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不会不"和"一定"的情态义与主语人称密切相关。主语是第一人称时,"不会不"和"一定"一般表示道义情态[保证],但"不会不"也可表示认识情态[盖然]。主语是第二、三人称时,"一定"一般表示认识情态[必然],"不会不"表示认识情态[盖然],但主语是第三人称时,"一定"有时也可表示道义情态[要求]。句法方面,"一定"能跟述补短语搭配,而"不会不"不能,原因在于"不会不"的双重否定结构特点。句子类型方面,"不会不"出现在假设句中,经常表示委婉的请求或者问询,在疑问句中,"不会不"表示委婉的揣度或问询,而"一定"则没有这些语用特点。  相似文献   

2.
经考证,古动物名"虎鱼"、"泡鱼"指刺魨,"绷鱼"指无毒刺魨,"鯺"指大的河豚,"鰽"指曹白鱼或鲥鱼,""指真鲷,"黄雀鱼"指黄鲫。"白凫"指天鹅,"白颊鸟"应指白脸山雀。"白猿"指得了白化病的猿猴,"墨猴"、"石猴"、"栗子猿"指小型眼镜猴(国内灭绝),"乌猿"指黑长臂猿,"黑猿"指长臂猿、滇金丝猴等,"马猴"指短尾猴,"黄狐"指沙狐,"牯犀"、"毛犀"指苏门答腊犀(国内灭绝),"黄鼠"、"貔貍"指旱獭。  相似文献   

3.
"慎独"是儒家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观念。以郑玄、孔颖达、朱熹等为代表的经学传统解"慎独"为"谨慎独处",而今人多据简帛《五行》篇解"慎独"之"慎"为"诚"或珍重之意,"独"则是指作为本体的心,"慎独"即指内心的专一或珍重自己的内心,这样对"慎独"的解释就由强调外在行为的"谨慎独处"论转为强调内心的专注专一。但必须注意先秦时代的思想家对心的理解与今天有着重大的差别,心的情感意义与认知意义在古代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中是一而二、二而一的,"慎独"观念的真精神就在于合外内之道。  相似文献   

4.
胡自才 《湖南教育》2010,(10):33-34
暑假期间,遇到一位刚刚在某机构受训归来的同人。我问他这次培训感觉怎样,"还好。"他略微沉默了一会儿说,"不是很累,老师讲的也大部分都知道一二,轻车熟路,再加上我们也不必多想,不必多做,算是在那儿休息了几天吧。"毕竟是见过世面的人,说话就是委婉。  相似文献   

5.
安徽定远方言中,"子"尾的读音在轻声的基础上更加弱化了。从构词功能来看,"子"尾分布十分广泛,是构成方言词的重要手段。定远方言中没有儿化词语,一部分"子"尾替代了儿化表示小称。加上"子"尾,还使一些双音节词语表意委婉。总的说来,"子"尾呈进一步虚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当提及语文课程的"教学时间"时,一般都会认为指的是语文教师上课的时间。的确,《现代汉语词典》也是这样来解释"教学"和"时间"含义的,"教学"指教师将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的过程,"时间"在这里指的是有起点和终点的一段时间。看来,字典的解释是侧重从教师"教"的角度来定义这一概念的,强调的是语文教师传授完预设的内容所用的时间。生活中许多事情都是这样,一旦大家对某个概念的内涵达成默契共识,约定俗成的含义便成为指导我们生活学习的航标。  相似文献   

7.
浮山话中"个"与"一个"在表示事物数量的过程中有一定的分工,在客观计量时,"个"可以用来计量个体物品,也可以用来计量无法计数的物质或事件,"个"侧重计量;"一个"则倾向于用来计量个体物品,侧重计数。在主观赋量的过程中,"个"通过事物的量少来影射事物的性状程度低,"一个"则通过数目的小来影射事物的价值低,这两种不同的赋量途径使得二者在语义表达上有了一定的差异:"V个NP儿"表达的是善意的、委婉的建议或讽刺,"V一个NP"表达的则是比较严重的不满和抱怨。  相似文献   

8.
对《论语·述而》"文莫吾犹人也"句中的"文莫"二字,古今人做出过多种解释,都不能令人满意。笔者认为:其中的"文"指人的外表,"莫"通"无",是"无文"的省略,指与外表相对的"内心"。至于古人说"幕音漫",则是因为"莫、幕"相通,"漫"是"无文"的合音。《论语.述而》中这句话的意思是:(就生理属性而言)从外表到内心我跟一般人都差不多。  相似文献   

9.
"以意逆志"包含了三方面的内涵,一,"意"是指读者主体的观念,意识;二,"志"是指诗人主体的思想,情感;三,"逆"是指两个主体之间的对话和交流的方式。孟子诗学兼及了"知人论世"和"知言养气",它在本质上是一种交往对话行为的阅读接受理论。  相似文献   

