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勿走极端     
某教师在分析《项羽本纪》中项羽的思想性格时,说鸿门宴上放走刘邦,表现了项羽的“善良仁慈”,而刘邦却是“阴险狡诈”(顶羽为何偏偏对刘邦“仁慈”,而对被他活埋的几十万士卒却不“仁慈”?)以致有的学生在答卷中感情深沉地直呼“我们的项羽”(照此刘邦当然也可称为“我们的高祖”“我们的皇上”了)。有的教师在评介孔子时,  相似文献   

2.
北京市广渠门中学张燕辉老师在2008年11月作了一节市级研究课,课题是“创造形象诗文有别——用不同材料解读项羽形象”。这是一节选修课,使用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材,采用的是“专题式教学”的方式。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围绕“一个千古留名的悲剧人物——项羽形象解读”和“性格决定命运——浅析项羽形象”两个专题,从不同的诗文材料中去认识项羽这个人物形象。这节课带给我们的启示是,在“专题式教学”中,教师如何根据教学目的,引导学生完成专题学习。  相似文献   

3.
《项羽之死》是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一篇课文,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史记》中“本纪”是专门为皇帝立传的,而项羽作为一个失败者却名列其中,可见,在司马迁心目中,项羽虽然兵败自刎,但仍是一位可敬可叹的英雄。  相似文献   

4.
《史记·项羽本纪》写项羽被围困于垓下时,有以下数语:“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辟易”一词,《中文大辞典》释为“惊退也。退缩也。”新版《辞源》、《辞海》均释为“惊  相似文献   

5.
《鸿门宴》中有三处涉及到玉文化礼制,这是故事情节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在阅读过程中不可忽视。玉文化礼制一:“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在鸿门宴上,范增多次看项羽,又举着所佩带的玉玦向项羽多次示意,项羽却一直沉默不响应。范增要表示什么意思呢?结合《史记·项羽本纪》全文,项羽召刘邦来鸿门,原因有三:其一,刘邦已经攻破了咸阳,又在函谷关驻军,用来阻止项羽入关;其二,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派人通知项羽说“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对刘邦这样的行为非常愤怒;其三,范增对项羽说:“沛公居山东时…  相似文献   

6.
“鸿门宴”选文是《史记》中精彩的章节,也是刘邦与项羽攻守异势的关界点。但导致刘、项二人争斗的却是《史记》中只出现一次的小人物——曹无伤,他串起了“鸿门宴”整个事件的起因、发展和结局。吊诡的是,曹无伤告密给项羽本应受到项羽的感谢和保密,可项羽在接受刘邦谢罪时居然把曹无伤给出卖了:“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  相似文献   

7.
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唐诗中的名篇,也是中学语文教材的保留篇目,人教版就编排在八年级下册第30课《涛五首》中。最近,听一位老师上课,发现老师指导学生赏析诗中的名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时,提供的参考答案竟然说该诗句表现了岑参“积极向上的乐观情怀”。课后翻阅人教社配套的教师用书才发现,书中的“课文研讨”之“整体感知”部分,对该诗句有如下赏析:  相似文献   

8.
《项羽不死于乌江考》等文九点商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项羽乌江自刎,《史记》《汉书》写得非常清楚。近年有人说“项羽不死于乌江”,而是“身死东城”。殊不知秦汉时期乌江属于东城,“身死东城”与“乌江自刎”是一回事。其说以《项羽不死于乌江考》为代表,故我们与其商榷,考论是非。  相似文献   

9.
项羽乌江自刎,基本上是沿袭两千多年的说法。自从1985年计正山先生在《光明日报》上发文,尤其是2007年国学大师冯其庸先生发表了《项羽不死于乌江考》一文,认为项羽死于东城后,引起了学界广泛的关注和强烈的反响。于是关于“项羽死于何地”在史学界和社会上展开了激烈的论争。论争的焦点:一是对“项王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如何理解与阐释;二是对“阴陵”、“东城”如何注释;三是“东城”与“乌江”在秦汉时期的有无管辖上从属关系;四是关于九斗山有无的考证;五是如何看待司马迁在《史记》中史笔手法。综观20多年来关于“项羽死于何地”研究。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种观点:一是以冯其庸、计正山、董书冰等先生为主的项羽死于东城(现安徽定远)说;二是以袁传璋、王贵华、呼安泰、宁业高等先生为主的项羽死于乌江(现安徽和县)说。史学界张大可、施丁、汪受宽等赞同项羽死于乌江之说。  相似文献   

10.
司马迁在《项羽本纪》论赞中有关项羽“身死东城”的总结性评语,既高度概括了项羽于东城县境内殊死搏斗的实际情况,又极其精辟地道出了项羽自刎乌江的悲剧结局。这种“变文避梭”的精炼的修辞手法,在《史记》的《匈奴列传》、《高祖本纪》、《灌婴列传》等篇章中也时有所见。如果断章取义,死抠个别字句,一味凭空臆断,硬要把“身死东城”之东城扯在离乌江三百里之定远东城,无非是一己之见,习非成是而已。  相似文献   

