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洒脱,此是出书法。盖不能入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不能出得书,则又死于言下。惟知出知入,得尽读书法也。”笔者认为:古人的读书心得写得何等透彻,即主张要读活书而不要读死书,“始当求所以入”重在:入其境,感其情,悟其理,明其法。“终当求所以出”重在:运用读书中学到的言语图式、言读规律及积累的文体言语,进行大量的化消极言语为积极言语的语文实践活动,并在运用中进一步领悟掌握言语的规律。那么,新课标下的阅读教学应该怎样呢?一、披文入情,在揣摩文本中求统一…  相似文献   

2.
宋代史学家陈善在《扪虱新话》中说:“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盖不能入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不能出得书,则又死在言下。惟知入知出,则尽读书之法也。”这段话告诉我们,读书应该分两步走,先是要深入文本,理解作者的意旨,然后又要走出文本,对作者的意旨进行阐发或批判。同时这两步是统一的,“入”是“出”的基础,“出”是“入”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周英 《考试周刊》2007,(15):103
宋代史学家陈善在《扪虱新话》中说:“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盖不能入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不能  相似文献   

4.
“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盖不能入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不能出得书,则又死在言下.惟知出知入,得尽读书之法也.”这是宋代学者陈善讲的关于读古书的经验,我以为  相似文献   

5.
《扪虱新话》中有这样一段记述:“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惟知出知入,得尽读书之法也。”我认为古人这句话对文言文教学极其有用。我这里说的“入”就是紧扣教材、深入讲析;这里的“出”就是据文悟...  相似文献   

6.
我国古人很早就摸索出读书的方法和技巧,告诉人们切勿读死书。象南宋的陈善,对读书一事就明确提出过:“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盖不能入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不能出得书,则又死在言下。惟知出知入,乃尽读书之法。”  相似文献   

7.
南宋陈善言:“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盖不能人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不能出得书,则又死在言下。惟知出知人,乃尽读书之法也。”语文教学的课堂应是书声琅琅的课堂,而如何在文言文课堂读出文字的精彩,又是一个充满奥妙的话题。  相似文献   

8.
古人读书的要求有两条,即“出”和“入”。“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我们教学生读书写作,也要让学生既能“入得书”,又能“出得书”,方才算达到了教学目的。因此,这就首先要求教师能“入得书”,“出得书”,在教学中将“读”和“写”两个重要环节紧密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学行所悟、学为所用。  相似文献   

9.
中学生处于青少年时期,富于情感,对生活充满热爱、激情和幻想。中学生的美感在小学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并具有自身的特点。但中学生善于“移情”,容易产生情感泛化,易“入”难“出”,缺乏情感控制能力。南宋学者陈善在《扪虱新话》中写道:“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盖不能入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不能出得书,则又死在言下。惟知出  相似文献   

10.
阅读教学"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从某种意义上讲,阅读教学的过程就是一种特殊的"入"与"出"的过程。所谓"入",就是教师精选"入"点,带领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深度对话,实现文本意义的建构。  相似文献   

11.
李桂林 《现代语文》2008,(6):108-108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到:“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这段话道出了作者对文学创作的见解,指出了观察、积累对创作的重要性,真可谓一语中的。南宋陈善在著名的《扪虱新话》中也说:“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盖不能入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不能出得书,则又死在言下。唯知出知入,得尽读书之法也。”  相似文献   

12.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始当求所以入",在深入探求每篇课文真谛的基础上,要"终当求所以出",将相同类型的文章放到一起比较,寻找它们的共同点,对比它们的不同之处,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后现代史学提出历史是各种形式的文本,用语言重建的过去都掺有意识形态,无法反映出事物的真相。此说法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又存在着片面性和绝对化倾向。从存在历史学角度而言,史料与其他文本存在着差异。从本体历史学和应用历史学角度而言,史料与其他文本之间又存在着共同之处。所以"历史都是文本"包含两层含义:一指历史可以用各种形式的文本来表现;二指历史学家利用文本来进行研究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纪敏 《华章》2011,(35)
本文纵观中国书法的发展历史,从不同角度剖析了中国书法审美的时代特征与文本意义,使我们感受到书法具有符号性和共时性,是经过人的独立思考而形成的艺术,是人的精神产物,具有多元性,存在审美趋向的不同,同时与社会的各个方面产生着密切联系,相互作用和促进,与时俱进.人文色彩和主体情怀是历代书家脉管里共同流淌的血液.当代性是书法面向传统所凸显的意义,它是创新意识与传统意识相互碰撞之后所体现出的文本情思,当代性是为了一种书写标准和经验提升的书家群体意识.从当代书法存在的诸多问题而引发了更多的深刻思考.  相似文献   

15.
针对当下书法批评活动对书法文本的忽视,审查了现有书法批评方法的得失,提出了文本细读的应对策略,并且主张只有在书法的审美静观中才具备文本细读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6.
王莉 《教师》2012,(6):75-75
如何对文本进行解读和感悟呢?对文本的解读与感悟从某种意义上就是面对文本时的“入”与“出”过程。“入”就是解读文本,就是走进文本,充分与文本“对话”;“出”就是感悟,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对文本实现真正的参与、真情的体验、真切的感悟,完成对文本阅读的再创造。  相似文献   

17.
南宋陈善在谈到读书经验时说:读书需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所谓入书,就是真实、确切地领会文章的精神实质。所谓出书,就是读书要求实际运用,并且用得灵活,用得透脱。作为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除教给学生基础性的语法知识外,主要任务就是在引导学生阅读文章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文学欣赏能力和写作能力,使学生既能入得书,又能出得书。  相似文献   

18.
文本对教师来讲是一个再熟悉不过的概念,准确、深入、透彻地解读文本是语文教师最重要的能力。解读好文本是进行创造性教学设计的前提,也是引领学生展开深入对话、灵活应对、驾驭课堂的基础。阿兰兹教授说:当教师不能理解所教的科目时,或者缺乏充分的例子解释时,讲解就会模糊不清。所以,文本解读是优化"教学文本"、提高课堂质量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古人论读书     
△人不读书,其犹夜行;二毛之叟,不如白面书生。(唐·段成式《酉阳杂俎》) △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宋·陈善《扪虱新语》) △读书之法,既先识得他外面一个皮壳了,又须识  相似文献   

20.
南宋陈善在谈到读书经验时说":读书需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所谓入书,就是真实、确切地领会文章的精神实质。所谓出书,就是读书要求实际运用,并且用得灵活,用得透脱。作为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除教给学生基础性的语法知识外,主要任务就是在引导学生阅读文章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文学欣赏能力和写作能力,使学生既能入得书,又能出得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