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序 她是一棵小草,无言地衬托着澄澈的天空,忧郁、纯净。虽然狂风怒吼,却也能抓住根部的泥土,弱而柔韧。她处在无聊、痛苦、烦闷;动荡交织的年代,其遭遇令人扼腕:相亲相爱的夫君死了;再婚恋时,自己却难产致死告别世界。  相似文献   

2.
《平凡的世界》是路遥的一篇长篇小说,描述的是1975-1985年的黄土高原上的陕北人民的苦难的生活状态,全景式地表现出了中国西北农村的现实的生存状态。或许他们的生活充满了苦难,或许他们每个人每天都要为自己的生计发愁,但是这就是那个年代的中国人的现实生活。在这些平凡的生活琐事中体会出人生百态,在平凡的现实生活中找出自我的生存之道,这些都可以在这部经典的著作中领略到。  相似文献   

3.
在新散文阵营中,从生活的积累及文字的苦难意识等方面来说,冯秋子是扎实和独具魅力的一位。她是一位心怀悲悯,具有极强的独立生命意识和散文主张的散文家。流淌在她身上的蒙古血统,注定了她强烈的苦难意识、被悲悯情怀贯穿的个人性格和散文写作态度。在冯秋子的词典里,散文不是小资的、休闲的、风花雪月、无关痛痒的文字游戏。  相似文献   

4.
人类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是一切社会活动的主宰,关于人的种种永远是社会诸多论题中一个中心而又无尽的话题,文学作为探讨人生话题的艺术天地之一,便因此具有了永久的魅力。铁凝曾经这样说过:“你觉出了自然的永恒和人生的短暂,觉出了短暂的欢悦和短暂的悲凉,你必须为这短暂的一瞬作些什么。”(《就这样走着,劳作着》)于是,她选择了文学创作这条艰辛苦难的人生道路,用自己那双明亮的慧眼,用手中那支生花的妙笔,俯瞰人生,洞察人生,表现生活,剖析生活,为我们解读各种内容泅异的人生,认识人类的生命本相,理解扑朔迷离…  相似文献   

5.
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对张洁小说创作有着重要的影响,她在接受其思想精华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塑造出了与堂吉诃德形象类似的"痛苦的理想主义者"。二者虽然在性别、时代、文化、个性等方面存有差异,但灵魂深处的品质和精神共鸣相通。他们同是执着于理想信念而勇往直前的"疯癫"人物,又都因追寻理想时而无力抗拒现实变得忧郁与痛苦。  相似文献   

6.
路遥小说中的关键词是"交叉地带",路遥设定的"交叉地带"指的是陕北镇、县、地区级的中小城市和环绕这些城镇的农村。在这条特殊地带生存的人们有着自己的生存苦难、困惑与理性,苦难是来自生活与精神,困惑源于理性与情感的平衡,而理性是如何在城与乡之间做出选择。这都是路遥所赋予他们的,是路遥在描写乡土小说所秉持的观念。  相似文献   

7.
莫里森是非裔美国小说家,她的历史意识非常强烈,对美国社会对黑人历史的抑制和忽视十分关注。《宠儿》是她的代表作品,通过对美国内战前玛格丽特·加纳的真实故事进行挪用,讲述了一个被自己亲身母亲杀死的黑人女孩复活后复仇的故事,深刻地批判和反思了美国的奴隶制,对人的良知进行拷问,使生者真正地见证苦难、直面苦难。通过运用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对这部作品的悲剧情节、悲剧冲突和悲剧效果进行了解读。  相似文献   

8.
《菜园》延续了沈从文一贯的乡土小说创作风格,他用清新的文字构筑了充满自然风情美和人性美的理想世界。虽然他极力讴歌理想的生活状态和生命形式,但看似和谐的生命背后却充斥着人生的苦难与哀愁。小说在菜园的兴衰和人事浮沉中流露出作者的苦难意识和悲悯情怀。沈从文独特的人生经历和尚美的文学理想是其书写苦难的重要原因,这篇小说成为湘西小说苦难书写的新拓展。  相似文献   

9.
玛丽娜·茨维塔耶娃是俄罗斯白银时代的著名女诗人。她生活在一个血与火相交织的动荡不安的年代,拥有着无法追寻的家园之梦。她不被传统所束缚,而是敢于追求自由的爱情。无论生活对茨维塔耶娃怎样的残酷,无论命运赋予的是怎样悲壮的色彩,她都在苦难中高贵坚守,在历史和命运的夹缝中顽强生存,并且将自身的深刻体验融入进作品之中,将目光投向广大的劳苦群众。在文学的艺术殿堂里,玛丽娜·茨维塔耶娃的作品终于在历史的雾霾散去之后发出耀眼的光芒。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许地山先生的<春桃>这部小说,意在解读先生在文本里面所给我们讲述的苦难的解救方式.先生在肯定了人生中必有苦难的同时,深刻意识到在苦难中生的可贵.而人何以能在苦难中继续的生存,为自己的生存找理由就是本文所要分析的.人通过了以下分析的各种解救方式,得到了自己存在的理由.  相似文献   

