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近代汉语指代词》(吕叔湘著,江蓝生补,学林出版社,1985。下称《指代词》)指出:“把相对的两个性状词‘多’跟‘少’合成一个词‘多少’,这构成一个询问一切度量的典型,准此可以有‘大小?’‘轻重?’‘高下?’‘深浅?’‘远近?’‘早晚?’等等,这些格式也许都曾经有过,但我们见到的实例只有‘大小’跟‘早晚’,其余的都让‘多远?’‘多重?’‘多高?’‘多深’等格式替代了。”(355页)近日读书偶寻得“远近”之类的实例若干,可为以上论断提供一个佐证:  相似文献   

2.
两鼠斗穴     
穴:窟窿,洞。两只老鼠在洞里打架。比喻两军相遇于险要而狭窄的地方,没有迂回侧击的余地,就以将士的勇怯决胜负。《史记·赵奢传》载:“秦伐韩,军于阏与。王召廉颇而问曰:‘可救不?’对曰:‘道远险狭,难救。’又召乐乘而问焉,乐乘对如廉颇言。又召问赵奢,奢对曰:‘其道远而险狭,譬之犹两鼠斗于穴中,将勇者胜。’”两鼠斗穴  相似文献   

3.
在翻阅《辞源》的过程中,发现它有些不确和可议之处,兹提出若干条讨论于下: 一.[祥刑](2278.2)解:“用刑详审谨慎,《书·吕刑》:‘有邦有土,告尔祥刑’《传》有国土诸侯,告汝以善用刑之道。”按:这条义例不误,引《传》则误。“祥刑”解“用刑样审谨慎”,是因“祥”通“详”,这是正确的。《说文通训定声》解“祥”云:“假借为‘详’,《书吕刑》:‘告尔祥刑’《墨子·尚贤》怍‘讼’,‘讼’者,详之误字。《易》‘履视履考祥’。虞本作‘详’,训‘善也’,失之。《广雅·释诂三》:‘祥,諟也。’”“諟”是详审之义。《广雅·释诂》(卷三上):“祥,审,諟也”《疏证》:“祥与详通。”《辞源》:“祥通‘详’,《史记·太史公自序》论六家要旨:‘尝窃观阴阳之术,大祥而众忌讳…’《汉书》六二《司马迁传》作‘大详’。”  相似文献   

4.
读了杨公骥同志的《释桢》(见《社会科学战线》一九七八年第二期),觉得其中释“孩”、“稚”、“幼”、“伢”、“童”诸词,探讨本源,义甚精确。但《释桢》中也有一些问题,牵扯到探讨词的本源的原则,值得提出来商量。杨公骥同志探讨词源,很注意《释名》的声训(即声衍说)。声训之说在探讨词源上是有价值的;但是在运用声训的时候,似应照顾到“形”和“义”。比如在释“桢”时说:“在远古时代,‘贞’、‘正’、‘整’、‘定’诸词音义的形成都是来自板筑工具的‘桢’。”这当中在谈到“贞”时就只提音和义,没有说到“形”,因为“桢”的形是“桢,刚木也;从木,贞声”(《说文》)。“贞”是从卜、贝,是简单的合体字,按字形的构造说,应是先有“贞”  相似文献   

5.
《汉书·淮南王传》载,刘安尝为汉武帝作《离骚传》,“旦受诏,日食时上”。此《传》既评文,又对词句典故进行训释。而班固不满意《离骚传》对屈原作品和人品的推崇,也不满《离骚传》对《离骚》名物的训解,故其《离骚序》云:“又说‘五子以失家巷’,谓‘五子胥’也。及至‘羿’、‘浇’、‘少康’、‘弍姚’、‘有娀佚女’,皆各以所识有所增损,然犹未得其正也。”关于“五子”等人名,今不细论:单言“有娀佚女”,则可辨其得失。《离骚》云:“望瑶台之偃蹇兮,见有娀之佚女。”《淮南子·地形》云:“有娀在不周之北,长女简翟,少女建疵。”则刘安释《离骚》,当用此说。案:“简翟”,《楚辞·天问》作“简狄”,《大戴礼·帝系》、《史记·殷本纪》同(《索隐》言旧本“狄”作“易”,又作“逷”);  相似文献   

6.
7、《象》曰:“云上于天,需。君子以饮食宴乐。” 孔颖达《周易正义》曰:“坎既为险,又为雨,今不言险雨者,此象不取险难之义也,故不云‘险’也。雨是已下之物,不是须待之义,故不云‘雨’也。不言天上有云,而言‘云上于天’者,若是天上有云,无以见欲雨之义,故云‘云上于天’。若言‘云上于天’,是天之欲雨,待时而落,所以明‘需’大惠将施而盛德又亨,  相似文献   

