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农村环境整治是当前乡村振兴阶段讨论的重要议题。农村环境治理的有效性取决于农民是否有效参与,但当前农民参与面临着组织化程度低、环保教育机制缺失、激励机制不完善以及保障机制不健全等制度困境,致使农民参与热情不高。针对当前问题,需要建立精细化制度来保障农民主体的参与途径、参与方式及其权责,具体应从完善教育制度精细化、组织制度精细化、激励制度精细化、保障制度精细化等方面入手,保障农民的参与权,激发农民的主体意识,进一步发挥农民在农村环境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新时期乡村治理注重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和协作,民间组织参与环境治理是多元主体参与乡村治理的表现形式之一。实地调研发现,民间组织参与环境治理存在法律地位不明确、资金匮乏和缺乏制度保障等问题。从法学的角度,对以上问题展开法律分析,并结合实地调研和文献研究,提出实现民间组织参与环境治理的法治化路径:明确民间组织的法律地位,完善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制度建设,健全环境信息公开机制与环境保护问责追责机制。  相似文献   

3.
当前,我国农村环境治理效度不高,农村发展中的生态环境约束日益加剧。其与长期以来我国地方政府在农村环境治理中不同程度存在的职能缺位错位密切相关,主要体现在:环境治理体制条块分割,综合整治合力难成;压力型体制下政绩冲动持续存在,公共环境利益价值观严重销蚀;环境法治建设滞后,依法治理能力不足。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完善和转变政府职能,使之承担“元治理”的主体角色:进一步创新农村环境治理体制机制,构建多元互动参与治理新格局;健全基层政府环保政绩考核制度,统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治理;完善农村环境治理法律法规,推进依法治理新举措。  相似文献   

4.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加快推进,农村环境治理日益受到重视。受利益机制不完善、政策落实不到位和权责结构不清晰等因素的影响,多元主体作用的发挥还不够充分。复合生态系统理论为农村环境治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基于复合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优化农村环境治理可从社会、经济、自然三个维度对多元主体进行审视,构建涵盖理念、机制、内容等层面的农村环境治理共同体,整合多方力量,补齐农村环境建设短板,进一步提升农村基层治理能力。  相似文献   

5.
当前预防式环境群体性事件频发,尤其在农村地区发生率呈上升趋势。其外因:地方政府为追求GDP增长,引进污染项目;城市化发展而农村出现边缘化倾向;城市污染源转移向农村.农村环境治理财政投入不足。其内因:民众参与环评机制缺失;民众环保意识与维权意识增强,民众预防心理增强。政府应将环保指标纳入政府绩效考核、完善环评机制、建立灵敏的信息预警机制、建立环境公益诉求机制、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环保的协同治理机制等.从而有效地预防环境群体性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6.
乡村环境治理是需要多部门、多主体互相配合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其特点是在治理过程中通过明确统一目标,引入更多的治理主体相互协同合作,整合各参与主体的优势,充分调动各主体的积极性,从而促进乡村环境治理的制度化、常态化。科学构建乡村环境协同治理的体制机制需要确立乡村环境治理的协作机制,制定乡村环境治理的竞争机制,引入乡村环境治理的制约机制。  相似文献   

7.
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作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系统工程中的重要内容,事关广大农民的根本福祉。然而,当前我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还存在仅依靠政府单一主体的不足。运用协同治理理论,引导多元主体增强治理意识、提升治理能力、加强协同配合,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工作局面,可有效解决农村生活垃圾治理问题。  相似文献   

8.
乡村治理及其制度绩效评估:学理性案例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治理是多元主体对乡村社会公共事务进行协同共治的过程。乡村治理主体的多元性、治理方式的协同性、治理内容的公共性、治理目标的综合性,最终目标就是全面推进农村小康社会建设。乡村治理的制度绩效评估,一要衡量现行政策与体制是不是使农民减负增收;二要衡量乡村社会的公平分配状况;三要衡量农民公共参与水平及其权威认同;四要分析乡村社会秩序是否满足村民安居乐业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生态环境的特性决定了生态环境领域特别适合包括公共部门、私人部门以及社会组织以及公众等在内的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多元共治作为解决环境问题的新思路,具有主体、效率、成本以及制度安排等优势。然而,由于有限理性、利己主义等原因,在生态环境多元共治过程中存在政府环境监管的公信力有待加强、企业环境治理的主体性作用发挥不够、社会力量参与环境治理的能动性不足以及跨部门治理主体间协同性不强等问题,这必然会给多元共治的实现带来一定的阻碍。达成生态环境多元共治格局,需要从理念、主体、制度与法律等四个层面进行考量。  相似文献   