10.
"腿"是人与动物躯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腿的概念,在人类早期就形成了,但在上古汉语中,"腿"这个概念,并不叫做腿,而是主要由"足"、"股"、"胫"、"脚"这些词来表示的。"腿"这个词产生于晋至唐代。"‘腿’的最初意义既可指大腿,又可指小腿。在"腿"字产生之后,"脚"字仍可表示"小腿"的概念,这种状况延续了很久,一直到现代汉语普通话,"腿"字才彻底取代"脚"字,成为表示"腿"这个概念的唯一单音节专用词。  相似文献   

11.
英语中"家庭"这个单词的拼写是"family"。有人说,"f"表示"父亲"(father),"a"表示"和"(and),"m"表示"妈妈"(mother),"i"当然就是指我(I)了,"l"表示"爱"(love),"y"指"你们"(you)。  相似文献   

12.
"屈骚风骨"是指具有审美性的屈原人格精神,其实质是将真理和道义担当到底的悲剧精神,可谓中国人的"脊梁"精神。"屈骚风骨"弥补着儒、道人格精神之所缺。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屈骚风骨"最突出的体现在那些坚守正义、抗击腐恶、正道直行的士人身上,如汉末的"清流"士人和明末的东林党人。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今天,"屈骚风骨"亟待发扬。  相似文献   

13.
段玉裁:"人曰肌,鸟兽曰肉。此其分别也。"据此,很多人认为古汉语中的"肌"与"肉"体现出人与动物的区别。但是,通过对史书、佛经、医书三类文献资料考察先秦"肌"和"肉"的发展,得出以下结论:"肉"在先秦时就可以用于指人,汉代"肌肉"一词的出现就已经开始替代"肌"指人的功能,"肉"从魏晋时开始替代"肌"指人的功能,大约在南北朝时期,确立了在该语义场代表词的地位。而"肌"自始至终可以单用,而且还保留为特定词来指代人的肌肉,没有完全被"肉"所替代。  相似文献   

14.
"慎独"是儒家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观念,历代许多有影响的学者都对这个观念做出过不同的诠释。近年随着郭店楚简和马王堆帛书等出土文献的发现,这个问题再度引起学者的关注,并发表了一系列对于"慎独"原义的解读。以郑玄、孔颖达、朱熹等为代表的经学传统解"慎独"为"谨慎独处",而今人多据简帛《五行》篇解"慎独"之"慎"为"诚"或珍重之意,"独"则是指作为本体的心,"慎独"即指内心的专一或珍重自己的内心,这样对"慎独"的解释就由强调外在行为的"谨慎独处"论转为强调内心的专注专一。但必须注意先秦时代的思想家对心的理解与今天有着重大的差别,心的情感意义与认知意义在古代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中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因此对"慎独"这个观念的理解就需要深入到先秦思想的语境中去做出进一步的澄清。  相似文献   

15.
道家世界的"自然"图景有三个相互关联的维度:一是指"道性自然",涵摄"自然生成论"与"自然本体论"双重意蕴;二是指"物性自然",即存在论意义上的"自然";三是指"人的自然",即方法论与境界论意义上的"自然"。但"自然"并非一高居于"道"之上的范畴,"道法自然"表达的基本意蕴是"道"作为最高范畴已无别的效法者。作为具有深刻根源性意义的哲学形上学建构,"自然"落实到人生和政治上即"无为而治。"  相似文献   

16.
现在,"一年四季"是指春、夏、秋、冬四个季节,而在古代,"季节"用"时"来表示。作为季节的"时"在古代有四时、五时之分。  相似文献   

17.
相信很多人都听过这样的新闻报道,"大学毕业生遭假招聘命丧臭水沟"、"高校大学生通过某招聘平台求职,落入传销组织"等等类似的新闻时常出现在我们的身边.  相似文献   

18.
学习,指的是从阅读、听讲、研究、实践中获取知识或技能(《现代汉语词典》)。"学习"一词由两部分构成,即"学"与"习"。"学"指的是"学得";"习"指的是"习得"。词义也分为两部分,"知识"主要由"学得"获得;"技能"主要由"习得"得到。"学习"是人们再也熟悉不过的词眼,但很少会有人这样去思考、比较与研究。  相似文献   

19.
禅宗语录中记载了禅师们独特而智慧的教学艺术,如"啐啄同时"的时机艺术,"瓶中出鹅"的唤醒艺术,"语不如默"的行为艺术,"不为说破"的留白艺术,"问指答月"的对答艺术和"跨阃召唤"的点化艺术等,是一笔很有价值的教学思想财富。  相似文献   

20.
沈广珍 《考试周刊》2011,(44):51-51
"钩心斗角"一词,原意是指宫室结构精巧工致,后来比喻各用心机,互相排挤,也作"勾心斗角"。按词典上的解释,"钩心斗角"的比喻义,应当是个贬义词,用于比喻人与人之间都是互相排挤。生活中也常见这种用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