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主要探讨如何在校董会体制下构建就业工作校内三级管理及评价机制,不仅明确“校、系、教研室”各级与校董会成员的就业工作管理职责和运行机制,同时引入目标管理理念,选择对就业工作较为重要的四个方面,建立起较为完善的KPI就业工作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2.
滕勇 《陕西教育》2009,(10):40-41
铁路行业就业准入制度目前面临着诸多问题,校企合作是完善铁路行业就业准入制度的有效途径。建立校企合作机制的具体措施为:校企领导、工程技术人员交叉任职;共同组建“双师型”师资队伍;优化教学计划,科学合理设置课程;共同编写铁路专业教材;共同组建职业资格考评委员会。建立校企合作机制,铁路企业与铁路院校共同培养高技能人才,可以从源头上提高铁路行业就业人才的实际水平,全面提高铁路员工整体素质。  相似文献   

3.
何碧如 《考试周刊》2010,(3):207-208
目前,非医专业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医学院校综合化发展亟待研究和探讨的问题,我院构建全员联动抓就业、党团共管推就业、家校互动助就业、校企合作促就业的工作模式,成功地促进了医学院校非医专业学生就业。  相似文献   

4.
Z世代大学生“慢就业”现象是多元化就业价值取向的外在表现。高校专业教育与市场供需之间脱节、就业指导工作机制与大学生就业需求之间存在差距、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与招聘岗位需求之间存在落差、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与激烈竞争环境之间存在错位是形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从就业优先导向出发,高校要将专业教育、思政教育与职业教育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全方位就业指导体系,提供坚实就业制度保障;搭建“互联网+”就业服务平台,提高就业服务实效;深化校企合作,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加强家校协同,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从而实现Z世代大学毕业生充分且高质量就业。  相似文献   

5.
学院作为国家示范院校,以优化结构、提高质量为核心,大力推行管理运行机制改革,创新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建立健全校企合作管理机构,完善校企合作相关制度,革新校企合作管理方式和方法,在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一、健全管理组织机构,保障校企合作顺利开展学院规划相关职能部门职权范围,率先在陕西职教界建立起校企合作的管理组织机构,为校企合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1.建立校企合作三级管理机构一是成立校企合作工作领导小组,学院党委书记、院长任组长,分管教学和就业工作的院领导任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及各二级学院院长为成  相似文献   

6.
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正处于扩招后压力积聚的困难时期,国家就业制度改革正在动议之中,整个社会保障制度处于尝试阶段。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及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部门都希望通过共同探讨、研究,能为毕业生提供帮助,完善就业制度改革,从而在新形势下进一步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相似文献   

7.
如何做好师专学生的就业思想教育和就业指导工作 ,是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面对激烈竞争的就业形势和学生的思想状况 ,应重视抓好对学生的就业形势教育、择业观教育、巩固专业思想教育 ,使学生转变就业观念 ,认准目标 ,找准位置。学校应把思想教育和就业指导结合起来 ,把思想教育和解决就业实际问题结合起来 ,走校社 (社会 )结合、校校结合、校企结合的路子 ,使人才培养更具有针对性和目标性。  相似文献   

8.
在韩国职教体系中,高等职业教育是重要组成部分,韩国高职教育就业导向的特点非常明显:培养目标是职业人,培养模式以顾客为导向,课程设置强调产学合作,教学方法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并实施职业资格鉴定制度等。这些强调产校结合、校企合作、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模式和特点,值得我国借鉴。  相似文献   

9.
任一波 《职教通讯》2015,(17):45-47
随着高职校企合作的不断深化,"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主流模式,充分发挥校企合作的育人功能,共享校企合作平台的资源。针对目前高职就业教育现状,通过依托校企合作三大平台,开展三段式就业教育,完善基于校企合作的三级就业工作管理机构,建立毕业生就业质量跟踪评价系统,探索构建基于校企合作的就业教育模式,来提升就业指导服务水平,形成校企合作共融发展的良性循环,从而达到学生、学校和行业企业的"多赢"。  相似文献   

10.
基于以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为主体,以众多中职学校和企业为成员单位的“校企校”职教教师教育联盟,构建“校企校”职教师资培训模式.该培训模式构建的核心要素是:建立由多方成员共同参与的专家咨询委员会,开发由职业教育理论、职教专业教学方法、专业知识与技能训练、企业生产实践、教师专业教学能力与职业发展等内容组成的培训课程体系,组建由多方人员共同构建的优秀培训团队,建立培训管理过程监管制度.  相似文献   

