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谈到莫泊桑著名的短篇小说《项链》,讨论最多的是女主人公玛蒂尔德,这个典型的人物形象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人们对其或毁或誉或毁誉参半。相比之下,作品中的另一个重要人物路  相似文献   

2.
孙秀珍 《现代语文》2007,(2):124-124
法国短篇小说巨匠莫泊桑的《项链》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小说塑造了一位被命运捉弄的美丽可怜的形象——玛蒂尔德。因为项链的“捉弄”,她由养尊处优落到贫困辛劳的境地,美丽的容颜也随之消失殆尽。每次读《项链》,我总为玛蒂尔德扼腕叹息,唏嘘不已。  相似文献   

3.
莫泊桑的著名短篇小说《项链》集中笔墨反映了小资产阶级妇女玛蒂尔德向往、迷恋、追求浮华奢侈生活的人生遭遇,情节一波三折,结尾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不过,小说在描写玛蒂尔德落难时突然变得勇敢起来,这就让我们有点迷惑。通览《项链》全文,我们很难从玛蒂尔德身上找到性格突变的原因,那么她的性格突变是不是作家的一个败笔呢?  相似文献   

4.
莫泊桑在《项链》中不仅讽刺、鞭挞了玛蒂尔德的爱慕虚荣;同时也为默默奉献的路瓦栽先生谱写了一曲爱的颂歌。  相似文献   

5.
你看过法国大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吗?主人公是一位年轻美丽而虚荣心极强的洛塞尔太太.她为自家房屋的寒酸、墙壁的粗糙、家具的陈旧,衣料的俗气而难过.她梦想那些有着古代壁橱的大客厅,那些无法估价的瓷瓶和银器皿,她梦想那些用名贵的盘子盛着的佳肴美味.有一次她接到了教育部长的请帖,于是不惜一切买了新式的衣服,借了项链参加舞会.但是当她离开舞场时,借来的贵重的项链丢失了.  相似文献   

6.
莫泊桑的著名小说《项链》,以成功塑造爱慕虚荣的玛蒂尔德这一人物形象而蜚声全世界。在女主人公玛蒂尔德身上集中体现了她的强烈虚荣心,她出身低下,却向往着过高雅和奢华的上流社会生活。这一点,已成公论,毋需赘述。值得探讨的是,玛蒂尔德爱慕虚荣,其丈夫路瓦栽就不爱慕虚荣吗?  相似文献   

7.
郭朝霞老师在《语文教学之友》总第314期《路瓦栽,玛蒂尔德,谁更虚荣?》一文中,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认为路瓦栽的虚荣心要比玛蒂尔德“更强更烈更酷”,并且也进行了举例论证。但我认为此论点有欠妥之处:难道莫泊桑老先生仅仅是为了揭露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的丑陋面吗?不尽然,首先从以下两方面作一推断:  相似文献   

8.
赵秀民 《甘肃教育》2011,(13):60-60
《项链》是法国作家莫泊桑的一篇短篇小说,讲述的是教育部小职员路瓦栽的妻子玛蒂尔德爱慕虚荣,追求高贵乃至奢华的生活,但她的家庭背景和她的家境只能让她生活在对上流社会生活的梦幻中。丈夫为了让妻子开心,想方设法弄到了教育部长夫妇家庭晚会的请柬。为了出席这个舞会,玛蒂尔德花大价钱做了一套礼服,并向朋友佛来思节夫人借了钻石项链。  相似文献   

9.
对于法国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中国读实在太熟悉了,几乎所有的中学生都在语课本里读到过它。许多年来,人们对其中女主人公玛蒂尔德的看法,也几乎是完全一致的——她是一个被资产阶级虚荣心腐蚀而导致丧失青春的悲剧形象。但果真如此吗?难道我们从小说中就没有读出别的体验吗?玛蒂尔德丢失项链这一故事的中心事件,对她一生构成的到底是悲剧还是喜剧?她的生活从那一时刻起到底发生了什么转变?她的性格从那个晚上起到底产生了哪些变化?这些看法的确最符合莫泊桑的创作初衷吗……当我们向自己质疑这一系列的问题时,特别是当我们的思想观念有了变化,更加看重本本身的价值而不是某些权威或泰斗的盖棺定论时,我们忽然发现,原来《项链》给我们提供的远远不止我们已经知道的。  相似文献   

10.
《项链》是莫泊桑短篇小说的精品。历来读者都对玛蒂尔德分析得极深透,但对路瓦栽却谈得甚少。作者对路瓦栽没有浓墨重彩加以描写,读者对他也分析不多,但我认为,在作品中他是一个不可忽视的人物,从某种意义上来看,他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玛蒂尔德能洁身自好,并十年如一日以“英雄气概”面对苦日子,正是因为有路瓦栽这根强有力的精神支柱。  相似文献   

