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万里长城     
战国末年,居住在我国北方的兄弟民族匈奴开始强大起来。为了防御匈奴,秦、赵、燕三国都因与匈奴邻近而分别修筑了长城。这三条长城,彼此不相衔接。公元前222年秦灭赵后,匈奴乘机占据了原属赵国河套地区的(黄)河(以)南地。秦统一六国后,在公元前215年,秦始皇派大将蒙恬率军三十万反击匈奴,收复河南地。接着,命令蒙恬把原来的秦、赵、燕所修长城联为一条,重  相似文献   

2.
赵国地处四战之地,频繁的战争孕育了赵国丰富的军事思想。对赵国名将赵奢的"用众"思想、思想家荀子的兵要思想、纵横家虞卿的军事外交思想等进行了论述,对赵奢指挥的阏与、李牧指挥的大败匈奴之战的战争指挥艺术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赵肃侯修筑南长城,形成了赵国向南防御、向北扩张的战略,赵武灵王修筑的北长城成为遏制匈奴南犯的一道屏障,为北疆的开发与安宁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4.
赵肃侯修筑南长城,形成了赵国向南防御、向北扩张的战略,赵武灵王修筑的北长城成为遏制匈奴南犯的一道屏障,为北疆的开发与安宁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在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凉城县毛庆沟村墓葬群中,出有大量的三棱式青铜箭镞.三棱式青铜箭镞属北狄与匈奴时期的典型箭镞.而凉城县毛庆沟村在战国时期地处赵国的云中郡.在春秋战国时这里曾活跃着大量的林胡、楼烦人.毛庆沟箭镞的出土用史料佐证了凉城县一带曾是赵国与北方民族,特别是楼烦族军事联系的重要枢纽.  相似文献   

6.
三人成虎     
战国时代,边境相邻的魏国和赵国,订立了友好盟约。为了使盟约更有效,两国之间决定互换人质作担保。因此,魏王就把自己的一个儿子送到赵国的都城邯郸去做人质。为了儿子的安全,魏王决定派大臣庞葱陪同儿子前往赵国。  相似文献   

7.
苏武牧羊     
公元前100年,40岁的中郎将苏武受汉武帝之命出使匈奴。就在他完成任务等着回去的时候,发生了一件事。苏武,朕命令你出使匈奴。遵命!小人愿投靠匈奴王。苏武到匈奴之前,有个叫卫律的汉人在出使匈奴后投降了匈奴,并被单于封为王,但他的部下虞常对他投降匈奴的行为很不满。虞常跟苏武的副手张胜原本是朋友,就暗地里跟张胜商量,计划杀了卫律,劫持单于的母亲,逃回中原去。受死吧。把这些汉人和他们的头头苏武统统关起来!可是计划失败了。这时候正值冬天,虽又冷又饿,但苏武仍不屈服。苏武不肯投降匈奴,两次拔刀自杀都被救了回来。单于把苏武关在地…  相似文献   

8.
剪纸的由来     
《今日中学生》2010,(1):78-78
西汉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匈奴新的单于继位。汉武帝刘彻为了表示友好,派中郎将苏武带了礼物,率百余人出使匈奴。苏武完成任务正准备返回.匈奴上层突然发生了动荡,他被扣留下来。匈奴单于经过软硬兼施,都没能让苏武背叛朝廷,就决定把他流放到“北海”。  相似文献   

9.
李彬 《历史学习》2004,(11):23-26
燕国东北方向分别出现了匈奴和东胡两个少数民族。变化三:在战国时期的地图上,北方沿着燕国、赵国、秦国北方边境一线,出现了从辽东连绵到西北的长城。总之,阅读历史课文要带着探究的意识,多角度(政治、地理、历史)分析问题的意识,把课文的正文、图表、地图等部分有机地结合起来。除了动眼、动脑外还要动手;阅读到关键词、句时要做上记号,并把自己思考的结果写在句子旁边,养成不动笔不阅读的习惯。在高考历史复习中,阅读课本显得非常重要,除了超低空扫描五本书外,务必做到细、全、实、熟,把历史课本读熟、读懂、读活,这样才能适应高考形势的…  相似文献   

10.
匈奴的动物造型艺术,受独特的生态环境影响成为其文化内涵的主要特征。匈奴民族不仅把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动物在器物上予以艺术化,还代表了经济类型、生活情景和民族性格,更具有深刻的图腾文化含义,这是匈奴物质文化和观念文化有机结合的象征。  相似文献   

11.
苏武牧羊     
西汉时期,汉朝和匈奴常常发生战争。有一年,汉武帝派苏武出使匈奴,还亲自把一支旌节交给他。苏武知道这旌节是代表国家的,就恭恭敬敬地接过来。苏武与随从们来到匈奴,完成了外交任务后准备回国。谁知,匈奴王突然翻了脸,硬说苏武参与匈奴内乱,要他认罪。苏武手握旌节,气愤地说:"我是代表国家的,宁死也不能受侮辱!"说着抽刀自尽。顿时鲜血直流,幸好被人救下。  相似文献   

