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 毫秒
1.
近代以来,中国由曾经的世界中心跌落至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民族复兴由此成为一代代志士仁人孜孜以求的梦想。然而,没有民族的独立,民族复兴只能是一句空话。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她不仅带领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而且成功地开辟了一条引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相似文献   

2.
李大钊同志作为一个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他不仅为革命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丰富宝贵的精神财富。李大钊同志的著作从多个方面研究探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以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相似文献   

3.
中国共产党(以下简称“中共”)自成立以来,对民族复兴话语的建构经过了从建党初期的民族复活到新中国建立前的民族解放,再到改革开放后的民族振兴,最后到新世纪和新时代明确提出的民族复兴的变化。而在抗日战争前期,中共提的比较多的是民族解放,这是中共民族复兴话语的时代表达。《红色中华》作为土地革命时期中共中央和中央苏区的机关报,是记录和传播中共民族复兴思想的重要载体,其言论反映了抗战前期中共对于民族复兴的认识,体现了中共围绕民族解放,对民族复兴的目标、主体、道路等方面的深入的思考和积极实践,展现了中共领导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解放、推进民族国家发展振兴的历史图像。而将《红色中华》与同时代其他报刊的比较,则凸显了中共在抗战前期民族复兴思想的特点及其连续性。  相似文献   

4.
李大钊代表了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文化自觉。在新文化运动中,李大钊站在民族复兴和民族团结的角度,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己任,提出了以"再造中国"观、"自觉中国"观和"复兴中国"观为主要内容的"青春中华"思想。他的"青春中华"思想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对于唤醒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观的初步基础和开辟复兴中国革命新道路具有重要的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5.
自民国初年东西文化论战后,关于东西方文明的争论便从未停止。一战爆发后,欧洲文明在战争中遭受较大冲击,使当时国人对东西方文明产生新的思考。在此背景下,李大钊考察东西方的地理、历史、文化、思想等领域,同时运用人类学与民族学等研究方法对其进行比较研究,形成较为独特的东西文明观。受此文明观影响,李大钊驳斥日本人提出的“大亚细亚主义”,提出“新亚细亚主义”,还将“调和主义”哲学思想运用其中,并积极倡导“第三文明”,即俄国十月革命后所创造的社会主义文明。李大钊的东西文明观为其传播和接受马克思主义,最终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发挥了重要的中介作用,也对其民族观与种族观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李大钊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和领导人之一,对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出了重要历史贡献。他参与发起思想启蒙运动,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造了基本前提;他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并发起创建中国共产党,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奠定了理论和组织基础;他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初步阐述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基本构想,完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初飞跃。  相似文献   

7.
近代中国,受尽列强的侵略和压迫,为改变民族危亡之命运,先进的中国人为之奋斗过、努力过,但均告失败。自共产党成立之日起,挽救民族危亡,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使命便落在了共产党人的肩上。本文从三个主要方面论述了中国共产党为实现民族独立,振兴中华所做的艰辛探索。  相似文献   

8.
一它是一种力量,一种承载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力量。它是一把钥匙,一把解读社会主义中国全部要义的钥匙。它更是一个引擎,一个驱动"中国号"动车组滚滚向前、驱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大引擎。横空出世,莽昆仑。  相似文献   

9.
李大钊把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回答了"为什么建党、建设怎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初步构建了内涵丰富、逻辑严密的建党思想,为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中国化作出了重要历史贡献.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全面系统地研究李大钊的建党思想,对于缅怀李大钊的丰功伟绩和崇高精神、推进全面...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的民族复兴思想可以简单概述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中国国际地位提升的国家复兴思想;依靠科学技术的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复兴思想;性格与精神以及精神在社会建设中运用的文化复兴思想;建立新型军队、践行群众路线、开展党建工作的党和军队的建设思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历程长久而艰苦的复兴思想。  相似文献   

