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报刊业和其他行业一样,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下也面临着机遇和挑战。问题在于,报刊不同于一般行业,对待机遇和挑战的对策也和许多行业不一样,有其自身的特性和规矩。这个一样和不一样,要求从事报刊宣传工作的同志在实行市场经济中处理好变与不变的关系。《半月谈》系列刊物从1992年下半年起经历了新形势的考验,目前的订户仍达650万之众,高居全中国、全亚洲刊物发行量第一位。同行们对“半月谈现象”再一次进行探究:它为什么能立于不败之地。做到长办常新赢得读者? 如果说有什么谜底的话,想来复杂也简单,那就是面对着迅速涌起的市场经济浪潮,我们《半月谈》杂志社确定了把握自己刊物应变的明确的指导思想。这个指导思想可以用一副对联表示:上联是“以变随变适应市场经济新形势”,下联是“变而有度发扬本刊好传统”,横批是“万变不离其宗”。围绕着这副对联阐释一下《半月谈》的编辑思想和一些做法,对我们的同行和刊物的读者或许不是多余的。  相似文献   

2.
《求是》杂志是继《红旗》杂志1988年6月停刊后的全党理论刊物。1988年7月1日创刊时,为中共中央委托中共中央党校主办,1989年9月1日改为中共中央主办。《求是》杂志是党中央的喉舌,党的重要理论宣传阵地,是国内发行量最大的理论刊物,在国外发行到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相似文献   

3.
江天 《传媒》2000,(3):12
记得五六十年代时,中央有一份理论杂志《红旗》,各省市都有一份理论刊物,当时中共上海市委主办的理论刊物为《解放》杂志。且不论那时刊物的内容,但广大干部学习马列主义理论的风气,给人的印象极其深刻。 时代不同了,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年代,不可能再有五六十年代干部学习的“规模效应”了,但对干部的培训却没有放松。以党政干部为主要对象的《党政论坛》便是办得十分成功的一份杂志,它是党政干部的良师益友。 笔者无缘进党校学习,有幸读了1999年以  相似文献   

4.
我多年从事新闻报道工作,与不少刊物打过交道,但象《半月谈》编辑部这样重视通讯工作,十分认真地组织通讯队伍,切实把通讯员作为编辑部与各地党委、广大读者之间联系的桥梁,而且收效这样显著的,却不多见。《半月谈》从1980年5月创刊至今,已经7年多了。刊物发行量从最初的29万份增长到现在的514万份,并在全国“最佳刊物大家评”活动中,被广大读者评为时事政治类杂志的最佳刊物,在国内外有广泛影响。  相似文献   

5.
在报刊如林的我国舆论界,刊龄只有十年的《半月谈》是一个谜一样的刊物。在北京各邮局“花团锦簇”的橱窗里、期刊架上,难得发现它的存在,即使有时摆上一两本,也难得引人注目。然而,在国家新闻出版署机关报新闻出版报头版头条位置,却刊登出介绍《半月谈》魅力的文章;在全国新闻界有影响的杂志《中国记者》上,有人专文谈论“半月谈现象”;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  相似文献   

6.
王启星 《传媒》1999,(4):18-19
被誉为“中华第一刊”的时政杂志《半月谈》,自1980年创刊以来,以其面向基层、贴近群众、简洁明快、生动活泼的鲜明风格和特点,深受广大读者欢迎,发行量一直在期刊中名列前茅。它的成功经验,对改革开放中的党报党刊不无启示。 一、创刊初期:自觉为改革开放鼓与呼,小杂志产生大影响 《半月谈》的前身是创刊于建国初期、“文化大革命”  相似文献   

7.
90年代中期以前,国内新闻时政类期刊主要有创刊于80年代初期的《半月谈》和《瞭望》杂志。1993年以后,《南风窗》(创于80年代中,90年代中以后定位于新闻时政评论)、《视点》、《三联生活周刊》、《新周刊》、《新民周刊》、《中国新闻周刊》等一大批综合新闻时政类期刊跃然出世,形成了一个新闻时政的刊群,若干年风雨历炼之后,这批刊物已各具风姿,气候大显。  相似文献   

8.
《红旗周报》的封面伪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旗周报》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反动统治下的上海继《红旗日报》创办的中央机关报。它于1931年3月9日创刊,至1934年3月1日终刊,历时三年,共出64期,另出附刊13期。在白色恐怖的包围中,为了躲过敌人的检查和破坏,《红旗周报》以种种化名作掩护,秘密出版发行。该刊第1至9期是以报纸形式出版的。从第10期起,即以刊物形式出版。也是从第10期起,直到最后一期,都是用假  相似文献   

9.
在跨入新世纪的第一年,《上海档案》杂志也迎来了它的创刊100期,值此喜庆之时,特向编辑部的各位同志表示衷心的祝贺!十几年来,《上海档案》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紧扣时代的脉搏,追逐改革开放浪潮,立足档案,面向社会,在注重展现上海档案工作特色的同时,也办出了刊物自己的特色,赢得了读者和一定的社会影响。创刊百期纪念,既是总结回顾,也是一个新的起点。我们的档案刊物要更好地发  相似文献   

10.
办报纸、办刊物,要办出自己的特点,办出自己的优势,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要有个性。不然,大家都是一个面孔,都是一个腔调,就没有味道了。 在全国的刊物中,《半月谈》发行量多年来“雄居”第一。我曾说过,《半月谈》是“中华第一刊”。要总结经验,  相似文献   

