献   

10.
翻开案头的稿件,被称作“头等大事”的工作实在太多,起码有十之六七。例如:某矿把职工政治教育当作“头等大事”;某厂把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作为“首要任务”;某单位把加强企业民主管理作为“一件大事”来抓,还有治安保卫、综合治理、雨季三防、职工生活,甚至赈灾捐款、文化生活、环境卫生等工作都要冠以“大事”。笔者以为,这种表达不仅不准确不科学,而且还容易产生误导,产生歧义。企业以生产经营为中心,以提高  相似文献   

11.
“有心栽花花不发、无意插柳柳成荫”,有些记者常会发出这样的感叹。那意思,按总编辑或自己事先确定的意图,写出来的稿子平平;而通过偶然性的发现或突然灵感爆发,搞出来的东西,却常常“爆响”。那么,作为记者是否可以依此现象就去热衷于“插柳”,而放弃“栽花”呢?抑或为了写好遵命式的必栽之“花”,就心甘情愿地放弃可能“爆响”的即兴之“柳”呢?  相似文献   

12.
在儒家之“礼”的演变过程中,有着从宗教心理层面到社会意识层面再到社会无意识层面的过渡。作为“社会无意识”的一部分,这种超越了最初宗教意义上对心理威慑力及后来社会法制意义上对人的肉体行为强制力的“礼”才是儒家之“礼”的最高级形态,真正做到了使人“徒善远罪而不自知”,发挥出“礼”对人心统治的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13.
一、要立志。“发愤读书,何必择地?何必择时?但自问立志真不真耳。”二、要有识。“有识则知学问无尽”;“文浅而亦获虚名,尤不可也。”三、要有恒。“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看书不必求多,亦不必求记,但每日有常,自有进境。”四、要专一。“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日专而已矣。艺多不养身,谓不专也。掘井多而无泉可饮,不专之咎也。”五、要善于“从师”。“凡人必有师,若无师则严惮之心不生”;“凡从师必久而后可  相似文献   

14.
《然字诠释》一书作者能 为中国汉语中的一个 “然”字,写出一部近三十万字的 书,溯古至今,我尚未见到此类著 作面世,真可谓一字之奇! 《然字诠释》可谓一字之典, 书中让人一睹中国汉字的风采, 甚感中华民族文化的百代文明与 灿烂。作者从不同时代、不同范 畴、不同角度揭示了“然”字的古 今联系、区别和变化,对“然”字进 行了详尽的注释。如书中例举战 国时有以“然”字为姓氏的,见 《孟子·滕文公上》“然友命,定为 三年之丧”。在《晋书·温乔传》、 《良吏传·邓攸》等书中,又把“灼 然”作为晋代举试科目名。古人不 仅把“然”字组成词汇作为形容词 来用,而且还把“然”字作为姓氏 和科举考试的科目名,真让人出  相似文献   

15.
林敏霞 《文化遗产》2014,(6):103-110
近现代以来,中医在中国不断地被边缘化,在“申遗”过程中也遭遇了困境和悖论,一方面揭示了中医作为“遗产”到了不得不大力“拯救”之境;另一方面却折射出古老中国作为遗产大国,并未对自身遗产本土性、多样性和理论体系加以分析、论述、阐释和提炼.本文从“医道——遗存之道”、“医学——遗存之相”、“医技——遗存之技”和“医承——遗存之法”四个层面,对中医作为中国特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分析和论述,从而对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和价值进行新的认知和阐释,促进“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体系和图式”的形成.  相似文献   

16.
明清通俗小说创作中的浊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通俗小说创作中的“浊流”,主要有三种表现形态:其一是以通俗小说作为人身攻击之器具,任意颠倒是非,诬蔑、毁谤他人,以实现其不可告人之目的;其二是不讲公德廉耻,编撰淫邪小说,招徕读者,坏人心术;其三是描写人物,讽刺世态,不讲分寸,不顾情理,褒贬失当,谩骂成习。揭批这些“浊流”,有助于全面地认识、评价明清通俗小说;同时也能为当今的通俗小说创作提供一些鉴戒。  相似文献   

17.
大凡习惯于“老师”这一角色的人,都喜欢发“世风日下”之浩叹。最近陈村老师又在叹息了,是在“榕树下”为“网络学”叹息。陈老师觉得现在那些网络写手们已经破坏了“网络学”繁荣时的良好氛围,认为“自由、随意、不功利”是“网络学”的基本特征,而现在的网络写手们都争相在传统媒介上露脸扬名,以出版个人作为荣,陈老师对此感到痛心疾  相似文献   

18.
陈谨 《大观周刊》2006,(36):12-13
现代人喜欢用一个“痒”字,伊拉克的自杀性爆炸是美国之“痒”,法国、荷兰的全民公决否定“欧宪”成了欧盟之“痒”,腐败是官场之“痒”,作弊是足球之“痒”……这个痒那个痒,仿佛当今世界处处发痒,现代人身上无处不痒。[编者按]  相似文献   

19.
李:侯老,荣宝斋素有“天下第一斋”和“民间故宫”之称.作为京城老字号的书画名店.它无疑已成为中国雅文化的象征。记得著名美籍华人学者赵浩生曾经说过:“不知道荣宝斋的人.是没有文化的人。”这个评语是恰如其分,还是说过了头,我估计赞同前一种看法的人会占大多数。但如果说“不知道侯恺便不知道荣宝斋”,大约是没有异议的。  相似文献   

20.
陈雪阳 《视听界》2004,(5):45-46
若以“文以载道”的传统模式来考察中国纪录片的当下状态的话,我们可以发现,如果这个“道”并非为意识形态独家占有的话,那么其空间是相当广阔和多向度的。中国纪录片作为一种文本可以载“主流之道”,亦可载“边缘之道”;可以载“精英之道”,亦可载“大众之道”;可以载“机构之道”,亦可载“个人之道”等等,只要它们不僭越其现实空间的合法性,多种纪录片将能在其各自的“道”上奔驰。《空山》(1997)让人看到由于政府的积极支持,中国中西部贫困山区农民生活条件改善的可能性;《村民的选择》(1997)可以被视为中国农村基层组织民主化进程的一个缩影,同时也能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