10.
改善和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要求和重大战略任务。当前,项目制由于促进了弥散性的主体、资源、行为的整合,在农村人居环境建设中获得广泛运用,并为塑造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之“形”产生了积极正向的成效。但是项目制具有的一次性、有限任务特征与农村人居环境治理要求的整体性、持续性之间形成矛盾,“项目展示”的浅表性与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所要实现的乡村“文明扎根”之间存在张力,以价值共识为前提、以责任共担为依托、以利益共享为目的的治理共同体成为破解项目制运行限度、实现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升级的必然趋势。治理共同体需要在主体结构上向“社会-生活共同体”转换,在运行机制中培育参与主体的新动能,并以长效管护机制和乡村文化再生产实现其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少数民族乡村文化对乡村社会的稳定与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和意义。城市化进程影响下,少数民族乡村文化传承面临困境。从教育传承机制的角度对该问题提出进一步思考。首先,政府层面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价值进行重新体认,建立文化创新和发展机制;其次,强化学校在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中的引领作用,建立协调机制;最后,乡村少数民族成员逐步提升文化自觉意识和文化转型能力,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提供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12.
从"三圈"理论的分析视角来看,当前我国农村环保问题的根源在于公众缺乏对农村环保的价值认知与认同,政府组织资源的能力不足和农村环保的市场化机制缺失与参与农村环保的利益相关者支持度低。鉴于此,政府治理农村环境的决策应以增进社会对农村环保公共价值的认知与认同,提升政府与市场保护农村环境的能力,构建新型的农村环境保护制度体系,完善农村环保市场化机制,争取农村环境保护利益相关者的支持等为着力点。  相似文献   

13.
李大钊非常关注民生问题,如何改善民生是贯穿他一生的思考主题之一。李大钊的民生思想经历了从传统思想影响下对民生的关注,到主张资本主义民主政体下用国家政策改善民生,再到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指导下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彻底改革民生的转变历程,发生了根本质变。这种质变体现于关注范畴、主客体转变及解决途径等方面。李大钊民生思想是中国共产党早期民生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在融合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可通过相关专业融合、课程体系融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相融合、培养主体融合,构建农村幼儿教师的"UGK"培养模式.同时,建立和完善科学的决策机制、灵活的协作机制、有效的投入机制,发挥高校主体作用、政府主责作用、幼儿园主导作用,共同提升农村幼儿教师培养的质量.  相似文献   

15.
政府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中的职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本文从宏观的角度分析了农村环境污染尚未有效整治的成因,提出了充分发挥政府环境行政管理职能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6.
文章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影响山西省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与培训绩效的内、外部因素,以教育绩效为目标提出提高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策略有:以政府投资为主,多渠道改善基础条件;提高学校领导的认识水平;加强教师素质建设,创设培训绩效提升基点。  相似文献   

17.
家长是高考改革重要的利益相关者,其对选科的认识及意向是学生选科的重要影响因素。调查显示:家长对孩子在校课程学习和高考选科关注度较高,但对相关政策的了解有待深入;家长与孩子的选科意向及意向学科组合总体趋势较为一致;家长对孩子大学专业报考的初步意向集中在教育学、经济学、理学、医学等专业上,较为尊重孩子的选科及专业报考意向,赞同根据兴趣、能力、成绩及大学招生要求进行综合选择。根据家长对高考高度关注但实际了解程度偏低、新高考赋予更多选择权但家长的选择取向相对集中、家长和学生选择意向的趋利性特点突出、家校社协同机制有待形成等实际,还需进一步推动高考制度设计在试点中持续优化,发挥高校在招生和育人中的导向作用,推进高中学校育人方式改革,构建家校社协同机制以增进社会理解,从而加强对家长和学生选科选考的指导。  相似文献   

18.
在构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过程中普遍存在政府角色失位问题。政府必须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通过完善财税政策,缩小地域、城乡公共文化差距,建立以公众为主体的公共文化考评体系等方式,实现政府公共文化服务角色的民本复归。  相似文献   

19.
强化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是促进农村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推进基本现代化和落实十八大精神的重要要求。强化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要强化政策调控,建立合理的财力投入机制和政力投入制度,发挥政府的政策推动力量。强化城乡衔接,在城乡布局、产业发展、社会发展和生态发展上构建城乡多位链接机制。要通过发展现代农业、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发展农村工业提升农业延伸效益.促进农村自身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