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有历史学家考证说,"空城计"并不是诸葛亮的计谋,而是小说家为了吸引人而"嫁接"到诸葛亮身上的。本文只是就事论事,各位不必深究。世人多认为诸葛亮用兵如神,空城计惊走司马懿,其实只怕未必如此。先来看司马懿何许人也。司马懿乃是曹操极其看重的一个谋臣,是曾辅佐曹氏四代的托孤辅政之重臣,位至骠骑将军、大都督、大将军、太尉、太傅,后追封宣王。当时曹魏,唯一能与诸葛亮相抗衡的,司马懿一人而已。  相似文献   

2.
为曹操翻案     
千百年来,人们对曹操的评价褒贬不一,有人认为曹操是能臣,是奇才,但更多的人认为他是奸雄,是汉贼。经后世艺术小说的“加工”,民间戏曲的“润色”,再加上后世帝王出于统治目的而下的定论,“奸雄说”就普及了。世人只记得周郎的赤壁之战,却忘了曹操的官渡之战;世人只记得诸葛亮足智多谋、神机妙算,却忘了曹操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相似文献   

3.
周锐 《小火炬》2008,(6):13-16
今天诸葛亮刚刚上班,张飞就来禀报。"先生,有人想见您。""什么人?""是个本国的百姓,他说他代表十户居民来向您反映情况。""让他进来吧。"这位居民代表站在诸葛亮面前了。诸葛亮问:"你从哪儿来?"柏兴说:"我住在离这儿一百里的一个县城里,我叫柏兴。""你要反映什么情况?"  相似文献   

4.
一提到诸葛亮,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羽扇轻摇,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隆中对、空城计、赤壁之战等一个又一个的锦囊妙计,令多少世人拜倒在诸葛亮的聪明睿智下. 我也是听着诸葛亮故事长大的,可以说从小到大,我已经不能把诸葛亮当作历史中的人,而当作了无所不能的神.而如今作为教师的我,自然明白了诸葛亮只是文学作品创作中的"神",罗贯中用他那犀利的笔尖成功地将其插进了我们的灵魂.在设计小学语文《草船借箭》的教学拓展问题时,我徘徊过是否把诸葛亮还原成人:虽然神样的形象能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但也无形中拉远了文中人物与学生的距离,更主要的是不利于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教育.  相似文献   

5.
读了《三国演义》,大多数人会被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场面所感动,都会高度赞誉诸葛亮执法如山。当然,这种精神是值得肯定的。但我们掩卷深思,不禁会问:既然街亭非常重要,一向深谋远虑的诸葛亮,为什么会让“言过其实,不可大用”的马谡去守呢?事实上,问题就在于诸葛亮没有任人唯贤,而是让“义同兄弟”的马谡去镇守。为官者不任人唯贤,执法如山又有什么意义呢?在用人方面,诸葛亮始终逃不脱感情因素的干扰,从而不可避免悲剧的发生。这并非一次。赤壁大战后,他明知曹操对关羽有知遇之恩,经关羽一番慷慨开头简要交代要论述的话题。用一问句引出后面…  相似文献   

6.
正世界上,没有什么比战场更考验人的智慧。张飞率领二十军卒,骑着马拖着树枝,在长坂坡将曹军精锐部队迷惑地止步不前,让人禁不住高喊干得漂亮。然而,面临危机,仓促之间做出个别正确的决定,已然不错,想面面俱到,难比登天。果然好景不长,吓退了曹军后,三将军就下令拆毁当阳桥,暴露了内幕,让诸葛亮连叹可惜。其实,不要说莽撞人张飞,即使是八面玲珑的诸葛亮,时不时也会触碰人生的stupid line,蜀魏相争之时,诸葛亮工作压力大,吃的却少,被心明眼亮的司马懿侦知,当即做出老对手食少事繁不能久活的判  相似文献   

7.
东吴孙权决定举办一次“天下第一名酒”的比赛,周瑜立即将请帖发到其他两国,请两国的重要人物参加。张飞首先拿到了请帖,找到诸葛亮说:“军师,吴国要举行‘天下第一名酒大赛’,让我去当品酒员,让您和二哥去当嘉宾,去不去?”“当然去了。”诸葛亮说。于是三人骑着木牛流马,拿着蜀国刚酿造出  相似文献   

8.
《初中生》2011,(Z1):51
luyy□□□□abc@126.com:"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大家都这么说。姐姐,三个臭皮匠真的能顶一个诸葛亮吗?这句话说的是集体智慧用处很大。不过,如果那些臭皮匠足智多谋,估计一个就能对付诸葛亮;如果那些臭皮匠都是些没什么想法的人,估计三百个也别在诸葛亮面前站。其实这句话属于讹传,并非什么臭皮匠与诸葛亮有瓜葛,二者是八竿  相似文献   

9.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刘备为重整旗鼓实现霸王之业,三顾诸葛亮于隆中茅庐。感于刘备的挚诚,诸葛亮依据当时天下形势,从政治、经济、军事、地理和人事等方面进行了具体分析,提出了一整套惊世骇俗的战略和策略,这就是著名的《隆中对》。《隆中对》不仅为“飘零屡挫、托足无地之日”的刘备点明了迷津,同时也向世人宣告了诸葛亮的政治军事纲领。因此,“隆中对策”的成败得失便成为世人评价诸葛亮的主要内容。历史上就曾有多人对《隆中对》的得失成败作过议论,八十年代  相似文献   

