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创建中国特色一流大学是中国启动985工程的建设目标。从一流大学发展的三维空间切入,探讨了目前中国一流大学建设在办学机制、师资队伍、学科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途径。提出明晰大学理念,注重制度创新;以人为本,建设一流的师资队伍;发挥自身优势,注重形成特色,是促进中国一流大学建设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21世纪以来,在全球范围内兴起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运动主要受政府的"教育计划"和第三方机构的"量化评估"驱动.政府通过"教育计划"为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提供额外资源,而第三方机构提供的以大学排名为代表的量化评估结果则为政府的"教育计划"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提供了证据."教育计划"和"量化评估"既促进了大学的加速发展,也"锁定"了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路径.从长远来看,为了满足基于知识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为了实现对全球共同利益的承诺,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必须超越教育计划和量化评估的羁绊,将创新创业作为衡量大学发展水平的核心要件,从为排名而竞争转向为创新创业而努力.  相似文献   

3.
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是提高我国高等教育水平,推动我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重要举措。当前,中国建设特色世界一流大学还面临着一些困境,需要吸收借鉴国外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经验,扎根中国大地办学;同时要建立和完善现代大学制度,让大学实现责权利统一;紧扣一流目标,打造一支高水平师资队伍;建立科学合理的大学运行机制,增强大学办学活力。  相似文献   

4.
拥有世界一流大学是一个国家屹立于世界前列的重要表现形式,同时也是世界经济、政治和科学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智力源泉和人才摇篮,因此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评估成为这一研究领域的重点。正确看待并合理利用世界一流大学的评估结果,建立科学、有效、公平、公正的评估指标体系,对于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从宏观和微观层面分析世界一流大学排名的作用及其影响,从现有世界一流大学中选取标准化分析参考对象,并用以解决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过程中出现的若干问题,可以为我国双一流建设工程提供有效的路径。  相似文献   

5.
潘云鹤在2006年3月17日《光明日报》撰指出,大学为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那么未来支撑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石之一则是世界一流大学。因此,中国大学越早越多地进入世界一流的行列,对中国尽早成为创新型国家越具有战略意义。首先,中国大学要达到这一目标,就要转变观念,过去我们以专业为本,培养的是专业人才,今后应该转向以人为本,致力于培养创新人才。其次,我国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的道路,建成创新型国家,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从知识的会聚与交流中寻找突破。第三,一流大学应该有一流大师,应该具有历史自豪感。第四,创建一流大学既要自主创新.也要借梯爬高。  相似文献   

6.
7.
十九大报告提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明确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新时代一流大学内涵何为,需要多维审视:从哲学角度出发,"四因论"视角下世界一流大学的"目的因"即社会贡献最为重要;从时间角度出发,历史视角下世界一流大学概念与内涵更为清晰丰富,愈加注重发掘中国特色;从现实角度出发,以信息经济、网络经济、数字化经济为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为背景的全球视角与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为背景的中国视角下的世界一流大学与政治、文化、经济等各领域结合更为紧密,被赋予了新的时代使命。各维度统一指向:新时代一流大学应是能够培养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促进社会发展、引领文化方向、参与全球治理的大学。  相似文献   

8.
国际合作: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选择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本文认为,国际合作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是我国若干所高水平学校通向世界一流大学的一条捷径,其作用至少体现在抬高学术起点,造就学术大师、培养创新能力和改造学术生态等方面。  相似文献   

9.
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是一项重要的国家战略,深刻领会以一流为目标、以学科为基础、以绩效为杠杆、以改革为动力的四项基本原则,以及在实践中凸显这些原则的中国特色,对于推进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至关重要。为此,我国一流大学建设必须:扎根中国大地发掘比较优势;重视学科建设不断面向国家和区域创新;在面向社会、服务国家中追求卓越;在传统文化、区域文化融合发展中建设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  相似文献   

