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王佳伟 《高中生》2012,(28):16-17
在《史记》当中,有三个仅仅露过脸的小人物。说他们"小",是因为他们都生活在社会的底层,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平民百姓。然而,如果没有他们三个,中国的历史也许会受到影响。○第一个小人物——渔父  相似文献   

2.
论楚平王     
楚平王因楚灵王的虐政引起国内动乱而率陈蔡之师破郢,取灵王而代之 ,平王即位之初,曾施行了一些革弊兴国的政策,但他不久即昏妄,重用佞臣费无忌,纳媳而娶太子之秦女,轻信费无忌编造的太子建谋权的谗言,株连重臣伍奢父子、逼伍子胥奔吴。楚内乱以后刚趋的政局又被破坏,埋了日后吴师破郢、伍子胥鞭平王卢的祸根。楚平王在位12年,楚国政治黑暗的两个重要表现是嫉贤害能的“费无忌现象”及由此而产生的“人材外流”现象,这既是楚为吴所败的原因,也是楚以后终至亡国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春秋战国时期是历史上诸侯争霸、兼并吞灭的动乱年代,在那个英雄辈出的年代,能够称得上名垂史册、流传千古的英雄人物很多,其中伍氏一族在史书上占有重要的位置,而且伍子胥忍辱负重为父报仇更是成了千古史话。以往写关于伍子胥的文章有很多,本文主要是对伍氏一族与楚国的关系进行简单的论述。  相似文献   

4.
论伍子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历代稗官野史、小说戏曲中,伍子胥往往被写成一个报仇雪恨、大智大勇、富有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然考诸史实,其真正面目并非如此。他把父兄私仇凌驾于国破邦耻之上,叛国投吴,处心积虑,兴师伐楚,破郢鞭尸,几灭楚国,成为楚国历史上叛国者中危害祖国最大的国贼,与其祖父椒举眷恋祖国,愿为效力的爱国情操大相径庭,与屈原、申包胥等著名爱国者相比,更是天渊之别。他在吴期间,妄生嫉妒,诬谄太宰,居功自傲,漠视夫差,终以叛吴投齐,阴谋败露,落得个赐死抛尸,葬身大江鱼腹的下场  相似文献   

5.
6.
春秋时楚国杰出的军事家伍子胥,性格十分刚强,青少年时即好文习武,勇而多谋。伍子胥祖父伍举、父亲伍奢和兄长伍尚都是楚国忠臣。周景王二十三年,楚平王怀疑  相似文献   

7.
伍子胥二题     
陈昭永 《荆州师专学报》1992,15(6):75-77,91
  相似文献   

8.
黄超芬 《文教资料》2006,(17):66-67
伍子胥之贤能毋庸置疑,楚怀王的愚蠢好像证据确凿,本文分析伍子胥的具体死因和楚怀王入秦前楚国宫廷的集团倾向后,发现二者的经过极其相似,都与另一集团的阴谋密切相关,再利用相关资料,证明楚怀王其实不像我们以往认为的那么愚蠢。  相似文献   

9.
伍子胥的故事是中国古代众多复仇故事中情节最为波澜壮阔者之一。记录描写此故事的作品很多,其中司马迁的《伍子胥列传》和李寿卿的《伍员吹箫》代表了两种不同类型的演绎方式。司马迁的《伍子胥列传》第一次将伍子胥故事的整体脉络进行了梳理,并且渗透了司马迁本人特有的观念和情感取向,作品突出伍子胥的复仇精神以及忠言直谏的高尚品格。《伍员吹箫》以杂剧特有的舞台表演方式和戏曲语言方式向观众展现了伍子胥复仇以及报恩的故事,突出伍子胥知恩图报的侠义精神。两部作品在伍子胥故事的发展演变过程中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在《伍子胥列传》中,司马迁对伍子胥忍辱复仇的经历做了生动的描写,并借此诠释对自身遭际的感叹,对伍子胥隐忍精神的称颂,也体现了自身发愤著书的卓越精神,并将自我对人生的感叹,及对复仇意识和生命意识的深刻见解全部倾注于其中.  相似文献   

11.
邢斌 《华章》2009,(10)
异乡想象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个基本母题,其中不单包孕着写作者个体的生命体验,同时也潜蕴了其艺术取径和启蒙反思的复杂意味.冯至在其四十年代的<十四行集>、<山水>、<伍子胥>等作品中发展并置换了这一母题,从而展现了他对自身存在之意义、知识者身份和历史真实的多重想象.  相似文献   

12.
《伍子胥变文》在佛教文化的土壤中成长起来,其中却深蕴着儒家的传统思想与文化,如儒家的“天人感应”、“孝道”、“惩恶劝善”等思想,体现出儒佛交融的特点。考其缘由,在于佛教作为一外来文化,要想在儒家思想文化深厚的本土生存、发展,必须要对共同的伦理内容给予强调和突出,缩短两者之间的距离,以努力寻求两种文化之间的契合。  相似文献   

13.
<伍子胥变文>蕴涵着丰富的悲情美,主要表现在家世厄运的悲戚、逃难旅程的悲辛、异国奋斗的悲苦、生命归宿的悲怆及路人为之献身的悲壮等层面.  相似文献   

14.
伍子胥为楚国人,但后来却事于吴且助吴破了楚,并在这一过程中起了巨大的作用。然而,后世却多对他树以正面形象。文章对原因作了一定的思考和分析。  相似文献   

15.
端午的习俗     
饰非 《初中生》2008,(5):14-17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有关端午节的来源,历史记载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吴越民族图腾祭说、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之说、恶月恶日驱避之说等等。  相似文献   

16.
悲剧意蕴是在人困难与不幸中展现的人格力量以及引发的怜悯、悲恸和为之动容的震撼与陶冶。司马迁儒道融合的生命意识形成了他特定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以及他自身的悲剧经历,形成了他的悲剧意识。《伍子胥列传》充满了一种抗争、豪气的悲剧精神。  相似文献   

17.
伍子胥复仇是中国古代众多的复仇故事中情节最为波澜壮阔的复仇故事之一。就目前可见到的材料看,记录其事的典籍很多,而且基本上都对其矢志复仇之事进行了歌咏或演绎,使得这一故事历久弥新,长盛不衰。其中,司马迁的《史记·伍子胥列传》在该故事的发展演变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第一次将伍子胥故事的整体脉络梳理清楚了,更在情节增删中体现了赞美复仇的情感倾向,并且在其实现复仇过程的描写中渗透了司马迁本人特有的观念和情感取向。  相似文献   

18.
《伍子胥变文》与唐代的血亲复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伍子胥变》在情节上对唐前史籍特别是《吴越春秋》多有因袭,但在复仇行为等细节上,它又大胆虚构,突破了伍子胥故事在以往流传中所形成的注重史实的模式。这些变化是与唐代血亲复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是在唐代政府对私自复仇的严厉打击以及社会主流观念倡导理性复仇的压抑下,民间浓厚的复仇意识在学上的反映,其学史意义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19.
在先秦两汉文献中所见的伍子胥是一个忠臣和孝子统一的形象,其事迹中既表现出具有孝亲与血亲复仇的观念,又表现出一个忠谏而颇具能力的臣子形象,体现出明君忠臣的政治理想,从而使伍子胥成为一个具有重要影响而又独特的文化形象。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文学史上,伍子胥的形象定位经历了先秦著作的智谋忠直-<史记>的烈丈夫-<越绝书>的知恩图报-<吴越春秋>的神化英雄的演变过程,这一过程正好印证了中国古代小说文体是如何由史传发展为小说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