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词首句“明月别枝惊鹊”中的“别”字,向有两种解释之争,一曰“别一枝”“另一枝”“斜枝”,源于俞平伯;一曰“离别树枝”源于朱光潜。但细味都牵强:习于博察的人们都知道,鹊巢从来是筑在主枝的叉丫  相似文献   

2.
柳宗元的《黔之驴》在描写虎由害怕驴到进攻驴的过程中,写到“稍近,益狎,荡倚冲冒”.对于这个“冒”字,一般注本都注释为“冒犯”.从上下文意看,“荡倚冲冒”应是描写虎对驴戏弄挑逗的几个具体动作;从结构看,它们当是四个表具体动作的动词并列.如果把“冒”字理解为“冒犯”,那么前三个动词是表具体动作,后一个动词则是表抽象动作;前三个动词是“种”概念,  相似文献   

3.
泱泱华夏.承载五千年文明而经久不衰,无数英雄豪杰创造的奇迹与他们的英名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他们向往的,或许是壮哉的伟业,或许是独处的淡定。壮哉的伟业当然需要讴歌,独自的淡定,也是一种特殊的境界,也很值得思考和回味。  相似文献   

4.
安世伦同志发表于1991年第9期的《“风雪夜归人”的“人”究竟是谁?》一文,断言教参对于“归人”的两种解释都说不通。笔者以为,安文的观点未免有失偏颇。只能说,教参的解释有其不通的地方,这不通主要在于对“贫”字的理解。教参释“贫”为“贫困,艰难”。说诗句“讲的是从住的茅屋看,主人家境是贫寒的。”“在寒冷的天气里,这家显得更加穷困”。既然从茅屋已可看出主人家境是贫寒的,又何必着一“贫”字以示“贫寒”呢?况且“柴门”一语亦是“贫寒之家”的写照,再说,封建时代住进深山老林的人家一般也是为  相似文献   

5.
“从”,《辞海》(修订本)有十二个义项,《辞源》(修订本)有十四个义项,但都不能解释下列两句中加点的“从”字的含义:1.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鸿门宴》)  相似文献   

6.
《阁夜》是人教版高语第五册《杜甫律诗五首》之一,历来被认为杜诗中的典范。然而,教材将该诗尾联句中的“漫”字释为“徒然、白白地”,笔认为不妥,兹陈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7.
《韩非子·喻老》“扁鹊望桓侯而还走”中的“望”字,初中语文课本第二册的编者也许认为它是一个人所共知的熟字,所以未加注释。一般选本都把这个字释为“远望”、“望见”、“看见”。从词义上说,我不否认“望”字有“远望”、“望见”、  相似文献   

8.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曹刿论战》)课文注“靡”为“倒下”。这种说法颇为流行,连《辞海》也是如此。对此,似可商榷。我们可以设想一下“齐师败绩”溃逃的情景:车轮滚滚、杀声震天,在鲁军凌厉的攻势下,齐军士卒鬼哭狼嚎、亡命奔跑,肩扛大旗的士卒如将旗子倒下、拖着大旗逃跑,后面的士卒定会踩上大旗,扛旗的士卒欲走不能,更增添混乱,加大  相似文献   

9.
一个字慢读成两个字又只表示一个字的意义的字,叫做“慢声字”。这种字,现代汉语里也是有的,如北京话中把“有”说作“爷九”,吴语中把“一”说作“郁结”。不过,文言文中更为常见。例如:一个字慢读成两个字又只表示一个字的意义的字,叫做“慢声字”。这种字,现代汉语里也是有的,如北京话中把“有”说作“爷九”,吴语中把“一”说作“郁结”。不过,文言文中更为常见。例如:  相似文献   

10.
当前,虽然各乡镇都有了中学,然而,最大的困难是缺少合格教师。虽然张村有两个高小毕业生,可他们说什么也不敢走上三尺讲坛。党支部几经研究,最后终于“挖”出了个唯一的宝贝——六十五岁的一个老学究,让他由村文书一跃成为中学教师。  相似文献   