12.
满江红     
怒发冲冠①,凭栏处、潇潇②雨歇。才台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③,扰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④。壮志饥餐胡虏⑤肉,笑云炎渴饮匈奴硕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间⑦。 令注释:①怒发冲冠:指愤怒得头发竖立,顶住帽子。②潇潇:形容雨声骤急。③靖康耻:指北宋钦宗二年,京师和中原沦陷,徽宗、钦宗被金兵掳去的国耻。④贺兰山缺:指内蒙和宁夏交界处。缺:缺口,残缺。⑤胡虏:指人侵的金兵。⑥匈奴:指北方的少数民族,这里指金兵。⑦朝天网:朝拜皇帝。天闽,皇帝…  相似文献   

13.
苏武牧羊     
<正>西汉时期,汉朝和匈奴常常发生战争。有一年,汉武帝派苏武出使匈奴,还亲自把一支旌节交给他。苏武知道这旌节是代表国家的,恭恭敬敬地接了过来。苏武与随从们来到匈奴,完成了外交任务后准备回国。谁知,匈奴王突然翻脸,硬说苏武参与匈奴内乱,要他认罪。苏武手握旌节,气愤地说:"我是代表国家的,宁死也不能受侮辱!"说着抽刀自尽。顿时鲜血直流,幸好  相似文献   

14.
张骞通西域     
一、匈奴和西域汉朝时候把现今新疆和新疆迤西的一大片地方都叫做西域。正当西汉帝国兴起的当儿,北方的匈奴也强大起来。使匈奴威震四邻的是冒顿单于,他控制了天山北路的西域诸国。冒顿单于骄傲地告诉汉朝皇帝:他已经把射弓的人们都并成一家了。敦煌、祁连之间(现今罗布泊和青海之间)是一块水草丰美的牧野。西  相似文献   

15.
匈奴是战国秦汉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活动于内蒙古草原及中原地区的一个古老民族,这个民族一开始出现,就组成了强大的部落联盟,随后又建立了国家,有自己的国君,并控制了大片地城。但这个民族的形成过程,载籍缺如,因此有关族源问题,为历来治匈奴史的学者所注意。林干先生在《匈奴史论文选集》中,把匈奴族源的各家之说做了简要的概括,结语  相似文献   

16.
1982年秋季全国开始采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历史》修订本,在第一册《西汉同匈奴、西域的关系》的课文中,扼要地提到:“公元前200年,……汉高祖和他的先头部队被匈奴骑兵包围在平城白登山,七天七夜才解了围。”又叙及“汉高祖为缓和同匈奴的关系,采取‘和亲’政策,把皇家的女儿嫁给匈奴单于,每年送去大量丝  相似文献   

17.
捉刀     
有一次,魏武帝曹操准备召见匈奴派来的使者。可是他转念一想,自己虽然聪明能干,但是身材短小,天生一副丑陋相,不足以使远国的使者产生敬畏之心。于是,他让相貌堂堂的崔琰(字季珪)代替自己,他自己则持刀立在座旁。召见已毕,曹操派人问匈奴的使者:"你看魏王怎么样?"匈奴的使者回答道:"魏王很有威仪,但是座旁持刀而立的那个人,才是真正的英雄。"曹操听说匈奴的使者识破了自己的安排,担心走漏消息,对自己不利,就派人把匈奴的使者杀掉了。  相似文献   

18.
近些年,赵文化研究日新月异,尤其是战国时期赵国研究成果颇丰,赵国其他历史阶段的研究稍逊。汉简,为研究西汉时期的赵国提供了第一手材料。笔者以一批西汉时期赵国汉简为本体,首先对其进行局部复原,断代和定性,其次梳理出西汉赵国与边境的军政关系,最后分析汉简对研究西汉赵国社会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9.
七子之歌     
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 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 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 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  相似文献   

20.
“捉刀”通常是指代人作文,它的来历还有一段小故事呢。曹操统一爿匕方后,各少数民族部落纷纷归附。有一次,匈奴派使者送来大批奇珍异宝,使者请求拜见曹操。曹操考虑到自己相貌丑陋,怕在匈奴使者面前失去威望,就把仪表不凡的崔淡召来,让他代替自己接见匈奴使者。接见时,崔谈端坐正中,接受使者拜见,曹操扮成侍卫手握钢刀挺立在坐榻旁边。接见后,曹操派人到匈奴使者那里打探消息,使者对那人说:“魏王雅望非常,然榻侧捉刀之人气度威严,非常人可及,此乃英雄也。”曹操听后,派人去把使者杀了。后来,人们便把代替别人做事称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