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45年初,国共双方刚经历一次不成功的谈判,复又在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的撮合下,迅速坐在一起,进行新一轮的谈判。但此次谈判,国共双方均无诚意,目的亦不在解决多少实际的问题,而是在特定的国内外形势下,双方很有默契的一场"假戏",最终因雅尔塔会议的结束提前终止。循着这一途径透析,不难发现谈判过程中蒋介石背后的"美国影子",这决定了谈判的实际内容和走向。而中共也是另有所谋。通过对此次谈判的深入解析,可加深我们对这一时期国共关系的理解。  相似文献   

2.
1942~1945年国共关系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论述了40年代国共关系的发展线索。皖南事变后直到抗战结束之前,国共关系经历了由斗争到谈判的复杂过程。这中间包括两党关于《中国之命运》的论战、周恩来及林彪等人赴重庆谈判以及赫尔利来华调解国共关系。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为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所做出的种种努力,以及国民党当局顽固坚持一党专政的真实面目  相似文献   

3.
从制约国共重庆谈判实力的各因素分析,谈判前夕中共除谈判人员水平能力一条外,其余均处于劣势:军事实力国大共小、对谈判本身需要程度较高、对对方苛刻的谈判条件无法满足也不允许满足、谈判环境于己既有利也有弊,从而使整体上居于相对不利地位。谈判之所以最终能够签订《双十协定》,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在于毛泽东、周恩来等成功运用谈判策略弥补了谈判综合实力的不足;精心准备,不打无准备之仗;出其不意惠临重庆,打乱对方部署;重视谈判气氛的营造、抢先进行较高报价、有理有利有节的讨价还价;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场外配合取胜,等等。  相似文献   

4.
抗战后期,美国为了结束对日作战,实现在远东的各项权益,不断调整对华政策,积极推动国共谈判。美国总统特使赫尔利肩负重大的使命,多次主导国共和谈,从"延安协定"的签订到"重庆谈判",他分别采取了"促蒋联共""扶蒋压共""支蒋反共"的调处政策,但最后均以失败而告终。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陶醉于商业野心和救世主使命的美国人对中国有天然的优越感;二是根深蒂固的反共意识形态使美国政府无视中国革命的必然性和中共的独立性;再加上赫尔利本人刚愎自用,使美国政府的对华政策逐渐偏离中国现实。赫尔利政策的实施,客观上加剧了中国内战危机,使美国对华战略目标最终走向失败。  相似文献   

5.
重庆谈判,国共双方在展开谈判斗争的同时,都作出一定的妥协和让步,共产党方面在是否提联合政府、承认蒋介石的地位、军队数目问题,解决区问题、国民大众代表问题和各党派会议等问题上作出了大的让,国民党方面在承认中共政治地位、同意召开政治协商会议、允许中共军队保留数目、解放区问题和国民大会等问题上也作出了某些让步,双方的让步使谈判得以进行下去并签署协定,双方妥协与让步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对于今天海峡两岸再次进行和平谈判,促进祖国和平统一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7.
抗战胜利前夕,国民政府与苏联经过谈判,最后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及双方关于外蒙的两个照会、关于东北权益和苏军进入东北有关事宜的四个协定,对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和战后中国政局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重庆谈判就其政治范畴而论,是国共围绕一党训政与联合政府的政治对立,展开的若干次对抗中的一个回合。中日战争结束之际,由于美苏分别确认国民党政府的惟一合法地位,并分别决定由国民党接收日占区,为此,改变了原有的国共力量对比,从而打断了原有的国共关系调整进程。在此条件下,重庆谈判以中共收回联合政府要求作为政治基础,以交出解放区作为主题。结果,双方互有胜负。  相似文献   

9.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蒋介石主政时期正值东西方两大阵营激烈对抗的冷战时期,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把台湾作为围堵社会主义中国的一个桥头堡,想将台湾变成一艘不沉的航空母舰。1954年12月2日,当时的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和台“外交部长”叶公超在华盛顿签署《美台共同防御条约》。此时的蒋介石政权刚从大陆败退到台湾岛,一心想反攻大陆,夺回政权。  相似文献   

10.
战略思维是一种具有统揽全局性的思维,它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扩大观察的方方面面视野,作到全面而有效地把握事物发展规律及发展趋势.是新时期干部必备的思维方式。重庆谈判前,毛泽东的战略思维独具特色,他静观时局变化,巧用模糊策略,迅速扭转被动局面.并乘势而进,迎来和平一线曙光。毛泽东的这一战略思维,对今天培养和提高党政干部的战略思维能力极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1.
《老年教育》2008,(2):8-9
最后两年,毛主席再也没有抽过烟 毛泽东的烟瘾很大。据曾任毛泽东卫士的周福明回忆:重庆谈判时,因为蒋介石不吸烟,也讨厌烟味,所以,毛主席在谈判时始终没吸一支烟。这对于一位每天大约要抽50支烟的人来说,是多么大的痛苦,又是多么大的考验。事后,蒋介石不得不叹服:毛泽东非一般人所及,从谈判中不抽烟这件小事可见他的意志。  相似文献   