11.
山东省单县经济动物养殖场肉羊养殖基地专门从事肉羊生产。经几年的艰苦努力和反复实践 ,快速育肥的肉羊三个半月就可出栏 ,体重达到30 -35公斤 ,成活率达到98 %以上。其经验可总结成六个字 :选、建、改、勤、防、净。一选即选择最佳的杂交组合羊 ,利用杂交优势增产。以波尔山羊、关中奶山羊、崂山奶山羊等作父本 ,当地白山羊做母本进行多元杂交 ,培育而成的肉用山羊新品种———鲁西南杂交肉羊 ,具有体形大、遗传性能稳定、繁殖量高、抗病力强、产肉率高、羊毛洁白、光泽好、弹性好等特点 ,是目前较为理想的肉用兼皮用羊新品系。二建…  相似文献   

12.
选录中学语文课本的《六国论》是宋代文学大家苏洵的一篇有名的政论文。其文纵横恣肆、古劲简切。文章通过六国破灭的探因,为宋代统治者提供治国之良方.文章即使在今天仍有不衰的现实意义。本文拟从历史史实(根据文献记载。燕为秦的既定被灭对象,荆轲的刺杀只能说是加速了燕被灭的进程而不能说是被灭的原因)、“速”字在先秦的用法(为“速”在先秦的用法理一条发展线索)、“速”字“加速”义的使用(“速”有“加速”义在《六国论〉之前已有使用)三方面尝试为“速”字作别种解释“加速”。  相似文献   

13.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将李密的《陈情表》中"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的"僮"字释为"童仆"是不够恰当的,因为此解与语境失协,又与情理相悖。在训诂有据的前提下,若将该文"僮"字释为"儿童(少年、未成年人)"则更为合适。这种别解在学界亦可得到颇多支持。  相似文献   

14.
北京、河北一带有许多名称叫做“×各庄”、“×家庄”一类的村子。这些村名中带的“各”字,当地人都念[·ge],而“家”字念白了的时候也念同“各”[·ge]。《汉语音韵讲义》(丁声树撰文、李荣制表)中说:“地名如‘张家庄、胥家庄’之类‘家’字读[·ge],字写作‘各’或‘郭’”,指的就是这种情形。那么,这些村名中带的“各”字的含义究竟是什么?为什么“家”字在村名中读音同“各”[·ge],书写时形体也可写作“各”?此二字在这一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相互之间有什么关系?本文试就上述问题从语源角度谈谈个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
蒲松龄的小说《促织》中有这样一句:“独是成氏子以蠹贫,以促织富,裘马扬扬。”高中语文教材的随文注释将“以蠹贫”译为“因胥吏侵耗而贫穷”,并认为“蠹,  相似文献   

16.
《促织》中有这样一句话:“独是成氏子以蠹贫,以促织富,裘马扬扬。”教材的随文注释将“以蠹贫”译为“因胥吏侵耗而贫穷”,并认为“蠹,蛀虫,这里用来比喻侵耗财物的胥吏”。从小说的内容来看,这样解释似乎也能说得通。但翻阅了一些资料以后,笔者产生了新的想法,以为文中的“蠹  相似文献   

17.
张先《木兰花》(“龙头舴艋吴儿竞”)词有云:“已放笙歌池院(一作苑)静。”其中的“放”,在现在通行的宋词选注本中,有的认为相当于今语“放假”、“放学”的“放”,有的训作“停止”。如,俞平伯先生《唐宋词选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注“放”云:“古代歌舞杂戏,呼唤他们来时,  相似文献   

18.
许多古汉语著作都谈到“主谓结构加‘之’字”的问题,认为这是古汉语中的特殊的语法现象之一。现行中学《语文》教材也谈到这个问题。高中第一册中《师说》一课的“思考和练习”说:“之”“用在主谓关系中,表明这里的主谓结构并不构成独立的句子,而只是句中的一个词组或分句。”  相似文献   

19.
“所”字,它是一个兼有指示和称代作用的文言虚字。在现行中学语文课本的文言文中,用“所”字结构的约有一百二十多处。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