10.
一流大学通过博士毕业生就业对非一流大学及高等教育系统产生溢出效应,这种效应是在特殊的学术劳动力市场环境下,由于两类高校的博士资源供需规模错位和配置能力不平衡导致的结果。它既具有提高非一流大学教师的专业水准,推动学科发展与范式转型,促进高校间的交流与合作等正效应,也会引发“学术漂移”和代际冲突等负面效应;溢出效应的强度受到市场波动、招聘政策、高校实力、学科特性与地理空间的影响。因此,要从战略层面看待一流大学建设,深化博士生教育改革,完善教师教育制度,建立人才引进的配套制度体系,精准调整博士招生规模,科学运用一流大学的溢出效应,助力我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1.
章喆 《教育教学论坛》2020,(17):145-146
该文根据教育部指出要"实施一流专业建设‘双万计划’,专业是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培养一流人才的‘四梁八柱’"的精神,针对省属高校工科一流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三全育人"为引领,落实"以本为本、四个回归";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完善协同育人和实践教学机制;培育卓越的教育教学质量文化;以"闭环"机制为手段,加强教学质量的管理和保障体系的建设等几方面的建设思路,以期为省属高校工科一流专业建设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双一流”建设工程对于新入选的非原“985”“211”工程大学,特别是西部高校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如何根据自身条件制定出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是现阶段这类高校亟须解决的核心问题。以西南石油大学机械工程专业为例,简析西部新入选“双一流”高校在实现“一流”学科建设道路上的机遇和挑战,提出建设性的发展方案,为西南石油大学以及西部同类型高校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中国一流大学必须要有一流本科。基于对中国一流大学资料的分析,归纳出一流大学中一流本科教育的核心要素是:一流的生源,一流的培养过程,一流的毕业生。从培养过程看,首先,目标是培养适应及引领未来的领袖人才,这些人才应是领导性、未来性、精英性的,应该集品德、通识能力与素养、专业知识与能力于一身。其次,要有一套优质的课程体系,这些课程比其他类型的本科更具研究性、个性化、通识性、跨学科性和国际化,要满足未来引领性人才需要和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第三,教学方式应该是研究性的,除了传授前沿知识,更注重思维方式的训练和求知欲及创新意识的激发。第四,要有优秀的师资,这些教师不仅有过硬的科研功底,还要研究教学。最后,要达到以上目标,需要制度上的保障与支持。基于此,应从投入、过程和产出三个维度提取核心要素,并根据要素之间的内在结构与逻辑关系构建评价标准,引导和激励一流大学争创一流的本科教育。  相似文献   

14.
关于我国高校双语教学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伴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进程,双语教育近年来成为我国教育界的一个热门话题.本文首先对双语教学进行界定,然后分析我国高校双语教学产生背景及现状,最后提出如何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双语教学.  相似文献   

15.
我国多所高校“退出”国际大学排名这一消息引发舆论的关注。文章分析了国际大学排名的性质,指出国际大学排名指标是排行机构选择的世界大学共性指标,这属于对大学的社会评价,不是对大学的专业评价。要提升我国大学办学质量与竞争力,应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推进专业评价。  相似文献   

16.
文章对1998年来北京大学的本科教学改革予以回顾,将改革总结为影响深远的三大改革和七项教学和管理制度小改革,其中影响深远的三项改革为通选课设置、元培计划的实施与按大类招生和培养、本科生科学研究.以上改革形成了目前北京大学本科教育的形态,与世界一流本科教育更加接近,同时意味着未来改革更加艰难、精深和细微.针对未来改革的方向文章提出七个相关问题,包括是否通过“大学章程”将我们对教育规律的认识法制化和规范化等.北京大学本科教学改革的方向在于把握教育规律本身以建设一流大学,相关分析对各类高校教育改革方向有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7.
本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观念,论述加强高校党建工作的新思路和领导班子建设的重要性,阐明了全面加强党的思想,组织和作风发建设,正确理解把握发展党员工作的“十六字”指导方针。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对待讲座与上课的热情程度反映了不同文化下学习风格的差异,以此作为一流大学的评价标准并不可靠。尽管中国大陆大学生愿意听很多很多的课,并热衷名人讲座,但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学生独立思考与自主选择能力的相对缺乏以及对权威的盲目信从。这种学习风格与传统文化中尊师重教等教育伦理密切相关。在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念中,教师和学者应有意识地满足学生兴趣和能力的个性化需求,提供多样化的教学和沟通模式,并积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选择能力及批判质疑精神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自世界上第一个大学排名出现以来,社会质疑就一直没有停歇过,诋毁多于赞誉。可以说,大学排名是“在骂声中成长的”。为什么诋毁者多呢?概因人们对大学排名的曲解误用,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一些社会危害。可是,无论人们喜欢还是不喜欢,大学排名已经是难以消灭的客观存在,并且越来越成为人们认识大学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讨论大学排名的生存还是死亡,已经没有什么 意义。我们能做的是,认识大学排名存在的合理性,进一步完善大学排名方案、规则与制度,让大学排名依据排名目的更好地服务社会。中国“双一流”建设遴选在即,我们要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宗旨,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