11.
关于莫泊桑的著名短篇小说《项链》的主题,一般认为是讽刺了小资产阶级虚荣心和追求享乐的思想,认为“玛蒂尔德的虚荣心并不是一种个别的现象,而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仔细研究这篇小说,我认为这个说法还值得商榷。凭心而论,我们每一个敢于解剖自我的人恐怕都无法否认我们都有虚荣心,  相似文献   

12.
胡霞 《学语文》2006,(3):21-22
莫泊桑《项链》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传统名篇,但对文中人物形象的分析。却至今仍然沿袭着过时的传统说法,如职高教参引用陈惇先生《〈项链〉的思想和艺术》一文说:“玛蒂尔德对自己的生活境遇极为不满。梦寐以求像上流社会的贵夫人那样,过起风雅,闲适的生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她把自己的姿色当作手段,加上盛装艳服和耀眼的首饰,以抬高自己的身价,  相似文献   

13.
谈到《项链》的主题,教室里炸开了"锅":一个说"我不同意莫泊桑的人生‘虚幻说’,虽说世事难料,但如果玛蒂尔德少那么一点虚荣,也不会落得这样的下场";一个说"什么下场?玛蒂尔德丢了项链,却找回了自我,这是命运的成全啊";另一个说"如果命运这么成全你,你愿意吗?真是少年不识愁滋味……‘项链’是刺破小人物的命运的利剑啊"。  相似文献   

14.
钱爱萍 《中学文科》2009,(7):131-131
《语文教学之友》2008年第2期登载了河北郭朝霞老师的文章《路瓦栽、玛蒂尔德,谁更虚荣?》,郭老师撰文指出,路瓦栽比玛蒂尔德更虚荣。对于这一新解,笔者不敢苟同,想与郭老师商榷。  相似文献   

15.
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以其经典的内容,强烈诙谐的对比,精巧的构思,耐人寻味的情节设置及出人意料的结局,经历了一百多年而长盛不衰,魅力依旧。其主人公玛蒂尔德的人物形象也深入读者内心,对她这样一个小资产阶级妇女的评价版本颇多,异见纷纭。我们认为,莫泊桑塑造了一位虚荣与美德兼备,内涵丰富的人物形象。玛蒂尔德通情达理,诚实守信,维护尊严且坚韧不拔的品格,对规范当今社会行为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虚荣与美德同在——《项链》中玛蒂尔德人物形象再剖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以其经典的内容,强烈诙谐的对比,精巧的构思,耐人寻味的情节设置及出人意料的结局,经历了一百多年而长盛不衰,魅力依旧。其主人公玛蒂尔德的人物形象也深入读者内心,对她这样一个小资产阶级妇女的评价版本颇多,异见纷纭。我们认为,莫泊桑塑造了一位虚荣与美德兼备,内涵丰富的人物形象。玛蒂尔德通情达理,诚实守信,维护尊严且坚韧不拔的品格,对规范当今社会行为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曾春晖 《课外阅读》2011,(2):195-195
重读莫泊桑的小说《项链》,小说塑造了美丽动人玛蒂尔德,因爱慕虚荣丢了项链,因赔偿项链而品尝十年艰辛生活。不记得谁说过“女人,你的名字叫虚荣”,虚荣心,女人皆有之。玛蒂尔德向往过高雅奢华的大资产阶级生活,希望在舞会上成为男人赞美的焦点,女人羡慕的妒点。当时,许多小资产阶级家庭都存放有虚荣的染缸,玛蒂尔德染上虚荣之色,也是一种社会存在。可玛蒂尔德因为偶然丢了项链,因为极细小的一件事品尝了穷苦人家的辛酸,不禁令人为其命运唏嘘。  相似文献   

18.
郝小奎 《阅读与鉴赏》2009,(11):34-35,19
笔者对于莫泊桑小说的理解,是从《项链》开始的。小职员的妻子玛蒂尔德借女友的项链参加舞会.却不慎将项链弄丢。为了赔偿这条昂贵的项链,玛蒂尔德一家苦熬十年,历尽艰辛。可在她还清所有的债务之后,却偶然得知所借的项链原来是赝品。  相似文献   

19.
但凡拜读过法国文学大师莫泊桑著名短篇小说《项链》的人,无不对文中玛蒂尔德悲剧性的沉浮产生一丝酸楚的叹惋:玛蒂尔德是一个贪图享乐、追求浮华生活、被极强的虚荣心害得失去青春美貌的小资产阶级悲剧人物。在玛蒂尔德这个鲜明的人物形象身上,哪些具有现实的社会意义值得我们借鉴和发扬?又有哪些性格特点要求我们去摒弃和剔除的呢?  相似文献   

20.
读《项链》     
莫泊桑的《项链》情节曲折,让人感叹连连,每次读完心情都久久不能平静。文章讲的是法国一个爱慕虚荣的女子玛蒂尔德为了一夜风流而付出了十年艰辛的故事。对玛蒂尔德这个女人,作者莫泊桑没有任何评价,只说:“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幻无常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