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赵则玲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36(4):110-112
说话”是普通话水平测试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是考查应试人的普通话口语能力。虽然“说话”的测试标准力求全面考查应试人的整体普通话口语水平,但在实际操作规程中,并没有真正达到预期的目的,其中暴露出不少值得探讨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对现有的测试内容、测试标准、测试方式等都应作适当改变,才能使“说话”测试发挥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说话作为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压轴题目,是测试者普通话水平的重要体现。本文简要介绍普通话水平测试中说话项的特点,分析引起说话难的几点因素进而探讨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3.
张惠鲜 《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20(2):73-75
“说话”在普通话水平测试中主要考查应试者在没有文字凭借的情况下说普通话的能力和所能达到的规范程度。此项对应试者的等级判定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应试者要取得好成绩,一是要加强说话前的训练准备;二是要注意说话的应试技巧。 相似文献
4.
郭艳芳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3(4):80-81
普通话水平测试中的“说话”测试项目,由于40个话题的公开和测试方式的固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普通话水平测试成绩的准确性。通过对普通话水平测试中“说话”测试进行分析,指出了“说话”部分存在的一些实际问题,并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建议:增加双向说话,对“说话”内容作出具体要求,语音规范的考察舍弃逐字判断的方法,以系统错误与缺陷作为扣分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普通话水平测试中“说话”测试的理论意义在于,语言学、思维科学、信息学、心理学是“说话”的理论依托.“说话”测试的特点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通过对普通话水平测试中应试人(学生)和测试员(教师)的实际状况进行分析,探讨目前“说话”测试的现状. 相似文献
6.
目前,普通话水平测试管理工作存在测试员队伍松散、测试工作软件不齐备、奖惩力度不足、监督机制不完善、收费标准不统一、收费价格悬殊等六方面的问题,为了保证测试工作的质量,必须用制度作保障、以标准为准绳、纵横双线加强监督管理力度、健全奖惩机制、统一收费价格、进行财务审计,推动测试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7.
祁丽岩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9,30(6)
普通话水平测试中的\"命题说话\"直接关系到测试员对应试者的普通话等级的判断,应试者往往重视语音的训练而忽视语音之外表达方面的要求,在\"说话\"项测试中存在一系列的问题:表达不自然、不规范、不流畅、内容不适度等,解决这些问题是提高应试者应试能力和技巧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在普通话水平测试中(以四项考试为准),"说话"项所占比重最大,占40%,是衡量应试人普通话水平的核心指标。"说话"项的要求是:应试人没有文字凭借,运用普通话进行单向的口语交流。在实际测试中,应试人常常会用背稿来应对说话,出现偏误。应对的策略是:准确把握说话的特征,加强辅导和培训,修订说话项的评分标准。 相似文献
9.
王勇卫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24(3):144-148
普通话水平测试(简称PSC)中,第五项测试内容是不少于三分钟的命题说话。它依据科学的评价体系,基本能检测出应试人真实的普通话说话水平。应试人通常感到本项测试较难以应对,实际测试时失分率高,所以,如何应对该项测试,提高得分,值得探讨。应该说了解说话测试项的基本要求,克服说话测试项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应对测试的基本保障,而这一探讨,在普通话水平测试实践理论建设上,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0.
浅论普通话水平测试中“说话项”的应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君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3(2):120-122
作为普通话水平测试重要组成部分的"说话",旨在测查应试人在无文字依托的情况下说普通话的水平。本文就应试人在"说话"中出现的常见问题进行了归纳,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1.
高美红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1999,(Z1)
1998年5月,咸阳师专首次对602名毕业生进行了普通话水平测试,基本情况良好,但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需要我们在以后的普通话教学工作中有针对性地克服。 相似文献
12.
陈海燕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0(2):120-123
普通话轻声有其特定的范围,这在普通话权威工具书《现代汉语词典》和《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以及高校各《现代汉语》教材中都有基本一致的观点,这些观点也与普通话约定俗成的表达习惯相一致。然而作为全国普通话水平测试指导用书的《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纲要》,却在轻声处理方面与上述工具书和教材有较大不同,尤其是违背了普通话约定俗成的表达习惯,造成了表达混乱,影响了测试信度,背离了测试初衷。本文主要指出并分析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3.
从普通话水平测试看口语课程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洋 《延安教育学院学报》2007,21(1):47-48,80
在普通话水平测试中学生出现了一些情绪问题,这不是学生的个人问题,而是一个普遍的心理素质问题,从这些问题出发不仅要解决学生普通话的测试问题,还应该培养大学生全面良好的心理素质,给学生创造一生受用的精神财富,《教师口语》课程要以此为切入点。 相似文献
14.
运用定量分析方法,探讨英语口语水平和写作能力之间是否具有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从总体上看两者呈显性正相关。研究发现。学生口语水平不同,其写作水平也表现出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5.
掌握国家普通话测试新<大纲>及<实施纲要>,把握普通话测试的各项新标准,进一步提高普通话测试水平. 相似文献
16.
以秦皇岛市两所高职高专院校的英语教师以及10级英语教育专业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调查教师在课堂使用学习策略的情况。并将BOEC口语测试前测和后测成绩进行对比,分析出课堂上教师进行学习策略指导与英语口语教学效果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张述评 《乌鲁木齐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4,12(3):27-30
汉语水平考试已成为检验各高校汉语教学成果和师资队伍素质以及整体实力的“试金石”。听力在HSK汉语考试中是重中之重,上好汉语听力课,主要抓住“九个重视,二十一法,四备,两分”。 相似文献
18.
张静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8):128-129
普通话水平测试是一种口语考试,是测评人对应试人的作答情况进行主观测试的考试,所以在实际的在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中,多种人为的因素都会对测试的分数产生消极影响,进而影响了普通话水平测试的信度与效度。本文主要从试题难易度、测评员的因素和应试者的临场表现三个方面分析了对普通话水平测试的信度与效度形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的效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XIE Xiaoqing REN Jie 《中国考试》2008,(9)
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ZHC)由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OSTA)组织国内语言学、语言教学、心理学和教育测量学等方面的专家开发研制。ZHC是测查应试者在职业活动中的汉语能力的国家级职业核心能力测试。效度研究是一个关于考试有效性资料的积累过程,是通过积累证据对考试提供支持的过程,我们需要从多种角度对考试的有效性进行检验,积累资料。在本项研究中,从ZHC成绩与学历的相关、试卷的内部结构分析(不同意型间相关和因素分析)、DIF分析(包含关于性别和文理科专业的分析)、名牌大学与普通大学在校生成绩的比较、用户调查等几个方面对ZHC进行了效度分析。测验分数与学历的相关分析、试卷结构分析、DIF分析、组间比较和用户调查的结果都对ZHC的效度提供了支持,显示ZHC具有较好的效度,可以比较真实准确地反映出受测者的实际语言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20.
任淑媛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12):165-166
以宁夏大学民族预科教育学院组织MHK考试为例,论证了MHK——少数民族汉语水平等级考试是高校民族预科汉语课程教学的助推器。因此,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适用于民族预科教育基地培养的评价体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符合汉语教学的相关要求,还要适合考试学生的具体实际,更要考虑经费问题,通过摸索与改革实践,建立有效的民族预科汉语教学评价体系,对进一步推动汉语教学改革,真正落实民族教育培养工作,举足轻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