11.
从女性主义的视角来分析《花园书》中女主人公双(Swan)的心路历程.双是一位来自中国的澳大利亚移民,她生活在种族与性别的双重压迫之下,过着一种痛苦的边缘化的生活.隐喻是一种特殊的言语表达方式,用在文学作品中展示作品意犹未尽的潜台词.在该作品中,"双"不仅是女主人公贺双的名字,而且还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双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在残酷的现实中进行的自我反抗和灵魂的反抗,并最终升华为双重反抗,肉体和灵魂终获自由.  相似文献   

12.
发表于1941年的丁玲短篇小说《我在霞村的时候》中的女主人公贞贞,在战争环境中除了承受民族苦难外,还承受了性别苦难。面对来自身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个女性个体,她依然保持了独立的人格,捍卫了女性的尊严。  相似文献   

13.
一位做心理医生的朋友给我讲过一个病例:有个女博士童年时因家庭变故和奶奶住在一起,她的痛苦和烦恼从小就无人倾诉,以致形成了孤僻内向的性格。虽然她总是成绩很好,但直到考上博士,她的生活中依旧是忧伤多于快乐。后来她因无法排解内心的苦痛而向我这位朋友求医。经过一段时间的精心治疗以后,她的自闭似乎有所改变。可正当这位医生准  相似文献   

14.
在美国当代华裔作家邝丽莎的《上海女孩》一书中,主人公也即第一人称叙事者秦珍珠讲述了自己和妹妹在遭遇家仇国难后逃亡至大洋彼岸的美国,并在那里艰辛地落地生根的故事。这段特殊的生活经历,挑战了珍珠的自我同一性,颠覆了她的自我意识,使得她能够进入他者的世界,在自我与他者的互为观照中不断地寻求自己的位置,最终完成身份建构。同时,在这一过程中,自我与他者的不和谐关系,使得珍珠对自己和周围世界的认识肯定中包含着否定,否定中又包含着肯定。这体现为她言辞中的矛盾和冲突,及叙事上的"复调"特点。而透过这一点,读者可以更清楚地了解珍珠及她心中的家庭成员形象和国家形象,并明了其对身份的最终选择。  相似文献   

15.
杭大庆 《阅读》2009,(7):16-17
因为小儿麻痹症,她从小就“与众不同”。随着年龄的增长,她的忧郁和自卑感越来越重,甚至,拒绝所有人靠近她。但是,也有例外,邻居家那位只有一只胳膊的老人就是她的好伙伴。老人是在一场战争中失去一只胳膊的,老人非常乐观,她非常喜欢听老人讲故事。  相似文献   

16.
一代才女林徽因虽然给我们留下的文学作品并不很多,但她"填诚"的创作理念却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在她的诗歌、小说和散文中都体现出了这种真诚地描绘自己所熟悉的生活的写作态度,这是林徽因的写作内核,也是其作品至今仍有魅力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余华是一位特别关注苦难的作家 ,也很善于表现苦难 ,尤其是在《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中 ,他将这种苦难的铺叙推向极至。通过对这两部小说结构的分析 ,我们可以看出循环与重复的结构是余华小说结构的一大特点 ,这也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余华的作品。  相似文献   

18.
余华的小说中存在着大量的对苦难的描写,这些对苦难的描写并不是为了简单的要揭示苦难本身,而是要通过苦难来诠释生命的可贵。余华在他的作品《活着》中对苦难做了全面的呈现,体现出了余华的"生命意识",即:苦难是人类必须去承担的,但在苦难中我们应感受生命的可贵,从而倡导人们珍爱生命、珍惜幸福。  相似文献   

19.
人生,这是一个具有特殊魅力的字眼,古今中外,多少先哲曾探索过人生的真谛,多少志士仁人为使人生绚丽夺目而奋斗不已,但人生并未因成功而摆脱苦难,也没有因为一事无成而与欢乐无缘,有苦有乐,有恨有爱,有哭有笑,这才是真正的人生。追求完美无憾的人生,到头来得到的只能是痛苦与失望,所以要享受到人生最大的乐趣就要一切顺其自然。  相似文献   

20.
女性的悲歌--从唐诗看唐代妇女的命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唐代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被称为是一个开放的时代,它的开放性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得到了体现.妇女群体在这一时代也展示出了自己的独特风貌.但是作为整个社会的受压迫阶层,唐代妇女仍然经历着各种各样的痛苦,这在唐代诗人的笔下是有所反映的.唐诗中有不少以描写宫女、征人妇、商人妇、农妇、弃妇、歌妓命运为对象的诗篇,充分展示了唐代妇女的不幸命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