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张恨水建国后的散文创作以文艺性散文为主。在这些散文中,张恨水以唱颂歌和作检讨的方式表达他赶上时代的决心;同时,他在散文中回归内心,坚守做人底线,坚持文学品质。这种散文特点的形成,与他的人生追求、“革命认同”以及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等因素有关。张恨水建国后的散文创作有着一定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2.
赵念 《绥化学院学报》2013,33(8):39-42,60
张恨水与张爱玲小说内涵的相同之处在于二者都着力表现世俗人生;不同之处在于,张恨水小说侧重于讲述故事,而张爱玲的小说侧重于表达对人生的思考。  相似文献   

3.
一步与一生     
有时,成功与否就在于一步之间,如果这步你走对了,他将造就你一生。——题记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人生舞台,有人说:"人生就像一场游戏,想要过关晋级,就要步步  相似文献   

4.
张恨水是民国时期妇孺皆知的"通俗文学大家",他从事的"叙事人生"的小说创作中包含了很多民俗文化。在其长篇小说《欢喜冤家》中,曾对皖地民俗进行了详细的叙述。本文先将小说中皖地民俗分成:服饰、饮食、农业民俗三大类,并从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两方面分析民俗在小说中的审美作用。张恨水有意识的民俗描写,使其作品具有民族化的色彩。  相似文献   

5.
张恨水的社会言情小说基本上都延续了传统的才子佳人的爱情模式,老套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原因在于他不仅继承了传统的才子佳人爱情模式,而且对其进行了卓有成效的重塑。他的这种重塑闪耀着张恨水先生致力于描写真实爱情的理想光辉,使读者产生共鸣,为他赢得了广泛的市场。《满江红》是张恨水的代表作,以它为例论述张恨水对传统爱情模式的继承与重塑。  相似文献   

6.
中国小说与通俗性有着密切的关系.新文学运动以来,对通俗小说,不同的作家有着各自不同的主张.张恨水和赵树理立足于通俗小说创作,并且引发了轰动的小说阅读场面.他们对通俗小说的接受层面的关注是不同的:张恨水看到了习惯中国传统文学审美习惯的市民阶层,赵树理则注意到了只能从封建旧文艺中得到娱乐的农民大众的欣赏习惯;张恨水对于旧的章回小说采取的是改良的态度,赵树理强调了中国民间形式的利用,但同时他也认为要把新文学的内容传递给农村的大众.本文试图通过对两者创作道路和理论的比较,从而对两种不同的通俗文学选择进行初步探究.  相似文献   

7.
张恨水是中国现代通俗文学大师,所出作品通俗易懂而又不失现实意义,因而深受读者喜爱。他的言情小说多以才子佳人为主角,其代表作长篇小说《金粉世家》就是一部描绘以金家为中心、以金燕西和冷清秋的悲剧爱情为主要线索,反映民国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生感悟的作品。小说展现了金家人思想观念、人物性格、恋爱婚姻观,以及结构形式的沿用与改良的鲜明矛盾性特征。因此,研究《金粉世家》的矛盾性特征,对于了解张恨水及其作品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避寿南泉     
1944年5月16日,重庆《新华日报》上刊载了一则消息:“小说家张恨水先生创作三十年纪念,陪都新闻界文艺界打算举行茶会庆祝。张氏谦不肯受,已(?)返南泉”。这一天是张恨水五十寿辰。如果从他二十岁在孙中山先生所办的“蒙藏垦殖学校”读书时,用从南唐李后主“自信人生长恨水长东”二句中引来的“恨水”作为笔名,给汉口小报投稿时算起,到这时他的创作生涯已经三十年了。  相似文献   

9.
中国小说与通俗性有着密切的关系。新文学运动以来,对通俗小说,不同的作家有着各自不同的主张。张恨水和赵树理立足于通俗小说创作,并且引发了轰动的小说阅读场面。他们对通俗小说的接受层面的关注是不同的:张恨水看到了习惯中国传统文学审美习惯的市民阶层,赵树理则注意到了只能从封建旧文艺中得到娱乐的农民大众的欣赏习惯;张恨水对于旧的章回小说采取的是改良的态度,赵树理强调了中国民间形式的利用,但同时他也认为要把新文学的内容传递给农村的大众。本文试图通过对两者创作道路和理论的比较,从而对两种不同的通俗文学选择进行初步探究。  相似文献   