11.
在教育专家、理论研究者积极倡导并探讨、实践有效教学的今天,很多教师在解读文本时,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了文章的关键词,如解读《老王》时探究“愧怍”“善良”等词,赏析《记承天寺夜游》时抓住“闲人”一词等。同时也有很多探讨关键词教学的精彩论文或案例纷呈于各种教学杂志。通过抓关键词解读研讨文章也成了很多教师的共识。  相似文献   

12.
胡蓓 《学语文》2005,(5):21-21
《鸿门宴》一课的课后练习题:“有人说项羽不在席间杀死刘邦,表现了他的‘妇人之仁’,但苏轼却说这表现了他的‘君人之度’。试对这两种说法做一些评论。”《语文教师教学用书》指出:“这是一道开放性的练习题,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但在《教学用书》的“课文鉴赏说明”中却分明写道:“作者通过对这次宴会全过程的描写,生动地揭示了项羽的悲剧性格;  相似文献   

13.
<正> 《项羽本纪》是一篇翻案文章。 项羽是刘邦的政敌。刘邦为了先声夺人在舆论上打倒项羽,曾经给项羽栽上种种罪名。在刘邦及其子孙后代的口诛笔伐之下,项羽自然成了“天下非之”(《史记、太史公自序》)的罪人。  相似文献   

14.
项羽自刎于乌江,早已为史学界公认。最近有文,依《史记·项羽本纪》太史公曰:项羽“身死东城”,《史记·高祖本纪》记载:“使骑将灌婴追杀项羽东城”,《汉书·高帝纪》记载:“灌婴追斩羽东城”为据,认定项羽被灌婴斩于东城(今安徽定远县东南),而不是自刎于乌江,被认为是新看法加以摘转,在学生中有一定影响。故撰此短文,就教于诸位。  相似文献   

15.
《鸿门宴》中记载了樊哙闯营,项羽命令赐其“彘肩”,最后却“与一生彘肩”的离奇情节。其中,对“生”的注解,历来多有争论。如果我们跳出传统语义训诂的狭隘路径,立足《项羽本纪》全篇,重新审视“生彘肩”这一问题,则可以发现司马迁这一看似闲笔的安排,却在不经意间将《鸿门宴》前后刘邦、项羽政治集团间斗争的复杂性展现得淋漓尽致,实乃生花妙笔。  相似文献   

16.
<正>何谓“底层逻辑”?底层逻辑指从事物产生的根本原因出发,在本质层面去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和思维方式。清代郑燮曾云:“即如《史记》百三十篇中,以《项羽本纪》为最,而《项羽本纪》中,又以巨鹿之战、鸿门之宴、垓下之会为最。”可以说,巨鹿之战、鸿门之宴和垓下之围是项羽波澜起伏、壮阔悲怆的一生最精彩绝伦的重要事件。如果说巨鹿一役是项羽走向人生巅峰的起点的话,那么鸿门之宴则是项羽人生由盛转衰的拐点,而垓下之战则是项羽悲剧人生的终点。  相似文献   

17.
【教材分析】 1.《六国论》在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中。本教材在单元编排上有四部分:赏析指导、赏析示例、自主赏析、推荐作品。各单元的“赏析示例”只有一篇。《六国论》被确定为该单元唯一一篇的“赏析示例”.可见它在该单元中的示范地位。  相似文献   

18.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的同时,又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怎样才算是名副其实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呢?从全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李吉林教师的情境作文《我是一棵蒲公英》的指导中,笔者得到了一些启示。现撷取其中几个片断,略作赏析。  相似文献   

19.
付俊 《学语文》2002,(6):17-17
《鸿门宴》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传统名篇,历来为教者所津津乐“道”,但在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分析项羽形象时,往往只注意到项羽骄傲轻敌、自矜功伐、刚愎自用等性格特点,未曾认识到正是因为项羽双重性格的存在,才使刘邦能够以柔克刚,巧妙地利用他的“柔顺”,平息了项羽的怒气,顺利地从表面杀机四伏、刀光剑影的鸿门宴上逃脱。  相似文献   

20.
《鸿门宴》是《史记·项羽本记》中写得十分出色的一个片断。《鸿门宴》之所以惊心动魄 ,扣人心弦 ,固然由于揭露的矛盾尖锐复杂 ,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更由于作家善于渲染气氛 ,使人常常紧张得透不过气来。《鸿门宴》以项羽“闻沛公已破咸阳”开始 ,一开头就先写“项羽大怒”。又写项羽命令 :“旦日歹食士卒 ,为击破沛公军 !”这完全是稳操胜券的口气 ;而谋臣范增又火上加油 :“急击勿失 !”这样一来就显出了战火迫在眉睫。妙在司马迁在他们两人说话之间 ,插上一句“当时是 ,项羽兵四十万 ,在新丰鸿门 ,沛公兵十万 ,在霸上”。这样的叙述 ,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