12.
"普韦布洛"号危机是美朝关系史上的一件大事。1968年1月23日,朝鲜俘获了美国情报收集船"普韦布洛"号。美国最初试图以外交施压辅以武力威胁的方式索要"普韦布洛"号及其船员,而后决定接受朝鲜的建议,通过秘密谈判解决危机。谈判中,约翰逊政府先后采取了"先放人、后调查"、"有条件致歉"和"另签"策略,朝鲜则坚持要求美国"无条件致歉"。最后,美国向朝鲜发出"最后通牒",朝鲜接受了新的"有条件致歉"方案。问题之所以能够在这个特殊时刻、以这种特殊方式获得解决,根本原因在于希望和平解决危机的朝鲜意识到新的"有条件致歉"方案是约翰逊政府让步的极限,因此接受了美国的提议。  相似文献   

13.
1945年重庆谈判之后,毛泽东的词作《沁园春·雪》公开刊发,在山城引起很大震动,使得十分紧张的政治气氛一时平添了几分风雅。  相似文献   

14.
1949年北平谈判是国民党败退大陆前国共两党最后一次谈判。此次谈判从提出到成行,国共双方都深受苏美对华政策的影响。中国共产党军事上的胜利和发展强大,某种程度上使美国改变了对华政策,即开始对国民党的放弃和袖手旁观,也使斯大林重新审视中国共产党,并坚定了苏联对中共战胜国民党的信心。中国共产党正是利用了较为有利的国际形势,抓住机遇,猛追穷寇,取得了解放战争的胜利。  相似文献   

15.
“知彼知已。百战不殆。”我国古代军事家孙子,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这种制胜谋略。那么,如何才能做到“知彼知已”呢?当然离不开情报工作。现在我们就一起看看,古代先人是如何打情报战的吧。最古老的窃听器——听瓮 窃听是搜集情报的基本手段,现代间谍学也把窃听作为必学课程。我们祖先发明了人类最早的窃听器——听瓮。  相似文献   

16.
1945年,苏联红军出兵东北当然不仅仅是为了消灭日本关东军,其主要目的是使东北地区成为苏联的势力范围和东方安全屏障。作为签署中苏条约的对应条件,斯大林向美国人和蒋介石许诺,东北的行政权将交给国民政府,而苏军则在3个月内撤离中国,希望以此换取中国政府的对苏友好立场。但是,无论从意识形态出发还是着眼于地缘政治,斯大林对蒋介石及其支持者美国,既不放心也不信任。所  相似文献   

17.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于1945年8月14日、16日和23日三次给延安发电,邀请毛泽东去重庆谈判。同时电令驻延安的国民党军队联络参谋周励武、罗伯伦,探问毛泽东的答复意见。周、罗两人几天来四处打探毛泽东动向,得到的所有消息都是毛泽东不可能去重庆。于是,两人给重庆发去密报:  相似文献   

18.
中共中央给国民党三中全会电报中提出四项保证的最初来源是1937年1月20日和2月5日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书记处给中共中央的两封电报。7月15日中共提交的《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中修改过的四项保证则充分吸收了3月5日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书记处给中共中央的电报精神。国共两党在西安、杭州与庐山进行的历次谈判的内容涉及共产党以及共产党领导的军队与地方政府、各党派的统一战线诸多问题,但核心是共产党的合法性问题。蒋介石在谈判中对红军和苏维埃政府采取相对宽松的策略,其重点是企图溶化共产党,迫使共产党放弃独立性。他千方百计搁置《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其实质就是尽可能地拖延共产党在全国的合法化进程。在共产党的坚决坚持下,在日军加剧军事进攻的形势逼迫下,蒋介石先是口头承认陕甘宁边区的合法地位,接着同意红军改编,最后才被迫发表《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这从反面告诉我们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共产党的极端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共两党经历了军事政治对峙和开始走向第三次合作与和平统一阶段。前一阶段,中国共产党经历了以单纯依靠武力和以武力为主,辅之以和平争取两个时期;国民党采取以军事为主和“以政治为主,军事为辅”两个时期。后一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党倡导第三次国共合作,提出和平统一祖国的“一国两制”的构想;国民党虽仍坚持与大陆对抗,并提出“三民主义统一中国”,但也逐步提出一些放宽两岸交往限制的举措。  相似文献   

20.
1945年,中苏谈判及签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是中苏关系史上的一件大事。《大公报》作为当时中国舆论界较有影响的大报,对此进行了较为客观、全面、详细和及时的跟踪报道,不仅让广大民众及时了解国内国际情势,而且宣示当时的中国资产阶级与广大民众一样对和平的渴望与社会安定的诉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