7.
雄鸠之鸣逝兮,余犹恶其佻巧(《离骚》) 雄鸠,朱熹释为鹘鸠,今人有指为即《诗·关睢》之“睢鸠”,按《方言》:“其大者谓之鳻鸠(即今之班鸠)…其小者或谓之鹘鸠”;而《尔雅·舍人注》则以为“鶌鸠,一名鹘鸠,今之班鸠”,无论其为大为小,均不见比兴之义。说为“睢鸠”者,意谓“睢”为“且”字之讹,即雄鸠。但就《诗》言之如此,则“关关”两字无着;且“古以鸠为匹鸟”,屈原亦不应“恶”之,故亦难通。按《释文》“雄”作“鸠”,《集注》又云:“黄云:‘呼故反’,然则‘鸬’字  相似文献   

8.
偶然借到江蓝生《魏晋南北朝小说词语汇释》,粗读一过,即颇多受益。江先生研究六朝语词有年,厚积薄发,写成此书,我们说它精见迭出、胜义纷陈,大概不是过誉之词。然而,金无足赤,其中也有某些说法不能尽如人意,现胪列几条于后,并略陈浅见,以就正于江先生和其他研究汉语史的同志。第13页“白饮”条江先生释“白饮”为“白色饮料”,例子是《殷芸小说》中“白饮”指“玉浆”的,训释词与被训释词两相契合,这种说法或许可以成立。然而,江先生又说:“现实生活中称米汤、淘米水为白饮,如《齐民要术》卷九‘煮(米冥)’云:‘折米白煮,取汁为白饮。’又‘复著折米(?)汁为白饮……。’是知‘白饮’者,白色的饮料、汤汁也。”  相似文献   

9.
“臊皮”一词习见于近代口语著作中,《中文大辞典》(台湾)释云:“[臊皮]颜面可羞也。[红楼梦]平日尽说人家长短,今日也落了不是,这才臊皮哪。”陆澹安《小说词语汇释》则云:“臊皮(臊脾)同‘噪皮’,释见‘噪皮’条。[例](《三侠五义》一百四)欺负他是个孤行的妇女,也不过是臊皮打哈哈儿,并无诚心要把他怎么样。‘臊皮’或作‘臊脾’。[例](《花月痕》二十八)讨得来,也好替刘姑娘明明心迹,给钱同秀臊臊脾。”陆先生释“噪皮”为“爽快”,即“臊皮”也为“爽快”意,与《中文大辞典》所释不同。  相似文献   

10.
四 夬(kuài) ( ),《说文》释曰:“分决也。从又■,象决形。”徐锴曰:“‘■’物也。‘1’所以决之”。许氏释“夬”为“分决”意。徐氏从字形上作进一步说明:手持‘■’分决‘■’(物)。在《说文》中,凡以“夬”作构件组成的字皆言之以“形声”,失之笼统。实际上,大多数以“夬”为构件组成的字是“会意兼形声”字。“夬”为“分决”  相似文献   

11.
史峰  尉学君 《师道》2006,(2):28-29
听了尉老师讲授《草船借箭》一课,大开眼界。上课了,老师说:“这一节课,我们将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进行一节语文辩论课。《三国演义》中评价诸葛亮一生用兵谨慎,从不用险,唯‘空城计’为生平唯一一次用险。同学们同不同意这种说法呢?”一个学生回答:“老师,我不同意诸葛亮一生谨慎的评价。诸葛亮实际上是个用险专家,他常常用险,比如‘草船借箭’,就是诸葛亮的一次险胜,甚至险于‘空城计’。”老师:“这么说来,你认为孔明此次借箭是‘险招’,对吗?”“老师,是的。”又一生起立:“老师,我认为‘草船借箭’并不是用险,而是诸葛亮胸有成竹,稳操…  相似文献   

12.
(一)《〈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中“踬踣者屡”一语,课本注为“受的挫折不止一次”。笔者认为此注有两个问题:一是“者”字没有解释出来;二是将“屡”释作“不止一次”殊误。“踬踣者屡”的“者”,当释作“之”;“踬踣者屡”,即“踬踣之屡”。“屡”在此亦绝非今之常用义“屡次”之“屡”———“不止一次”,而当释作“速”,“疾速”“迅速”之“速”。如此,“踬踣者屡”似当释作“失败之速”。先看“者”训“之”的依据。裴学海《古书虚字集释》卷九:“‘者’犹‘之’也。”吴昌莹《经词衍释》卷九亦云:“者,犹‘之’也…  相似文献   