11.
上海《语文学习》杂志从创刊到现在,已经办了一百期了。从广义来说,我也是一个语文工作者,特遥致祝辞,为同行贺。国内现在语文刊物颇不少,它们虽然各有各的长处,但是听说办得十分出色,在广大读者中扎下了根,销数不断稳步上升的只有几家,《语文学习》赫然是其中之一,这就更值得喝采了。重理轻文,对语  相似文献   

12.
《健与美》杂志创刊以来,一直受到广大读者欢迎。这本体育方面的杂志畅销不衰。每想到自己的刊物拥有百万读者,心里确实感到欣慰。在此谈两点粗浅体会。一、办刊要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一个刊物要想有生命力,必须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反映时代的要求。我们就是根据这一点来创办刊物的。  相似文献   

13.
伴着共和国改革开放的脚步,新华社在向世界性通讯社进军的征途中,新的事业不断涌现:1980年5月,新华社主办和出版的时事政策性刊物《半月谈》与全国读者见面;1993年1月1日,新华社主办和出版的第一张综合性日报《新华每日电讯》创刊发行;1993年10月,新华音像中心成立。作为《半月谈》杂志、《新华每日电讯》报、新华社音像事业创办人之一的闵凡路,抓住了新华社创办杂志、报纸和音像的机遇,谱写了自己的创业三部曲,铺就了一条开拓进取的创业不凡路。他的创新思维和开拓精神,令同行赞叹,为新华人瞩目。笔者在与他谈及这些创业之事时,他语气平和…  相似文献   

14.
夏初,在北京国谊宾馆参加《半月谈》杂志创刊15周年庆典,恰巧与该社副总编、青年新闻评论家张正宪同住一室。闲聊间,话题不由自主集中到当代中国的现状和新闻评论的走向。 近年,张正宪以“苏北”等笔名,活跃在《半月谈》这家全国发行量最大的刊物上,其评论“谈得新、谈得深、谈得准、谈得活”,引起广大读者和新闻界的瞩目。 《论快》、《论放》,《土政策评说》、《先富后富,天平的支点在哪里》等篇什是他大量评论文章中的得意之作。读者纷纷来信褒扬,著名评论家李峰也给亮了高分。  相似文献   

15.
《新闻与写作》2009,(3):8-8
关于如何办好《新闻与写作》这样的新闻理论刊物,大家进行了深入的研讨,提出了很多真知灼见,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问题要研究,就是为什么要办这个刊物。当前我们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是什么呢?我认为,中国的新闻理论建设是我们现在急迫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现在有自己的新闻理论吗?我很怀疑。中国自己的新闻理论体系,我觉得还没有建立起来。现在,我们搞的新闻学不是西方的,就是传统的,而传统的也不是我们自己的,是前苏联的。传媒当下沦为了一种经营手段,再进一步说就是产业化的营利工具。那么,传媒本质的社会功能到底是什么?许多人没有弄清楚。  相似文献   

16.
《新闻与写作》2009,(3):9-9
25年间,新闻业务刊物从最初的几份,发展到现在数量众多,但刊物内容质量却良莠不齐。如果要评价,《新闻与写作》无疑是一流的。这个刊物最突出的特点是在学界和业界搭了一个很好的桥梁,业界有一批不错的杂志,学界也有一批很好的杂志,但同时能在业界与学界搭起很好桥梁的为数不多,《新闻与写作》算一个。《新闻与写作》能达到这样高的水准我想主要因素有三个:  相似文献   

17.
2003年的这个夏天,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正忙着准备在全球以20种语言推出摄影集,以庆祝其创刊115周年。作为一份杂志来介绍《国家地理》,我们会说这是一份有着115年创刊史的刊物,在美国这个仅有200多年建国史的国家,一份刊物在其间就拥有逾百年的历史。而加上书名号的《国家地理》除了是一份实实在在的杂志,它还承载了比一份杂志远远大得多的延展含义。  相似文献   

18.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起始,是以《新青年》杂 志的创刊为标志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最早的传 播,就是与《新青年》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本 刊物的创办具有这样的意义,在中国的革命史上 是绝无仅有的。 《新青年》是陈独秀于1915年9月15日在 上海创办的。第一卷名《青年杂志》,第二卷起 改名为《新青年》。这个刊物是五四新文化运动 的最主要阵地。十月革命后,在陈独秀、李大钊  相似文献   

19.
前言《中国青年》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光荣革命传统的刊物。今年10月20日是这个刊物的创刊六十周年纪念。《中国青年》是在1923年作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机关刊物发刊的。它最早的主编是杰出的中国共产党人、中国青年运动早期的领导者恽代英同志。革命先烈肖楚女常参加这个刊物的编辑工作。张太雷、邓中夏等同志也常为它撰稿。毛泽东同志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就是发表在《中国青年》上的。任弼时同志从1927年起担任团  相似文献   

20.
胡乔木热心关注新闻界商恺1958年的夏天,一个突然的“通知”,将我和姚力文同志从人民日报记者部一同调到了胡乔木同志办公室。记得是这年的6月1日,也就是《红旗》杂志创刊的那一天,我跨进中南海内一个挂有“颐园”匾额的幽静小院,这便是胡乔木同志办公和休息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