10.
《出师表》历来为世人所称道,刘勰推之为“表之英也”(《文心雕龙·章表》),苏轼说它写得。简而且尽”,一直到现在还有很多人多少能背上一些,足见其影响之大。因为诸葛亮将它写得言辞恳切,析理透辟,既是句句忠言,又是声声顺耳。  相似文献   

11.
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为我们塑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而在这众多的人物形象中,诸葛亮是千古难遇的贤相的典范、智慧的化身。大多数研究者都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颂。但一个人终究是有缺点的,诸葛亮的形象也并非完美无缺。本文从多种角度,全面地客观地重新认识诸葛亮的形象。  相似文献   

12.
“你们知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句话吧?”眼镜叔叔问,“但你们知道这句话是谁说的吗?”“诸葛亮!”孩子们说。“对了,这是诸葛亮的一句名言,”眼镜叔叔说,“诸葛亮是千百年来一直受人景仰的历史人物,无论是谁,只要提到了他,都会竖起大拇指。”  相似文献   

13.
上小学的时候,我常听大人们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大人们说,这话的意思就是众人的智慧合起来赶得上诸葛亮的才智。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诸葛亮、佩服诸葛亮。众人的智慧真是厉害呀!这里的“臭”是技艺不高的意思。小孩儿不求甚解,就这样囫囵吞枣地记住了,还经常拿出来用。  相似文献   

14.
诗的第一句是说,刘备曾经三次登门向诸葛亮请教统一天下的大计。第二句是说诸葛亮忠心耿耿协助刘备开创基业,还扶持刘禅,匡济艰危,做了两朝的忠臣。后两句说诸葛亮统率大军攻打曹魏,没有取胜,最后病死在出师途中。他的死,永远让后代的英雄们热泪洒满衣襟。宋代抗金名将宗泽临死前,曾一再朗诵这两句诗。这当然是因为诗句表达了宏愿未遂  相似文献   

15.
诸葛亮新论     
诸葛亮新论屈玉堂在历史上,诸葛亮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一个很有聪明才智的人,他在治理蜀汉的过程中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大多数史学家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但是,诸葛亮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也经常出现失误,甚至是严重的失误。因此,有几个重大问题需要重新加以认识。下...  相似文献   

16.
开心乐园     
IQ无限刘禅做题刘备的儿子刘禅从小不学无术,从未把国家大事放在心上,而且不爱思考。一次,诸葛亮用一些小棍儿摆出如右图形,让他挪动3根使等式成立。刘禅一见就说太难不会。任凭诸葛亮怎么启发他就是不懂,气得诸葛亮直摇头叹气。现在请你试试看,你能想出答案来吗?失踪了的十文钱从前,有三个穷书生进京赶考,途中投宿在一家旅店中。这间旅店的房价是每间450文,三人决定合住一间房,于是每人向店老板支付了150文钱。后来,老板见三人可怜,又优惠了50文,让店里的伙计拿着还给三人。伙计心想:50文钱三个人如何分?于是…  相似文献   

17.
一提到诸葛亮,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羽扇轻摇,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隆中对、空城计、赤壁之战等一个又一个的锦囊妙计,令多少世人拜倒在诸葛亮的聪明睿智下。  相似文献   

18.
这个案例中教师如果仅仅让学生通过课文《隆中对》去评价诸葛亮,应该说选取的话题范围过"大",而提供的话题素材较"少"。诸葛亮毕竟是多数学生耳熟能详的人物,影视作品中常见,文  相似文献   

19.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多少年来,几乎没有人怀疑过这句俗语的正确性。 然而,上中学的儿子对此提出怀疑了。 他说,诸葛亮仰知天文,俯察地理,明阴阳,晓八卦,知奇门,懂遁甲;兵书战策无所不知,消息埋伏无所不晓。《隆中对》中说:“亮每自比作管仲乐毅”,这样一个大学问家三个臭皮匠怎么顶得了,纯粹拿诸葛亮当成傻瓜儿了。 我说,这只不过是比喻而已,比喻都是蹩脚的。儿子说,比喻虽然都是鳖脚的,但必须是贴切的。假如刘备当初请的不是诸葛亮,而是三个,或者几十、几百个皮匠,人倒是多了,开个修鞋的集团公  相似文献   

20.
三顾茅庐     
宋明明 《小朋友》2004,(2):2004
官渡大战后,刘备逃到荆州,投奔刘表。但刘备总想干一番大事业,就想找一个智谋出众的人做助手。他打听到隆中地方有个叫诸葛亮、号卧龙的人,是个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的了不起人物。刘备叫谋士徐庶去把诸葛亮找来。徐庶说:“像诸葛亮这样的人,只有将军您亲自去请,才能把他请来。”刘备听了,觉得有理,马上带着关羽、张飞一起去请诸葛亮。三人来到诸葛亮的家,刘备轻轻敲门,一个童子开门出来。刘备说:“我们专门来拜访诸葛先生。”童子说:“先生出去了,什么时候回来不知道,三五天,十几天都有可能。”刘备很失望。回家途中,刘备看见一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