13.
邢俊芝 《学语文》2003,(4):45-45
高中语文第二册课本对《谏太宗十思疏》中“求木之长者”的“长”注释为“长,生长”。《教师教学用书》[补充注释]“求木之长者。长:另有一种解释,认为‘长’应读,即‘高大’之意,可能考虑到与‘源之远’的‘远’相对。但从文意推敲,仍理解为‘生长’之意为好。‘固其根本’,与树是否能存活生长有关;而有些树,即使‘固其根本’,也是长不高大的。”  相似文献   

14.
释‘甫’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是《核舟记》所记载的雕刻艺术品——核舟的款识。课本注为:“叔远甫,就是‘字叔远’的意思”,把“甫”释为“字”;《古代散文选》注为“叔远甫,就是字叔远,甫是男子美称,表字”;《文言难句例解》说:“‘甫’,《说文》:‘男子美称也’,因此尊称为  相似文献   

15.
《列子·说符篇》有云 :“白公问孔子曰 :‘人可与微言乎 ?’孔子不应。白公问曰 :‘若以石投水 ,何如 ?’孔子曰 :‘吴之善没者能取之。’曰 :‘若以水投水 ,何如 ?’孔子曰 :‘淄渑之合 ,易牙尝而知之。’白公曰 :‘人固不可与微言乎 ?’孔子曰 :‘何为不可 ?唯知言之谓者乎。夫知言之谓者 ,不以言言也。争鱼者濡 ,逐兽者趋 ,非乐之也。故至言去言 ,至为无为。夫浅知之所争者末矣。’白公不得已 ,遂死于浴室。”张湛于“争鱼者濡 ,逐兽者趋 ,非乐之也”下注云 :“自然之势 ,自应濡走。”杨伯峻先生《列子集释》云 :“伯峻按 :《吕览·举难…  相似文献   

16.
“能水”的注释,历来众说纷坛。据笔者手头的资料归纳有这么几种——1.“指会游泳。‘水’在这里用作动词,指游泳”(郭锡良等(古代汉语》)。冯其庸等注《历代文选》:“能泅水的意思”。高中语文第三册文言知识短文在“名词的活用”中采用的就是此说:“水:游泳。前有能愿动词‘能’。”2.“能水:游水。能,动词。”(高语第二册课文注释)3.“能是形容词”(黄岳洲主编《中学语文教案》),释为“善”(杨注,见《汉语大字典》能字条)。于在春先生译“能水”为“好水性”(《文言文普通话翻译》)。4.“能,当读为‘耐’(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辞源》在释“通‘耐’”时为“受得住”。  相似文献   

17.
《阎典史传》“城中死者无虑五六万”句中的“无虑”,课文注:“意思是无须计虑就可知道,即不会少于。”编者把“无”训“无须”,“虑”释“计虑”,这是不正确的。“无虑”是一个联绵词,意为大略、大概。清人王引之《经义述闻·通说上》中“无虑”条云:“凡书传中‘无虑’者,自唐初,人已不晓其义。望文生训,率多穿凿。今略为辨之。高诱注《淮南·俶真篇》曰:‘无虑,大数名也。’《广雅》曰:‘无虑,都凡  相似文献   

18.
高中课文《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中有“秦伯说,与郑人盟。”一句,文下注释将“说’懈释为通“悦”,也即“说”与“悦”的关系为通假。同一册课文《荆轲刺秦王》(选自《战国策》)中有“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文下却注释为“‘说’同‘悦’,喜欢、高兴。”显然他们二者应为异体字。赃传》记述的为公元前722年一公元...  相似文献   

19.
释“脩能”     
屈原《离骚》:“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脩能。”自王逸以来的注家都释“脩能”之“能”为才能。游国恩《离骚纂义》汇集了十八家的注释之后仍然肯定“脩能犹美才”,谓“脩能自言其才,博闻强志,娴于辞令是也。”马茂元《楚辞选》则说;“‘能’,古音泥,与态(態)通。‘脩能’,美好的容态。一说,‘能’,就是指才能。上句就内在的品质而言,下句就外在的表现而言。‘能’无论是作容态或才能解,均无不合。”郭锡良等编《古代汉语》“文选注释”则肯定地说:“脩能:即修态,美好的容仪。脩:通‘修’,下同。能:‘态’的古字。”  相似文献   

20.
初级中学语文课本第五册《捕蛇者说》一文中有这样一句:“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课本对这句的解释为:苛酷的统治比老虎还要凶啊! 显然,注者是把“苛政”解释为“苛酷的统治”,就连现行的一些文言注本,如《中学语文文言文译注》、《文言文译释》、《文言文释译》、《初中古文译注》等,也都将“苛政”解释为“苛酷的统治”“残酷苛刻的政治统治”或“残酷的统治”,这些注释,既没有弄清“苛政”的具体意义,也不符合文章的主旨,看似通顺,实质上并不准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