10.
单亚东 《文教资料》2010,(18):57-59
张恨水是我国现代小说史上杰出的通俗言情小说作家,但由于时代历史的原因和意识形态因素,他的重要性一直没有得到充分的认识。本文将从张恨水研究现状、张恨水研究经验及反思这两个方面对张恨水的研究成果做一番简要的梳理。  相似文献   

11.
张恨水小说成功地实现了传播,其隐性原因在于准确定位传播者与接受者关系、立足报纸副刊、引雅入俗,创作出雅俗共赏、富有文化内蕴的小说文本;其显性特征表现为通过现代传媒成功实施了小说的文本传播和影视剧传播。张恨水的经验为当代通俗文学创作及其传播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范本。  相似文献   

12.
新时期以来张恨水研究取得了长足进步,但研究者的目光大都集中在张恨水小说上,对于其散文的研究则显得较为沉寂。新时期张恨水散文存在以下几个问题:小说研究与散文研究间的不平衡;散文能否进入现当代文学史问题;目前散文研究中显现出研究多宏观少微观、多思想少审美、《山窗小品》研究“热”与其他散文研究“冷”等现象。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张恨水是为数不多的一位性格独特、成绩斐然而又颇具争议的作家。他的两重人格充分地体现在他的作品中,使其作品具有诸多的审美品格。他的作品在表现形式上是雅俗同构、新旧互渗;在表现内容上则既追随时代,又表现自我;他一方面青睐于市民阶层的审美情趣,体现出作者忧世伤时的现实精神,又流露出或浓或淡的名士才情。两重人格使张恨水的创作来自于鸳鸯蝴蝶派而又不同于鸳鸯蝴蝶派,学习新文学而又不同于新文学,他的作品是"精巧化"了的通俗文学,在通俗文学和高雅文学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相似文献   

14.
张恨水的文学创作体现了新文学与旧文学,纯文学与通俗文学,现代精神与民族传统,以及时代潮流与作家的自主责任这一系列矛盾中的文化内涵。本文着眼于张恨水创作的通俗性,文学与文化的互动性,将张恨水置于更大的“文化现象”范畴之内,从而揭示出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中张恨水的个案意义。  相似文献   

15.
张恨水作为著名报人作家,其艺术主张与新闻观念之结缘,其作品创作与传媒特性的契合,丰富了我国文学理论与新闻理论的研究,成为张恨水作品的新闻传媒表达模式的主要表征。在二十世纪上半期的中国,无论是张恨水选择了新闻传媒,抑或是新闻传媒选择了张恨水,都是偶然中的一种历史必然。  相似文献   

16.
张恨水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著名的通俗文学大师、章回小说集大成者。他的小说语言独具特色:客观叙事语言平易朴实、明白如话,简而不陋、似清实腴,对话则符合人物不同身份和性格,对不良人性或社会现象则以讽刺性语言描画,笔意从容,画面感强。在立足于传统小说语言的基础上,张恨水的小说语言具体而丰富地呈现出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17.
作为明代重要的巴蜀文人张佳胤,诗与王世贞、谢榛等人齐名,被王世贞称为“后五子”。张佳胤终身与其师重庆太守刘绘交谊深厚,少时受刘绘的知遇之恩,喜兵法,仕宦通达;尽管刘绘“磊落负奇气”,张佳胤“神敏而精藏”,但二人意气相投,多有诗文唱和;且刘绘固以古文辞名,亦影响张佳胤咀萼掇实先秦两汉文,魏晋盛唐诗,屈宋杨马赋;刘绘诗风“铿钩宏丽”,张佳胤“词气纵横而乏深致”。  相似文献   

18.
张恨水深受佛教和道家思想的影响。其小说创作体现了明显的宗教意识,前期小说主要受佛教思想的影响,后期创作则主要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张恨水小说中的人物,是一种文化“镜像”,体现了张恨水的一种文化思考。  相似文献   

19.
张恨水的小说具有独特的文体形态,其文体形态的生成有文化的原因,同时又蕴涵着深隐的文化意味。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一个通俗文学作家,张恨水更多地展示在读者面前的是其柔情缠绵的一面,然而作为一个传统的中国知识分子,在国难当头的时刻,他同样表现出爱国、忧国的铮铮铁骨。抗战时期,张恨水的民族意识被充分地激发出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