11.
常进军 《唐山学院学报》2019,32(5):20-24,32
李大钊十分关注儿童的生存发展和教育状况,重视对儿童进行早期教育。他主张教育要尊重儿童的天性,要开阔儿童视野,尤其要注重对儿童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李大钊的儿童教育思想对于现在的学校和家庭教育仍具有重要的启迪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作为"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第一人"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创始人,李大钊对近代中国国情进行了深入地分析和研究,对近代中国的经济状况、社会性质和革命任务、阶级状况和革命对象与动力、革命前途等作出了科学的判断。李大钊的国情思想,代表了早期中国共产党对国情的认识,是党在早期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基础。李大钊的国情观虽然是针对近代中国国情而提出的,但是其中"所含真理,历久不渝"。研究李大钊国情思想对我们进一步研究当今中国的实际和国情,进而从特殊国情和客观实际出发,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仍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共产党创建的艰难历程上,陈独秀、李大钊具有开创者的历史地位。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和五四爱国运动中,唤醒了一代青年,提出要有"一个强大的共产党做无产阶级底先锋队与指导者"。李大钊是中国最早最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是创建中国共产党的思想理论奠基者。"南陈北李相约建党"是中共建党史上的佳话,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4.
李大钊对十月革命从迟疑、有所保留,到大力宣传,代表着李大钊从一个民主革命者向早期的社会主义者再向马克思主义者转变的复杂历程。仔细考察他对十月革命认识的转变,将有助于理解李大钊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具体途径。  相似文献   

15.
李大钊在关注国民素质与国家政治的关系时,开始思考国家建构中的国民性问题。他对国民性的思考以接受马克思主义为分界线,形成了以特定国家建构目标为基础的"立宪国民"和"阶级自觉"两种改造主张。"立宪国民"的改造力求从精神层面来唤醒国民,但是这种以精神状态为基础的国民性改造仍然无法解决国家建构的问题。"阶级自觉"既强调对国家建构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劳工阶级的"自觉",以确保国家建构的社会主义指向,又强调要有其内在的张力,从而引导对国家建构实际工作的把握。李大钊从"立宪国民"到"阶级自觉"的根本性转变,是从以国民性改造作为国家建构的出发点到以国家建构目标来对国民进行改造的转变,由此找到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家建构的方向和动力。  相似文献   

16.
李大钊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工作中,关注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面临的问题,并初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加以说明。他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和阐述,反映了他对中国革命发展的新方向、新道路的探索与思考。他在比较中正确地选择了科学社会主义,阐释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指出社会主义在中国实行必然带有自己的特点。李大钊对社会主义目标的坚定信念,有助于他正确解释中国革命面临的问题;而对中国革命面临问题的正确回答,也是使中国革命向社会主义方向发展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7.
李大钊的新闻思想有几个明显特征,即强调新闻的社会职能、重视记者的修养、主张新闻自由、维护新闻主权。强烈的爱国精神和对社会现象的敏锐观察贯穿于他办报的始末。  相似文献   

18.
如何处理中西文化的关系一直是近现代知识分子所关注的热点问题。与许多文化先驱一样,李大钊的中国文化观经历了一个艰难的转折过程。李大钊以开放、平等的心态,既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文化,又积极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他以多元互补的视野提出建立融通和创造的新文化,即代表中国社会发展方向的"第三文明"。李大钊的中国文化观既有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又具有现实前瞻性,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9.
新文化运动前后的李大钊在文化调和思想的指引下逐渐转向马克思主义的过程,是其探索中国近代文化出路的过程,也是中国文化现代化的过程。理解这一问题,对于把握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过程中的文化意蕴有着重要意义。文章立足于新文化运动前后李大钊对不同文化的态度与选择、对东西文化调和之路的探索以及其最终的马克思主义转向这一循序渐进过程,管窥中国近代思想文化的内在发展逻辑以及马克思主义在这一逻辑链条中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