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鸿章是19世纪60年代晚清洋务运动的领军人物,他的一生与洋务运动结下了不解之缘,因此,如何看待他在洋务运动中的作用及其洋务思想成为史学研究者们评价李鸿章的一个关键所在.本文旨在探讨其中的一个方面,即李鸿章经济思想在洋务运动中的体现,力图为李鸿章的研究之路添砖加瓦.  相似文献   

2.
对李鸿章和洋务运动的评价,史学界争议较大。以前较长时间(特别是"文革"时期),对李鸿章以及洋务运动评价是基本否定。洋务运动为中国社会催生了前所未有的近代企业,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因而它是中国近代史上的进步运动;李鸿章为中国近代化第一人。  相似文献   

3.
孙梅 《历史学习》2006,(7):28-29
李鸿章是一个有争议的历史人物,“仁见仁,智见智”。梁启超在《李鸿章传》中说:“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19世纪60年代,面对内忧外患的问题,掀起了一场洋务运动,中国开始了大规模近代化的过程。尽管今天我们指责洋务派“认识肤浅,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只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不变革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但是从当时的情况来看,已经是惊天动地了。到19世纪80—90年代,人们还耻谈洋务。李鸿章成为洋务派的代表人物,遭到反对是自然的了,“其时朝士皆反对合肥(李鸿章是合肥人),尤鄙言洋务”。  相似文献   

4.
<正>李鸿章与洋务运动的评价问题,是中国近代史研究中颇具争议的问题。李鸿章由于参与过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签订《马关条约》,相当一段时期被视为汉奸、卖国贼。与李鸿章一生事业有着密切关系的洋务运动,也一度被视为与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的产物。改革开放以后,有关李鸿章与洋务运动的评价问题,虽然出现了一些新观点、新看法,但进步与反动、爱国与卖国等等的根本分歧,依然十分尖锐。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对于历史人物、历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从李鸿章在洋务运动中推动民族工业发展的角度,对特定历史环境中的李鸿章给予适当的评价。  相似文献   

6.
评李鸿章的洋务活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出现的洋务运动,是在中国进一步陷入半殖民地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它是清朝统治集团在内优外患交相冲击下,企图挽救危亡的运动。带有买办倾向的封建大官僚李鸿章,经办洋务最多,是洋务运动的中心人物。他曾自诩为喜谈洋务的“圣之时”和办洋务的权威。因此,研究李鸿章的洋务活动,对于评价洋务运动是必不可少的。  相似文献   

7.
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中,李鸿章是中国近代技术教育的设计者和实行者,他为使士大夫放弃"章句小楷之积习",把科学技术"悬为终身宝贵的鹄的",奏请科举增开洋务进取科;反复重申"用人最是急务,储才尤为远图",创办了一批技术学校,拉开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序幕.  相似文献   

8.
洋务运动时期,李鸿章起用了买办出身的唐廷枢来经营管理轮船招商局等民用企业,李鸿章知人善任,唐廷枢务实负责,二人相得益彰,为中国早期工业化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9.
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四十年来,中国之大事,无不与李鸿章有关系.”对这样一个复杂人物的评价,在他盖棺后的近80年来“论犹未定”。误国、卖国之罪不可否定,但也还有爱国进取之心。本文仅就他在洋务运动时期,对中国近代化的开拓功绩,作点赘论.  相似文献   

10.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起,清统治集团内部出现了长达三十余年的洋务运动。筹建中国近代海军,是洋务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洋务运动的倡导者、组织者之一的李鸿章,为近代海军的诞生作出了较大的贡献。一、创设近代海军思想的萌发 1870年10月下旬,在奕诉推荐之下,李鸿章就任直隶总督要职。旋即,他上书清廷提出:“选将练兵筹备海防一节,尤为目今要务。1874年12月,他又以丁日昌提出的关于建设近代海军的“三洋方针”为基础,  相似文献   

11.
作为洋务运动的领袖,晚清军政重臣的李鸿章倡导新教育,举办新式学堂,培养实用人才,推动了近代技术教育、实业教育的发展。推动了中国教育近代化。文章从李鸿章实业教育的目的论、课程论、教学论和增强实业教育吸引力等方面对其实业教育思想进行了全面挖掘与剖析,旨在丰富中国近代实业教育思想,推进中国职业教育科学合理发展。  相似文献   