11.
工业4.0以智能化制造为核心,以机器代替人进行智能化生产,这将给为制造业输送技能人才的职业教育带来诸多挑战,同时也将给职业教育的实习与就业带来新的契机。根据工业4.0对适应于智能化制造的高技能人才需求,职业教育应以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和信息综合利用能力为基础,强化学生的专业软件知识技能与管理协调能力,充分发挥自主学习能力和跨界合作能力,为其实习与就业打牢基础。现阶段职业教育的实习与就业存在着种种弊端,专业划分与市场无法对接、过度强调技能培训、校企合作流于形式等。职业教育在面临工业4.0带来的挑战时,应抓住机遇,重新整合专业划分,增加相应的专业领域;通过多校联合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利用数字化工厂实践平台展开实习与就业培训,发展多样化校企合作模式等手段转型服务于智能化制造;并且重视培养创新创业能力,提升职业教育的实习与就业的创造性、适应性、多元性,以适应工业4.0所带来的就业变革。  相似文献   

12.
为充分调动高校各教学院(系)及全校教职工参与就业工作的积极性,破解就业工作难题.作者理清毕业生人数、就业人数、就业率、校总就业率、生均奖励值1、综合排名、综合排名系数、生均奖励值2、专业数、某专业前一年和当年的就业率、全校就业率及生均奖励值3等因子之间的关系,然后以最优化最平衡为原则综合各方面情况建立就业奖励数学模型,再通过编程由计算机给出就业奖励最优化方案,以期探索和研究高校就业工作奖励模型和就业工作激励模式.本文通过对高校就业工作的阐述和思考,并科学建立高校就业工作奖励模型,来增进社会和高校全员高度关注大学生就业.  相似文献   

13.
国家明确要求高等教育要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和训练,要学习发达国家的校企合作经验,地方性二本院校的应用型专业更要重视校企合作,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促进学生就业。文章探讨校企合作能调动学校、企业、学生的三方积极性,实现"天时、地利、人和"和校、企、生三赢。  相似文献   

14.
毕业生就业质量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的概念,它反映两个方面的状态:一是就业岗位所提供的工作收入、工作地点、工作环境、专业技术及个人发展前景等是否符合就业主体的个人预期;二是人才使用与人才培养目标的吻合程度,即用人单位能否为毕业生提供符合高职人才培养层次的生产、管理和经营岗位。要达到毕业生就业的这两个基本状态,最有效的途径是实行订单培养,推进校企合作,开设受市场欢迎的专业,培养能够胜任工作要求的毕业生,实现学校培养和就业的无缝对接。  相似文献   

15.
《职业技术教育》2008,(5):12-14
烹饪专业项目课程的管理采用三级“树枝”型管理模式,该管理模式以专业办公室为管理核心实施一级管理,以专业学部为主体实施二级管理,以专业学科带头人和德育骨干为团队实施三级管理。在教学评价方面,将课业手册、考试成绩、操作竞赛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评价。在德育评价方面,建立专业奖学金制度、“校企合一”值周制度和“准职业人”的专业承诺制度。  相似文献   

16.
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有利于培养企业所需的高技能人才,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以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为例,对制药专业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实践就业创新模式进行探索,以期对高职院校就业工作提供一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22):F0002-F0002
由教育部全国高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和高等教育出版社共同主办,《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深圳市人才交流服务中心承办的2005中国大学生就业高峰论坛暨2006届高校毕业生就业校企交流会10月26日-28日在深圳召开。来自政府主管部门、高校、企业和专业机构的500多位官员、专家学者和代表们共聚一堂,探讨了新形势下我国高校大学生就业的新动向和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1997年9月,上海交大、复旦大学等六所高校联合成立了教育部在沪直属高校毕业研究生就业工作协作组,随后以六校协作组为基础成立了研究生就业工作协会。三年多来,就业工作协会已发展为101家会员单位,协作组和协会的成长壮大为校企合作、完善研究生就业大市场闯出了一条新路。  相似文献   

19.
烹饪专业项目课程的管理采用三级"树枝"型管理模式,该管理模式以专业办公室为管理核心实施一级管理.以专业学部为主体实施二级管理,以专业学科带头人和德育骨干为团队实施三级管理.在教学评价方面.将课业手册、考试成绩、操作竞赛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评价.在德育评价方面,建立专业奖学金制度、"校企合一"值周制度和"准职业人"的专业承诺制度.  相似文献   

20.
职业院校在办学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学生的就业工作,将专业教育与就业教育、毕业与就业有效地衔接是当前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就职业教育中开展"校企合作就业"的可行性、必要性和目前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进行了分析研究;对"校企合作就业"后产生的预期效果进行了探讨,提出"校企合作就业"是职业院校和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