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相似文献   

2.
3.
伤春悲秋化是我国古代学的显特点之一。家国同构是它的隐形结构、伤春悲秋作为内容只有盛载于这个框架这中有意义。李清照词《声声慢》就是以家国同构作为隐形结构,以愁的渲染烘托作为内容和显形结构,演绎归纳出她人生之大不幸的,因而该词超出了一般以愁咪内容的作品而历久不衰,魅力四射。  相似文献   

4.
李清照的《醉花阴》与《声声慢》两首词入选新课标教材已经近十年了。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们或两词并重,或一详一略,多是将两首词分开来独立鉴赏。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尝试将两首词放在一起比较鉴赏,并援引李清照的其他作品。  相似文献   

5.
6.
<正>《醉花阴》《声声慢》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里面的两首词,作者是女词人李清照。中年以前的李清照,一直过的是比较幸福快乐的日子,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下所写出来的作品,很多是自然游兴的,表达自己对生命的热爱之情(比如她的一些咏物词)及闺阁之情,诉说对理想爱情的追求,此时的基调是欢快明朗。然而到了中年,作品大多抒发自己对丈夫的思念之情,书写一种离愁别绪,体现追求自由的  相似文献   

7.
曲惠勤 《学语文》2013,(6):47-47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入选了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两首词《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声声慢》(寻寻觅觅)(见卷首),二词都是李清照词乃至宋词中的杰作.其共同点是以写愁动人,但描写重心和具体特点又有相当大的差异。《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写的是生离之愁、闲愁、有限之愁。这首词作于重阳佳节,此时,李清照已经与赵明诚结婚,赵明诚在外地为官,夫妻分居,离愁满怀。李清照写了这首词寄给赵明诚,“明诚叹赏,务欲胜之。一切谢客,忘寝食者三日夜,得五十阕。  相似文献   

8.
诗言志,词言愁。词是由各种各样的"愁"堆砌起来的。以"愁"为切入点和学习点,能直达词的内核。选修教材开放性很强,给我们留下了广阔的选择和开发空间。选择写"愁"的经典单篇,可以举一反三;选择以"愁"为标准重组篇目,更贴近学生的理解实际;选择以"愁"为延伸内容,拓展空间可以大到无限。  相似文献   

9.
当代散文大家梁衡先生在写到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时候用了《乱世中的美神》作题目,可谓神来之笔。称李清照是美神,是劂为李清照通过她的词作,给我们读者塑造了一位血肉丰满、才貌双全、气质高雅、神韵独具、恋家爱国的贵族女子形象。纵观女词人的一生,其实可以分为三个人生阶段,即生活优越、天真烂漫的少女时代,相夫治学、琴瑟相合的少妇时代,国破家产、颠沛流离的老年阶段。而《点绛唇》、《醉花阴》、《声声慢》三首词,正是词人三个人生阶段典型的白画像。  相似文献   

10.
词界女王,非李清照莫属,这是公论。李清照是闺情词中第一位抒自我之情的大家。是词国第一位专门致力于抒自我之情的女子。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所选的《醉花阴》和《声声慢》,就是她抒自我之情的代表词作。她写的虽是狭小的一己之情,但却因为具有普遍的共性,而使千百年来的读者产生强烈的共鸣和感动。那份爱情,那份离愁,那份痛苦,虽是她一时一瞬、一朝一夕的感觉,然而却有着强大的时空穿透力,成为滋养当时和后世大众心灵的精神养分。  相似文献   

11.
杨春霞 《甘肃教育》2009,(23):51-51
比较是人类思维和交流的一个最基本的方法,对任何文本解读、探究,都不可能离开比较。北师大版初中教材单元组合的原则,就是把同一主题的文章放在同一个单元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要引导学生鉴别不同作家对表现同一主题所选取的不同角度、题材、体裁及表现手法,让学生同中求异。这样,老师采用比较的方法来引导学生进行阅读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教学目标】1.以“酒”为线,感知其情,通过知人论世、体会声韵之美.把握意象意境等方式,理解李清照三首词的不同情感,感知其人生轨迹与人生境态。(重点)2.学习诗词表情达意的艺术手法,掌握抓情感关键词、抓意象意境、抓事件典故﹑抓修辞手法抓节奏韵律等读懂诗歌的技巧方法。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文学史上,有名有姓又有作品传世的女作家并不多。在这些不太多的女作家中,能够在艺术风格上独树一帜、被誉为“词坛正宗”的,首推宋朝著名词人李清照。  相似文献   

14.
李清照的《醉花阴》历来为学者称赞。“人比黄花瘦“堪称全词的点晴之处。情感表达的含蓄宛折,细腻深沉的阴柔关是此词的风格特色。总之,全词情感含蓄深沉,风格细腻婉约,用语却是淡然,可谓语淡情深。  相似文献   

15.
声声慢[宋]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相似文献   

16.
王芳 《学语文》2009,(5):8-8
《醉花阴》和《声声慢》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中李清照的两首词。教学这两首词本没有多大的难度.但是选择怎样的切入点才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进而提高探究能力呢?我决定从词作入手.在反复的阅读咀嚼揣摩之后,发现两首词中有若干个相同的意象.而这些相同的意象又有着不同的内涵.  相似文献   

17.
《声声慢》是李清照晚年的一首代表作。靖康之难后.北宋灭亡,词人流亡江南,志趣相投的丈夫赵明诚病故。昔日无忧无虑的贵妇人,一下子变为孤苦无依、形影相吊的寡妇。国破家亡引起的国仇、家恨、身世之痛、命运之悲,一时间像阴云一样笼罩在词人心头。难以排遣也无法除去。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词人写下了《声声慢》这首词。  相似文献   

18.
管亚平 《语文天地》2014,(10):18-19
悲愁是李清照词作中常见的情感,但她对这种情感的表达则有着内敛与疏放之别,这内敛与疏放的背后隐藏着词人不同的处境与心境。从《醉花阴》到《声声慢》再到《永遇乐》,深浅不同的悲愁与不同的表达形式,让我们清晰地感知到一颗敏感的心灵在经历人生种种苦难之后的变化。其中别离相思的放肆夸张、坎坷际遇的奔放倾泻、孤苦人生的隐忍克制则是李清照上述词作悲愁情感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19.
杜琼 《农村教育》2005,(10):61-62
词产生于隋唐初年,最初叫曲子词,是一种起源于民间.以音乐为主体倚声填词的新兴样式。到宋代,词进入极盛时期,与“汉赋”“唐诗”“元曲”并称,是我国灿烂文化星河中璀璨的一颗,涌现了众多优秀词人和大量佳作。后人以词的内容和形式将词分为两大流派:一曰婉约,一曰豪放。前者为词之正宗,多以离情别绪,伤春悲秋为主题,含蓄蕴藉,哀婉凄清;后者却打破“诗言志”“词言情”的藩篱,  相似文献   

20.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收录了宋代李清照的一首词《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人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其间词下的两处注脚,笔者认为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