12.
清朝政府在洋务运动时期的对外主张,历来颇受争议。李鸿章在这当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将中国带出了两次鸦片战争之间那种"外交虚无"的状态,主动提出了"外须和戎,内须自强"等一系列新外交理念,使中国的外交决策开始理性化,人们也常将洋务时期的外交称为"李鸿章外交"。本文试图从一个新角度,思考洋务派对外主张的得失:得失为何,得失缘何,何谓得失。不同于就史论史的微观考据研究,本文尝试从历史大背景的视角探讨李鸿章在洋务运动时期外交主张的得失及其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3.
李鸿章是中国军事近代化的第一实践者,他在洋务运动中的一系列活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军事的近代化。本文仅就他在创办近代军事工业、改革军事制度、加强海防建设等方面的努力略作述评。  相似文献   

14.
作为洋务派的重要领袖,李鸿章在推动洋务运动的过程中尽心尽力.洋务教育活动在洋务运动中占有很大比重,李鸿章主张改革科举制度,兴办新式学堂,派留学生出国留学,等等.这一系列教育活动与实践,为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并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5.
发韧于19世纪40年代,形成于60年代,于90年代达到顶峰的“中体西用”思想,是19世纪60至90年代指导中国早期现代化初始阶段———洋务运动的最先进、最科学的现代化理论。在“中体西用”的旗帜下,洋务派在军事、经济、教育、思想文化等领域进行了大规模的现代化创新,为中国近代社会从农业向工业文明过渡提供了最初的现代性因素,成功地实现了早期现代化的启动。  相似文献   

16.
19世纪60年代,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中国的门户进一步洞开,中外交涉日多。在此期间主持清政府对外交涉的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在对外交涉的过程中提出了“外须和戎”的主张,并在以后长期的对外交涉中以此作为对外政策的基准,推行其和夷政策。李鸿章的“外须和戎”政策的提出与实施,在中国近代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李鸿章本人也因此受到褒贬不一的评价。本人将就李鸿章“外须和戎”政策提出与实施的原因、目的作一点探析,以期有助于客观公正地评价李鸿章的这一政策和李鸿章本人。一、“外须和戎”是强弱形势比较下的变策近代中国,西方列…  相似文献   

17.
李鸿章的洋务思想,特别是洋务经济思想及其活动,对近代中国历史的进程产生过重大影响。解放前一些论者对他评论有褒有贬。解放以来,史学界许多论者鉴于李鸿章戴有“汉奸”、“卖国贼”头衔,而不敢问津。近几年来,虽有《论李鸿章的洋务思想》专论文章问世,但至今仍未见到李鸿章的洋务经济思想专论。而许多论者认为,剖析李鸿章的洋务经济思想及其活动,却是研究洋务运动不可回避或缺少的重要方  相似文献   

18.
一从1864年太平天国革命失败,到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这是中国近代史上以“洋务”为中心的历史时期,一般称之为“洋务运动”。“洋务”二字,似乎由“夷务”二字演化而来,是与外洋有关的一切事务。倡导洋务运动的,是由部分王公贵族、地方督抚、买办商人、地主士绅和知识分子组成的洋务派别。决定洋务运动性质和方向的,是其中的满汉军政要员,如奕訢、奕譞、文祥、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等。这些军政要员虽然出身、阅历、权势和识见不尽相同,但在阶级立场和政治观点等方面却基本  相似文献   

19.
发韧于19世纪40年代,形成于60年代,于90年代达到顶峰的“中体西用”思想,是19世纪60至90年代指导中国早期现代化初始阶段——洋务运动的最先进、最科学的现代化理论。在“中体西用”的旗帜下,洋务派在军事、经济、教育、思想化等领域进行了大规模的现代化创新,为中国近代社会从农业向工业明过渡提供了最初的现代性因素,成功地实现了早期现代化的启动。  相似文献   

20.
李鸿章是中国教育的先驱。在洋务运动中 ,他积极倡导西学 ,并仿照西方的学校教育 ,创办了一批具有近代性质的学堂。他主张强化对自然科学和西方先进技术的学习 ,重视留学生教育 ;并积极引进“洋匠”和“洋员”。在近代教育的各个环节中 ,都充分反映了李鸿章务实的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