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1.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原为"嫁乞随乞,嫁叟随叟",意思是一个女人即使嫁给乞丐或者是年龄大的人,也要随他生活一辈子。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一俗语转音成鸡、狗了。2.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皮匠"实际上是"裨将"的谐音,"裨将"在古代是指"副将",原意是指三个副将的  相似文献   

2.
<正>不查不知道,一查发现世界真奇妙!原来我们平时常挂在嘴边的这些俗语,当初并不是现在这个样子,随着历史的变迁、社会的发展,它们的意思发生了不小的变化,与原来的字词有着天差地别。1.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原为"嫁乞随乞,嫁叟随叟",意思是一个女人即使嫁给乞  相似文献   

3.
道德的好处     
鲍鹏山 《课外阅读》2012,(18):58-59
《论语·卫灵公》中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既然道不弘人,道为什么对人那么重要?我们为什么还要弘扬道德?其实,当子路问孔子"君子亦有穷乎"时,孔子就毫不委婉地回答:"君子固穷。"这不仅是在子路天真烂漫的额头上猛击一棒,也是对一般人理解的道德有效性的当头一棒。但是,孔子对子路的回答里,"君子固穷"四个字后面还有六个字:"小人穷,斯滥矣。"这六个字和前面四个字是对照  相似文献   

4.
佚名 《教学随笔》2014,(4):47-47
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原为“嫁乞随乞,嫁叟随叟”,意思是一个女人即使嫁给乞丐或者是年龄大的人,也要随其生活一辈子。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一俗语转音成鸡、成狗了。  相似文献   

5.
<正>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原为"嫁乞随乞,嫁叟随叟",意思是一个女人即使嫁给乞丐或者是年龄大的人,也要随其生活一辈子。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一俗语转音成鸡、成狗了。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皮匠"实际上是"裨将"的谐音,"裨将"在古代是指"副将",原意是指三个副将的智慧合起来能顶一个诸葛亮。流传中,人们将"裨将"说成了"皮匠"。有眼不识金镶玉:原是"有眼不识荆山玉"。荆,指古代楚国;"荆山玉",是玉匠在荆山发现的玉。不到黄河心不死:原是"不到乌江心不死"。乌江,项羽自刎的地方。乌江讹变成黄河,真是让人无从解释了。  相似文献   

6.
张玲 《中国德育》2007,(12):43-43
2007年9月28日,时值孔子冥诞,由山东省人民政府举办的"同祭先师,共享和谐"祭孔大典在历史文化名城曲阜隆重举行。此前,典礼组委会曾发起"国人不可不知的五句《论语》经典征集活动",由十位知名儒学学者推荐的二十句《论语》精论要语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德不孤,必有邻""礼之用,和为贵"等五句被最终推定,并同时被推荐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礼宾用语。《论语·学而》载:"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要求人们在持续学习中求快乐,  相似文献   

7.
近日翻阅《中国电视报》,在上面读到了《人要活得有趣》一文,其中有这样一句话:今天我们读《论语》,也许会觉得孔老夫子是一个无趣的人,可是,你若知道他和他的学生讲话是那样幽默,见到美人南子时竟俯下身子去吻伊的鞋,就会明白所谓圣人者,却也是一个性情中人,一个有趣的人。这话让人诧异,因为从来没有听说过古人有吻足的礼节。查阅《史记·孔子世  相似文献   

8.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作为现代文阅读的一个能力点每年必考。常设题的有中心句、修辞句、例说句、含蓄句、结构复杂句等,考查重点是对文段中心句和修辞句的理解。【题型透视】1.分析句子含意。主要是检测考生对语言的悟解与衍展的能力,解答这类题要做到  相似文献   

9.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经认为孔子的学说只是一种常识道德,认为孔子只是一个实际的世间智者,在他那里"只有一些善良的、老练的、道德的教训"。这当然是对《论语》的误解,而这种误读是由地域、语言、文化的隔膜造成的。我们今天的读者,虽然能够认识《论语》中的每一个字,懂得其中每一个句子的字面含义,却未必能够准确地把握孔子本来的意思,这不仅仅是因为时间的隔膜,更  相似文献   

10.
古文今解     
[古文] 孔子日:"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①."  相似文献   

11.
12.
13.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ang),思而不学则殆(dai)。"【译文】孔子说:"只学习不思考问题,就会迷惑:只思考却不学习,就会疲惫而没有  相似文献   

14.
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原为: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这本来是个很好的句子,其中充分运用对仗,显示出一份阳刚有力的气魄,一个胸怀坦荡的男人形象跃然于  相似文献   

15.
《下一代》2008,(Z1):89-90
《论语·为政》篇记述了子夏问孝一事: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孔子的学生)问孝。子曰:"色(脸色,指和颜悦色)难(困难,很难)。有事,弟子(年幼者,指晚辈,儿女)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长辈,指父母)馔(吃喝饮食),曾(难道,竟然)是(指代此,这个)以为孝乎?"  相似文献   

16.
虽然说他的政治仕途并不顺利,甚至说很失败,但是这都无碍于他的政治思想的伟大。孔子的政治思想集中体现在《论语》一书中,孔子的政治思想是以仁德为根本,以礼乐为依托,以贤人为保障的政治思想体系。这是  相似文献   

17.
一、颜回形象的矛盾性孔子对于颜回的喜爱在《论语》篇章中就有许多表现: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矣。("《论语·雍也》)孔子认为颜回的内心可以长期的保持仁德,其他的人则只是偶然想一下罢了。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论语·雍也》)孔子将颜回标榜为爱好学问,不迁怒于人,不犯同样的过错的弟子。《论语·里仁》篇"君子欲讷于言而敏  相似文献   

18.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孔子说:"学习之后经常复习,不也是很愉快吗?有朋友  相似文献   

19.
大脚皇后     
《今日中学生》2014,(13):32-34
正论语【原文】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译文】孔子说:用礼来约束自己,所犯的错误就少了  相似文献   

20.
《同学少年》2012,(10):53
"以德报怨"一直被视为宽容、仁爱的大义之举而被力加倡扬。很多人以为"以德报怨"出自《论语》,为孔子提出并主张,其实,这是一种误解。"以德报怨"确实见载于《论语·宪问》,但原文如下:"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是说一个学生问孔子以德报怨好不好,孔子说,如果你以德报怨,那么以什么报德呢?显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